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字帖,为啥就写不好字?

羊鳳霞


很多练习书法的朋友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临帖还可以,但是离开字帖就不会写字了,这是初学书法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必为之担忧,之所以就这样,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个是你练习的太少了,对于字帖不熟悉,另一个原因就是练习的太杂,不够专一。

解决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多练是关键

练习书法写的少肯定是不行的,对于字帖、字体的结构、章法不熟悉,放下字帖当然就脑中一篇空白了,这其实和背诵课文是一样的,没有背会,放下课本当然不能自然流畅的背诵。

所以一定要多写、多练,能够把字帖上的字都背下来,印在脑子里,反复的去重复、不断的去强化,知道能够自然的表达、随手就可以写出来为止。

2、练字要专一

所谓练字要专一,就是要选择一种书体、一个书法家的作品去练习,不要朝三暮四,今天学楷书、明天写隶书、后天写草书,要至少在三到五年内专心的练习一种书体、一幅经典作品,这样才能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才能更加熟悉作品,才能随手创作,不至于放下字帖就不会写了。

总之,专一和多练是学会创作的关键。


不二斋


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对着帖子来临是有感觉的,写得也很是有模有样,一旦丢开字帖,突然无感了,笔不听使唤,字也难达意,仿佛喝了“忘情水”一样,瞬间“失忆”。有的朋友禁不住会产生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白学了?


但凡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临摩的时间短,量度积累还不够,手还不熟,还没有达到背临的程度。二是临摩不得法,没有走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线条不见笔法字法,压根就是在画字而非写字。三是有些朋友属于慢热型,量度达到了,笔法字法也清楚了,但从眼到手、从心到笔还需要一个酝酿消化的过程。

背临的能力需要大量的对临实践累积,这样才能字在心中、法在笔下,如果丢开字帖就不知所措,原因肯定是出在了对临,解决的办法就是沉下心来再回炉去对临,熟能生巧,这是规律。同时,也要增加去帖背临的频度,有些技能技巧,要靠在“练手”中去固化生成,比如书写的速度和节奏,可能会整个改变书法作品的气韵和风采。心领神会未必就可以手到擒来,就是这个道理。



抱庸浅谈。


抱庸詩書


网上看过一个插图,是庞中华关于硬笔练字方法的论述,是不是老生常谈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很多人“放下字贴,就写不好字”很多都有这个原因:

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庞中华老师强调的就是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提高练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要贪多,可以由少到多,由点及面。

学行书的结构,用于工作学习,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做不到,倘若知行不能合一,也只能如此了!

我刚上大学时,五笔打得很溜,一分钟盲打100字以上很轻松,不少人开始跟我学五笔,最终又回归到拼音了,原因同上:

一遇到不好打的字,就又切换成拼音了,久而久之,不了了之!

所以,一旦你学一个行书结构,工作学习,你就学以致用,若是条件反射还写原始结构――很简单,给自己个惩罚:先临抄个100多遍就长记性了!

再讲第二个事情:

群里有个朋友,也常发自己的日常练字图片,从字的结构上看,他是明显练古贴的,比较有功夫,但描字画字之感很强,不是很流畅,线条有凝滞感!

某日,这位朋友群里感叹:怎么才能写得又好又快呀?

我当然不可能好为人师,我只能在心里说:学古是对的,倘若完全按照毛笔的笔法写硬笔结构,怕是难以又快又好的自然书写! 

就说这个“春”为例:

王羲之写的,练过字的都知道,硬笔字日常行书,我没见过下面的“日”这样写的,包括硬笔书法家。

学行书结构,尊重硬笔特性,只要是写字,不是画字,表现出来的美注定是硬笔的美。

一硬一软,一大一小,甚至有的贴是古代刻的碑文,能过笔势看出个大概结构就行了!结构有相通,笔势上却大同而小异!

若要尊重硬笔的特性,你首先要确定有些结构适合硬笔日常书写,好吧!

以上两点,分享与大家,谢谢你的点赞与关注――


行书一点通


这种只会临摹不会写的现象是很多人都有的通病,就像数学课上老师问:"我刚才讲的题你们都会做了吗?"你说:"会!"但是课后,就总是做不出来一样。

所以,当你再有类似"放下书贴就不会写字、写不好字"的问题时,你可以先在心里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1.你真的临贴了吗?你临了多久?

有的人只是临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放下贴子,以为自己多了不起似的开始写,结果总是写得不满意,甚至是一塌糊涂。这事我以前也干过,但是想象都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太骨感,所以还得接着临贴。

2.在临贴时,你是否有意识的练习笔法?

就像练剑的人有剑法、练枪的有枪法、练拳的有拳法,同样的,练书法有笔法。笔法即是用笔之法,宋黄庭坚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笔法是从有汉字开始,经过无数书者的书写研究,不断摸索出来的运笔之法,包括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中~侧、提~按、转~折、顺~逆、疾~涩、连~断、虚~实、藏~露、方~圆、疏 ~密、曲~直等等方面。

3.练习时,你做到身心合一了吗?

在笔法练习熟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心的锤炼,就是说我们在临摹先贤的书法作品时,要用心去感悟,在心里想这个字要怎么写好的同时,手要跟着心动。

就像元代书法理论家盛熙明所说的:"翰墨之秒,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速,是非高明之资孰克然耶!"


4.你有写字的天赋吗?

如果有写字的天赋,那么你可能事半功倍,你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掌握别人花很长时间才能掌握的东西。如果没有天赋,那还等什么,练习去!


業愉懒魔


放下字帖,为什么就写不好字?其实这个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初学书法的朋友。

主要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思维上的一个误区,因为意识决定行为。

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都陷入到了一个误区,就是以写得像为能事。然后就搬出了古代人的一个理论作为支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那么这个理论到底正不正确呢?我认为是对的。但是像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有些人往往把其作为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了像的地步就停止了,缺少了学以致用的过程。

而要做到学以致用,首先一开始就要学习书法中的法,而不是单纯的外形。因为同一个字在同一个字帖里面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个共性实际就是书法中的法。看看古人的临摹作品就明白了,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像,但他主要特点抓得很准,用笔很流畅,并不像我们现在的临摹那样容不得分毫的误差,而慢慢的描着写!这就是当今临摹的谬误!



另外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多看看书家们总结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练习,因为只有借力用力,你才能够更快的达到目的。

同时还要会举一反三。比如你掌握了一个“大”字的书写要点,那么你就可以以此类推写出“天”字、“夫”字、“夹”字等,这样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弘扬传统文化,专注书法教学


小宝的思考


您好!

对着字帖临摹还可以,放下字帖就感觉写不好字,这个应该是大多数书法爱好者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那么原因何在呢?墨客认为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笔法不太熟练。赵孟頫曾说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用笔的重要性。有些书法爱好者虽然练了很久,但依然不知如何用笔,或者是自学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用笔习气。临贴的时候还可以,对着笔画一笔一画的写,但脱离了字帖,又回到了我行我素的方面,信手下笔,运笔速度把控不住,这些都是用笔不熟或者不自信的表现。

其次,字体的间架结构没有做到很好的分析,没有很好的读帖。临贴的时候依葫芦画瓢,能写的几分像,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分析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布置结构,而不是换成另一种方式,所以换成自己写,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这就要求我们临贴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揣摩,真正做到与古人对话,才能体会到碑贴的真正内涵。

最后,太过浮躁,急于求成,换贴太勤,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临摹一本字帖。所以,墨客建议,先临摹一种字帖,等用笔和结构熟练了,再去换其它字帖。最后才能广征博取,融汇贯通。

想了解更多书法知识,请关注梁园墨客书法,谢谢。





梁园墨客书法


出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你的方法不对,练字首先把汉字的结构原理弄懂,其次是要把练字的原理弄清楚,什么都不懂就练那叫瞎练。花了一年时间练,到头来什么也不会等于白练。 汉字有上万个,靠死记硬背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啊,就算你都背下来了,也会出现前背后忘的结果。离开字帖还是什么也不会。 原理弄懂了,只需要练少量的字,就能很快离开字帖,自己来组合字。你搜搜“梯形格练字网”看看他们的16讲视频。看完之后你会受益匪浅的。



创业实战商学院


我是一人。一般情况下是练得不够多,这一点不需要怀疑自己,现在能做好的不多。

这个问题有两个阶段:一、练得不够多,并不能默写;二、可以模仿,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摸索阶段。

一般来说评价书法的三个标准流程:笔画、结字(字的结构)、章法。这个三个流程非常的好,也比较符合“科学”“量化”。

帖子被临次数最多的,毫无疑问是书圣王羲之。

用书圣王羲之来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适合。

一、练得不够多,并不能默写。

这一类型还能分类,一种是其中有一部分是不尊重原帖,想自己发挥。

很多人对着帖子练,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帖子的字比较好,想能够接近帖子的字。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有史以来,被最多人临的帖子。

那么问题来了,有多少临写《兰亭序》的人,真正的临写的时候把字写得接近《兰亭序》。

有些人如上图,他们临写《兰亭序》会有自己的思考放入其中。可是非常不尊重原帖,这样的字不能细看。今天这样写,明天那样写。

还有一种确实是临写了,但是善于临写不善于自己我创作。

上图是宝岛陈国昭老师临《兰亭序》的视频截图,陈国昭老师临写相似度非常的高,但是个人书写的时候,各个方面欠缺不少。

这一种练的不够多,就是对书法的领悟。这一种情况其实有些像第二类。

二、可以模仿,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摸索阶段。

世上苦临《兰亭序》者数不胜数,真正临王羲之,并有自己风格的,最知名的当然是赵孟頫。

上图赵孟頫缩临《兰亭序》,这种既相似又有自己风格的境界是很多书法家追寻的目标。

有些人说这是出帖,有些说是历史留名成体了。所有花费大量时间临写《兰亭序》的人,都不愿和王羲之写得一模一样,有些抱着一定要超越王羲之的心情。

这就是最难的点,书法成体是多么的不容易,尤其还要被大多数认为不错的字。不只提问者觉得难,当代绝大多数的书法家都没有做的很好。

一人有感

这里还说到卢中南先生和田英章的字,他们都是可以临欧阳询《九成宫》,把字写得非常像的欧阳询的字,他们的控笔能力是当今书法家中最强的一批。

但可是他们自己的字体就有比较不同的发展方向。

卢中南是选择融合多家,但是有些时候会出现不合群的字。

田英章和卢中南是不同一个方向,田英章截取欧楷历代名家,融合成现在字之后变化就不多。田英章的一副字基本上很少有特别不合群的字出现。

我们现在每一个喜欢书法的人,经常临写书法的人,当然希望写出属于自己的字,但是真的非常非常的不易。

书法是有取舍的,会的多会的少,临的多临的少都会有弊端。

书法是需要下死工夫的,但是能够到达什么高度,还是要看一个人的天赋。有些事情勤劳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经常临帖的朋友平时应该利用帖里面学习的字和章法进行创作,比如利用王羲之手札里面的章法和字的粗细大小对比进行创作,比如行书圣教序里的字都是可以拿来利用的,另外还可以用集字的方式来弥补平时没有练习到的字,创作的时候不要看字帖,利用平时练习的记忆进行,另外节奏也可以进行变换,总之就是多利用临习的字进行创作即可,比如我最近临圣教就用圣教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勤劳致富的山溪好同志


因为你还没有达到出帖的条件。问题就这么简单。



建议多临帖,而且要深入临帖,达到五六分形似和神采时,再尝试背临,意临。针对一个帖子练习上三年五载后,不看字帖就会把字写好的。但前提必须是临帖和读帖及领悟三结合。

本回答为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呃。。。嘻嘻嘻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