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字帖,為啥就寫不好字?

羊鳳霞


很多練習書法的朋友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臨帖還可以,但是離開字帖就不會寫字了,這是初學書法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不必為之擔憂,之所以就這樣,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個是你練習的太少了,對於字帖不熟悉,另一個原因就是練習的太雜,不夠專一。

解決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1、多練是關鍵

練習書法寫的少肯定是不行的,對於字帖、字體的結構、章法不熟悉,放下字帖當然就腦中一篇空白了,這其實和背誦課文是一樣的,沒有背會,放下課本當然不能自然流暢的背誦。

所以一定要多寫、多練,能夠把字帖上的字都背下來,印在腦子裡,反覆的去重複、不斷的去強化,知道能夠自然的表達、隨手就可以寫出來為止。

2、練字要專一

所謂練字要專一,就是要選擇一種書體、一個書法家的作品去練習,不要朝三暮四,今天學楷書、明天寫隸書、後天寫草書,要至少在三到五年內專心的練習一種書體、一幅經典作品,這樣才能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才能更加熟悉作品,才能隨手創作,不至於放下字帖就不會寫了。

總之,專一和多練是學會創作的關鍵。


不二齋


對於初學書法的朋友來說,這個問題相當普遍,對著帖子來臨是有感覺的,寫得也很是有模有樣,一旦丟開字帖,突然無感了,筆不聽使喚,字也難達意,彷彿喝了“忘情水”一樣,瞬間“失憶”。有的朋友禁不住會產生疑問,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不是白學了?


但凡出現這種情況,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臨摩的時間短,量度積累還不夠,手還不熟,還沒有達到背臨的程度。二是臨摩不得法,沒有走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線條不見筆法字法,壓根就是在畫字而非寫字。三是有些朋友屬於慢熱型,量度達到了,筆法字法也清楚了,但從眼到手、從心到筆還需要一個醞釀消化的過程。

背臨的能力需要大量的對臨實踐累積,這樣才能字在心中、法在筆下,如果丟開字帖就不知所措,原因肯定是出在了對臨,解決的辦法就是沉下心來再回爐去對臨,熟能生巧,這是規律。同時,也要增加去帖背臨的頻度,有些技能技巧,要靠在“練手”中去固化生成,比如書寫的速度和節奏,可能會整個改變書法作品的氣韻和風采。心領神會未必就可以手到擒來,就是這個道理。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網上看過一個插圖,是龐中華關於硬筆練字方法的論述,是不是老生常談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很多人“放下字貼,就寫不好字”很多都有這個原因:

沒有做到學以致用,龐中華老師強調的就是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是提高練字水平的一個重要方法,不要貪多,可以由少到多,由點及面。

學行書的結構,用於工作學習,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做不到,倘若知行不能合一,也只能如此了!

我剛上大學時,五筆打得很溜,一分鐘盲打100字以上很輕鬆,不少人開始跟我學五筆,最終又迴歸到拼音了,原因同上:

一遇到不好打的字,就又切換成拼音了,久而久之,不了了之!

所以,一旦你學一個行書結構,工作學習,你就學以致用,若是條件反射還寫原始結構――很簡單,給自己個懲罰:先臨抄個100多遍就長記性了!

再講第二個事情:

群裡有個朋友,也常發自己的日常練字圖片,從字的結構上看,他是明顯練古貼的,比較有功夫,但描字畫字之感很強,不是很流暢,線條有凝滯感!

某日,這位朋友群裡感嘆:怎麼才能寫得又好又快呀?

我當然不可能好為人師,我只能在心裡說:學古是對的,倘若完全按照毛筆的筆法寫硬筆結構,怕是難以又快又好的自然書寫! 

就說這個“春”為例:

王羲之寫的,練過字的都知道,硬筆字日常行書,我沒見過下面的“日”這樣寫的,包括硬筆書法家。

學行書結構,尊重硬筆特性,只要是寫字,不是畫字,表現出來的美註定是硬筆的美。

一硬一軟,一大一小,甚至有的貼是古代刻的碑文,能過筆勢看出個大概結構就行了!結構有相通,筆勢上卻大同而小異!

若要尊重硬筆的特性,你首先要確定有些結構適合硬筆日常書寫,好吧!

以上兩點,分享與大家,謝謝你的點贊與關注――


行書一點通


這種只會臨摹不會寫的現象是很多人都有的通病,就像數學課上老師問:"我剛才講的題你們都會做了嗎?"你說:"會!"但是課後,就總是做不出來一樣。

所以,當你再有類似"放下書貼就不會寫字、寫不好字"的問題時,你可以先在心裡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1.你真的臨貼了嗎?你臨了多久?

有的人只是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就放下貼子,以為自己多了不起似的開始寫,結果總是寫得不滿意,甚至是一塌糊塗。這事我以前也幹過,但是想象都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太骨感,所以還得接著臨貼。

2.在臨貼時,你是否有意識的練習筆法?

就像練劍的人有劍法、練槍的有槍法、練拳的有拳法,同樣的,練書法有筆法。筆法即是用筆之法,宋黃庭堅說:"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筆法是從有漢字開始,經過無數書者的書寫研究,不斷摸索出來的運筆之法,包括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的中~側、提~按、轉~折、順~逆、疾~澀、連~斷、虛~實、藏~露、方~圓、疏 ~密、曲~直等等方面。

3.練習時,你做到身心合一了嗎?

在筆法練習熟練的同時,還要注重心的錘鍊,就是說我們在臨摹先賢的書法作品時,要用心去感悟,在心裡想這個字要怎麼寫好的同時,手要跟著心動。

就像元代書法理論家盛熙明所說的:"翰墨之秒,通於神明,故必積學累功,心手相忘,當其揮運之際,自有成書與胸中,乃能精神融會,悉寓於書,或遲或速,動合規矩,變化無常而風神超速,是非高明之資孰克然耶!"


4.你有寫字的天賦嗎?

如果有寫字的天賦,那麼你可能事半功倍,你只需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掌握別人花很長時間才能掌握的東西。如果沒有天賦,那還等什麼,練習去!


業愉懶魔


放下字帖,為什麼就寫不好字?其實這個問題普遍存在,特別是一些初學書法的朋友。

主要原因主要是學習方法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思維上的一個誤區,因為意識決定行為。

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都陷入到了一個誤區,就是以寫得像為能事。然後就搬出了古代人的一個理論作為支撐: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那麼這個理論到底正不正確呢?我認為是對的。但是像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而有些人往往把其作為最終的目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達到了像的地步就停止了,缺少了學以致用的過程。

而要做到學以致用,首先一開始就要學習書法中的法,而不是單純的外形。因為同一個字在同一個字帖裡面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他們都存在著一定的共性。這個共性實際就是書法中的法。看看古人的臨摹作品就明白了,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像,但他主要特點抓得很準,用筆很流暢,並不像我們現在的臨摹那樣容不得分毫的誤差,而慢慢的描著寫!這就是當今臨摹的謬誤!



另外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要多看看書家們總結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練習,因為只有借力用力,你才能夠更快的達到目的。

同時還要會舉一反三。比如你掌握了一個“大”字的書寫要點,那麼你就可以以此類推寫出“天”字、“夫”字、“夾”字等,這樣學習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


小寶的思考


您好!

對著字帖臨摹還可以,放下字帖就感覺寫不好字,這個應該是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那麼原因何在呢?墨客認為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筆法不太熟練。趙孟頫曾說過“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可見用筆的重要性。有些書法愛好者雖然練了很久,但依然不知如何用筆,或者是自學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用筆習氣。臨貼的時候還可以,對著筆畫一筆一畫的寫,但脫離了字帖,又回到了我行我素的方面,信手下筆,運筆速度把控不住,這些都是用筆不熟或者不自信的表現。

其次,字體的間架結構沒有做到很好的分析,沒有很好的讀帖。臨貼的時候依葫蘆畫瓢,能寫的幾分像,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分析古人為什麼要這樣佈置結構,而不是換成另一種方式,所以換成自己寫,就有點不知所措了。這就要求我們臨貼過程中要多思考,多揣摩,真正做到與古人對話,才能體會到碑貼的真正內涵。

最後,太過浮躁,急於求成,換貼太勤,不能做到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臨摹一本字帖。所以,墨客建議,先臨摹一種字帖,等用筆和結構熟練了,再去換其它字帖。最後才能廣徵博取,融匯貫通。

想了解更多書法知識,請關注梁園墨客書法,謝謝。





梁園墨客書法


出現這樣的情況,肯定是你的方法不對,練字首先把漢字的結構原理弄懂,其次是要把練字的原理弄清楚,什麼都不懂就練那叫瞎練。花了一年時間練,到頭來什麼也不會等於白練。 漢字有上萬個,靠死記硬背什麼時候才能練成啊,就算你都背下來了,也會出現前背後忘的結果。離開字帖還是什麼也不會。 原理弄懂了,只需要練少量的字,就能很快離開字帖,自己來組合字。你搜搜“梯形格練字網”看看他們的16講視頻。看完之後你會受益匪淺的。



創業實戰商學院


我是一人。一般情況下是練得不夠多,這一點不需要懷疑自己,現在能做好的不多。

這個問題有兩個階段:一、練得不夠多,並不能默寫;二、可以模仿,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的摸索階段。

一般來說評價書法的三個標準流程:筆畫、結字(字的結構)、章法。這個三個流程非常的好,也比較符合“科學”“量化”。

帖子被臨次數最多的,毫無疑問是書聖王羲之。

用書聖王羲之來解釋這個問題,非常非常的適合。

一、練得不夠多,並不能默寫。

這一類型還能分類,一種是其中有一部分是不尊重原帖,想自己發揮。

很多人對著帖子練,主要原因是因為覺得帖子的字比較好,想能夠接近帖子的字。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有史以來,被最多人臨的帖子。

那麼問題來了,有多少臨寫《蘭亭序》的人,真正的臨寫的時候把字寫得接近《蘭亭序》。

有些人如上圖,他們臨寫《蘭亭序》會有自己的思考放入其中。可是非常不尊重原帖,這樣的字不能細看。今天這樣寫,明天那樣寫。

還有一種確實是臨寫了,但是善於臨寫不善於自己我創作。

上圖是寶島陳國昭老師臨《蘭亭序》的視頻截圖,陳國昭老師臨寫相似度非常的高,但是個人書寫的時候,各個方面欠缺不少。

這一種練的不夠多,就是對書法的領悟。這一種情況其實有些像第二類。

二、可以模仿,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的摸索階段。

世上苦臨《蘭亭序》者數不勝數,真正臨王羲之,並有自己風格的,最知名的當然是趙孟頫。

上圖趙孟頫縮臨《蘭亭序》,這種既相似又有自己風格的境界是很多書法家追尋的目標。

有些人說這是出帖,有些說是歷史留名成體了。所有花費大量時間臨寫《蘭亭序》的人,都不願和王羲之寫得一模一樣,有些抱著一定要超越王羲之的心情。

這就是最難的點,書法成體是多麼的不容易,尤其還要被大多數認為不錯的字。不只提問者覺得難,當代絕大多數的書法家都沒有做的很好。

一人有感

這裡還說到盧中南先生和田英章的字,他們都是可以臨歐陽詢《九成宮》,把字寫得非常像的歐陽詢的字,他們的控筆能力是當今書法家中最強的一批。

但可是他們自己的字體就有比較不同的發展方向。

盧中南是選擇融合多家,但是有些時候會出現不合群的字。

田英章和盧中南是不同一個方向,田英章截取歐楷歷代名家,融合成現在字之後變化就不多。田英章的一副字基本上很少有特別不合群的字出現。

我們現在每一個喜歡書法的人,經常臨寫書法的人,當然希望寫出屬於自己的字,但是真的非常非常的不易。

書法是有取捨的,會的多會的少,臨的多臨的少都會有弊端。

書法是需要下死工夫的,但是能夠到達什麼高度,還是要看一個人的天賦。有些事情勤勞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經常臨帖的朋友平時應該利用帖裡面學習的字和章法進行創作,比如利用王羲之手札裡面的章法和字的粗細大小對比進行創作,比如行書聖教序裡的字都是可以拿來利用的,另外還可以用集字的方式來彌補平時沒有練習到的字,創作的時候不要看字帖,利用平時練習的記憶進行,另外節奏也可以進行變換,總之就是多利用臨習的字進行創作即可,比如我最近臨聖教就用聖教的風格進行寫作練習。









勤勞致富的山溪好同志


因為你還沒有達到出帖的條件。問題就這麼簡單。



建議多臨帖,而且要深入臨帖,達到五六分形似和神采時,再嘗試背臨,意臨。針對一個帖子練習上三年五載後,不看字帖就會把字寫好的。但前提必須是臨帖和讀帖及領悟三結合。

本回答為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呃。。。嘻嘻嘻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