帝王末路:崇禎與林丹汗,偏執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17世紀上半葉,明朝、後金、蒙古形成鼎足之勢,強大的後金不僅逐步吞併遼東,還不斷的吞併拉攏漠南蒙古各部,由於漠南蒙古位於後金和明朝的緩衝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蒙古的向背直接影響到明朝和後金的力量對比。

在此形勢之下,身為黃金家族嫡系後裔、察哈爾部首領的林丹汗,自13歲繼承蒙古大汗之後就致力於蒙古各部統一,力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挽回頹勢,然而由於個人性格、戰略決策、宗教等各方面原因導致了最終敗亡。

與林丹汗一樣,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同樣面臨內外交困的巨大壓力,繼位之初遼東盡喪,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面對後金如此強大的敵人,明朝與蒙古聯合抗金顯然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兩位末代帝王崇禎與林丹汗卻始終沒有建立起互助互信的合作關係,最終雙雙滅亡。

其實,明朝與蒙古始終無法建立起合作關係與兩人相同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林丹汗與崇禎帝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兩人繼承大位時都很年輕,一個13歲,一個17歲。

其次、兩人性格上都是典型的偏執型性格,而偏執型人格的典型表現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同時又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多疑,不信任別人的動機;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

下面,我們從幾個簡單的事例來分析兩人這種偏執型性格導致的後果。

一、從“窮餓之虜”到“虜中名王”

前面提到,林丹汗繼承大汗之位時年僅13歲,在只相信弓箭與馬刀的蒙古各部落,顯然無法服眾,於是各部落對林丹汗的貢奉全部停止,甚至直接搶掠林丹汗派往明朝邊境進行貿易的商隊。

帝王末路:崇禎與林丹汗,偏執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林丹汗

而明朝顯然也對這個13歲的大汗極為不屑,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也就是林丹汗繼位兩年之後,明朝兵科給事中宋一韓給萬曆皇帝上了一封《邊事大略》的摺子,其中對林丹汗的評價是“窮餓之虜也”。

而兵部尚書蕭大亨則同樣在奏摺中評價林丹汗為“幼憨嗣立,懦弱未威”。

不是不威,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八年後,明朝終於領略到了“窮餓之虜”的威名。

萬曆四十三年,此時後金尚未建立,遼東尚未丟失,身為遼東巡撫的郭光俊在廣寧一帶發現大量蒙古騎兵,而這支騎兵的首領就是久未出現在明朝君臣視野內的林丹汗,更讓郭光俊驚訝的是,這些蒙古騎兵並不僅僅是“插漢部”,還有“炒花”,在明朝眼裡炒花顯然比“虎墩兔汗”更有影響力。

身為遼東巡撫郭光俊顯然不敢怠慢,一面佈置防守,一面派人飛速報告朝廷,但林丹汗這次進攻顯然準備已久,來的很快、很猛,兩天後就率6萬蒙古騎兵兵臨廣寧城下,圍攻半日,城未破即走,僅僅三天後林丹汗又出現在錦州城下,這一次又是無功而返。

就當明朝守軍鬆了一口氣時,又是三天後。林丹汗的大軍突襲義州,這次不再無功而返,大安堡被破,城池被洗劫一空。

帝王末路:崇禎與林丹汗,偏執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林丹汗進攻路線圖

僅僅八天時間,聲東擊西,氣勢如虹,當年的“窮餓之虜”十年不鳴,一鳴驚人!

此戰後,薊遼總督薛三才給與了林丹汗“虜中名王,尤其桀驁”的評價。

這一年,林丹汗24歲。

林丹汗這次進攻寧錦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和明朝進行貿易,明朝一開始並沒有答應,但等到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攻下撫順之後,為了避免兩向作戰,最終答應與林丹汗互市。

林丹汗從這一次以戰求和的嘗試中嚐到了甜頭,也使得他養成了達不到目的就侵略的習慣,這也為今後明蒙聯合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崇禎帝與林丹汗的第一次交手

自從明蒙達成共識共同對抗後金時,明朝逐步加大了對蒙古的市賞額度,到天啟末年時已經達到每年十二萬兩。

在明朝鉅額的市賞下,林丹汗也給與了明朝積極的回報,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進攻鐵嶺,作為盟友的林丹汗果斷派內喀爾喀聯盟的宰賽率一萬騎軍援助明朝,可惜鐵嶺的明軍並沒有等到這支援軍就已敗亡。

帝王末路:崇禎與林丹汗,偏執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努爾哈赤

孤軍趕到鐵嶺的蒙古騎兵被士氣高昂的滿洲八旗擊潰,隨後在努爾哈赤的不斷打壓與拉攏之下,原本歸附林丹汗的內喀爾喀聯盟逐漸倒向後金。

此後,林丹汗又趁後金進攻明朝重鎮瀋陽、廣寧的時候突襲滿洲後方,但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

但無論如何,從萬曆四十五年建立起的明蒙聯盟到天啟末年都保持著密切的合作,直到崇禎繼位為止。

1627年,天啟駕崩,年僅17歲的崇禎繼位登上了歷史舞臺,年輕氣盛的朱由檢剛剛登基就下令立即革去對蒙古各部落的市賞,崇禎的做法使得蒙古各部“譁然”,連林丹汗派去明朝索賞的使者也被明軍殺害。這更是惹怒了林丹汗。

帝王末路:崇禎與林丹汗,偏執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崇禎劇照

崇禎元年6月,大同鎮遭到蒙古部落攻擊,顯然林丹汗想故技重施,逼迫明朝答應重新恢復互市。

甫一登基,就面臨與昔日盟友交惡,但剛愎自負的崇禎並不想屈服,但面臨京師各地的士兵譁變,又在遼東焦頭爛額,無奈之下只能接受宣大總督王象乾“以夷制夷”的計策,即“召永邵諸部,合從以抗插”。

於是,在王象乾的聯絡下,蒙古右翼三部土默特、永邵布、鄂爾多斯聯合與林丹汗的察哈爾部在大同城外展開會戰。

結果,林丹汗大獲全勝!

“以夷制夷”計策破產,年輕氣盛的崇禎帝也不得不屈服,決定與林丹汗議和,恢復互市。

崇禎帝與林丹汗的第一次交手,以林丹汗大獲全勝,明朝不僅丟了面子,也使得林丹汗對明朝更為輕視。

這一次,林丹汗雖然勝了,但也與崇禎結下了樑子。

三、唇亡齒寒坐視林丹汗滅亡

在後金越來越大的壓力下,林丹汗獨木難支,只能選擇西遷,儘管在宣大外戰勝了蒙古右翼三萬戶,但留守在蒙古左翼的敖漢、奈曼、扎魯特、哈喇嗔等部此時已都歸附後金,塞外遼東一帶盡歸滿洲八旗。

1632年,皇太極率後金騎兵以及歸附的蒙古土默特、哈喇嗔、扎魯特、敖漢。奈曼。科爾沁等部十萬大軍遠征林丹汗。

帝王末路:崇禎與林丹汗,偏執型人格的非典型性合作

皇太極

林丹汗在得到後金遠征的消息之後,大吃一驚、率眾西逃,渡過黃河向青海逃去。

由於事先沒有準備,在西逃的過程中又飢又疲的察哈爾部眾早已喪失了逃亡的意志,人馬輜重遺棄的到處都是。

而這一次,身為盟友的明朝卻選擇做了一回看客,不僅不記得當年林丹汗援助之恩,反而津津有味的坐視後金窮追猛攻,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察哈爾部在逃亡過程中不少人逃到明朝境內,後金嚮明朝邊境的地方官員索取這些逃亡的部眾時,竟然一口答應,不僅將逃亡的部眾與林丹汗遺落下的財物盡數交給後金。

之後,更是將原本市賞給林丹汗的賞賜全部給了後金。

明朝的短視,使得北方塞外盡數落入後金手中,失去了察哈爾部和林丹汗的牽制,後金數次繞過山海關從塞外突入長城以內、威脅京畿重地。

明朝也終於為一次次坐視後金吞併蒙古各部嚐盡了苦果!

結語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與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公平來說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亡國之君,崇禎更是勤政到不眠不休,但其偏執型人格卻也釀就不少苦果,例如與林丹汗交惡、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多位尚書與內閣大學士,都是其性格中剛愎自用、將責任歸咎他人的表現。

而林丹汗在面臨蒙古各部分裂的局面下,一味的選擇以武力收復各部,一次次的勝利徹底衝昏了頭腦,導致各部紛紛歸附後金,而其不顧蒙古各部共同信仰黃教,一意孤行的改宗紅教,使得信仰黃教的各部將其視為異己,加速了蒙古各部的分裂。

明朝、蒙古與後金原本可以鼎足三立,但卻先後被後金消滅,一如當年北宋與遼先後被後起之秀金滅亡。

這難道就是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