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來到慈恩寺,經高僧點化,得讀佛經,始悟前非誠心向佛

#我要上頭條#頭條專欄讀書工作室旗下產品,真實的人物傳記。

讀傳而敬師,敬師而敬佛。法佈施得智慧,財佈施得財富,無畏佈施得健康

請幫忙轉發本書,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來到慈恩寺,經高僧點化,得讀佛經,始悟前非誠心向佛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那些處在人生迷茫中的朋友,建議你們沉下心來,好好看完這兩本書,看看這兩個得道的高僧,是怎麼做人處事的,相信你們對人生會有一個真正的領悟。

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求學之路艱辛,自己倒有所領悟,於是心生退意。

這是教諭佈置的《艱難困苦,玉成於汝》的題目,折桂覺得弟弟正在遭受疾病折磨,讓他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一寫。丹桂果然深有感觸,從孟子的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破題發端,聯繫到當今列強欺凌,大清億萬民眾不甘屈辱臥薪嚐膽,師夷長技以制夷,必定重振漢唐雄風,寫好後交給教諭指正。教諭讚譽有加讓書院弟子傳閱,這是莫大的榮耀。若在平時,丹桂必然眉飛色舞喜不自禁;可今天他只瞟了一眼,若無其事地擱在一邊:“這只不過是書生之見,於國事無補於個人無益,讓先生謬讚了。”

丹桂這麼若無其事,折桂心裡卻如同醍醐灌頂,將弟弟寫滿教諭讚語的文稿郵寄回家讓爹孃高興,然後走進書院攻讀。丹桂呢,看夠了長安城的燈紅酒綠,也看夠了大街小巷的成群乞丐,對城郊的寺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跟大哥告別後,他不知不覺走進了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願寺。

唐高宗年間,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住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但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便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是為大雁塔。關於塔名的來歷,據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稱,他在印度曾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說的是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慈恩寺內的佛塔是玄奘有意仿印度雁塔形式而建的磚塔,因之也叫雁塔。

且說此塔名雁塔,後來又有人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於是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便稱為小雁塔。

雁塔建成後,引來了不少文人騷客登臨並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有杜甫的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某年,詩人岑參與好友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雁塔,詩興大發,吟道——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塔通高二十丈許,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攀登而上。

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聖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為詩句,可有數種念法。

閒話少敘,卻說那丹桂來到雁塔寺裡,但見虔誠的香客來往不絕,人人都那麼安靜沒有半點喧譁,讓人恍若置身於靜謐肅穆的西天佛國,能清楚聽到寺院裡悠揚悅耳的鐘罄,聽到寺院僧人祥和的誦經聲……來到這裡,彷彿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籠罩整個身心,讓人忘記了塵世間的榮辱哀樂,有的只是內心的寧靜。丹桂每來一次,都會生出新的感觸——開頭的時候,他曾為唐高宗的孝心感激涕零,也為自己不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痛哭流涕;後來,他為玄奘法師百折不撓弘揚佛法敬佩不已,也為自己一事無成悲傷流淚;如今,他又思索一個新的問題:自己疾病纏身,註定了當初的滿腔抱負成了鏡花水月,今後該怎麼辦呢?當年釋迦牟尼被人生的生老病死困擾,今天自己面臨同樣的問題,今後的路該怎麼走呢?

印光大師來到慈恩寺,經高僧點化,得讀佛經,始悟前非誠心向佛

他每天去得很早,卻走得最遲,既不參拜佛像也不去做功德,整日裡在佛堂徘徊,他的這些奇怪之舉漸漸引起了一個法師的注意。一天傍晚,法師主動跟他攀談:“居士留戀多日,眉間充滿憂傷,不知為何事困擾?倘能說出來,我或許能指點一二,解除困惑。”

丹桂見他慈眉善目,言語間如沐春風,便將自己的經歷苦惱一一說出;那法師雙掌合十娓娓而談:“阿彌陀佛!居士所言,足見居士心具慧根!何故?當初佛祖便是深為人世間生老病死困擾,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終於大徹大悟,創立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無上極樂世界,普渡天下眾生。居士如能效仿,必當解除心中業障。”

丹桂聽了默默無言。那法師看出他已經動心,便舉出蓮池大師得道的事蹟勸導:蓮池大師俗家出身官宦豪門,家有嬌妻,卻毅然捨身佛門,夫妻雙雙出家,成了一代宗師萬古流芳。說著,拿出一本隨身攜帶的《竹窗隨筆》奉上:“居士如若與我佛有緣,必當有所感悟。”

丹桂聽了怦然心動。近些日子來,他覺得心裡格外空虛,彷彿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光明,反正那些儒家經典已經解除不了自己內心的疑慮,不妨開闊眼界涉獵其間。於是,雙手接過書來,給法師躬身行禮告辭。

再說折桂在書院發奮,自然不知道弟弟迷上了佛家經典。他時刻在思考著一件關係到自己也關係到整個家庭命運的大事:父母和秋桂在家裡茹辛含苦節衣縮食,讓兄弟倆來到長安求學,為的就是要他倆能夠登科發跡光宗耀祖。本來前年在同州舉行了一場考試,可惜自己還學業不精,丹桂更是病勢嚴重,不得不放棄了報考。轉眼又是兩年過去,秋天一到,朝廷在同州再度舉行考試,丹桂的身體也逐漸好轉,便請求書院給兄弟倆報了名,決心放手一搏。

關中書院是個盛名卓著的書院,山長思想開明慧眼識人,破格給丹桂辦理了報考手續。還在七月初,官府的准考證書就發到了學子的手中,當折桂拿到了准考證書,禁不住熱淚盈眶,沒等跑進寓所就高聲呼喊:“丹桂,我們兄弟在長安苦熬五年,一舉成名的機會來啦!”

房間裡靜悄悄的看不到丹桂,直到掌燈時分,還是連個人影也不見。折桂這可急了,連忙向房主打聽弟弟到什麼地方去了,房主摳著腦袋想了想,說這些日子小先生白天經常不在家,好像是到雁塔寺聽和尚講經去了,到那裡興許能找到。

“胡鬧!眼看科考在即,不在家裡發奮讀書,居然去聽和尚講經?唉,都怪我對他疏於管教!”折桂又氣又急,連忙奔向雁塔寺尋找。

折桂一路顛簸走到雁塔寺,老遠就聽到寺裡和尚在木魚鍾罄中念晚課的聲音,寺門已經關閉,他“砰砰砰”使勁拍打,良久,一個出家人慢吞吞打開門,綿裡藏針地說:“居士菩薩,佛門清修之地,寺裡的師父們正在做晚課,不敢讓人打擾,還是明天再來吧!”

印光大師來到慈恩寺,經高僧點化,得讀佛經,始悟前非誠心向佛

折桂只得賠禮,說自己不敢打擾,是來尋找兄弟的,請師父方便方便,說著塞上幾枚銅錢。那出家人的口氣柔和幾分調侃說:別人尋找兄弟,不是去酒店就是去青樓,你怎麼到寺院裡尋找?折桂無心跟他說笑,連忙正色說:我兄弟是個正經讀書人,可不是下三濫!出家人也收起取笑,拍拍腦門說:你這麼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是有一個年輕斯文的小夥子,跪在佛堂裡不肯走,不知是不是你老弟?

一邊說,一邊將折桂帶進偏殿佛堂,果然朦朧的燈影裡跪著一個人。折桂定睛細看,正是自己苦苦尋覓的兄弟!不由得氣滿胸膛,跨上去將他拉起來大聲喝斥:“丹桂,明天就要回同州去趕考了,你怎麼跑到寺院裡拜起菩薩來?快跟我回去!”

沒想到丹桂掙脫身,堅定地說:“我不去考試!我想好了,我要出家!”

一聽他不回去考試,居然還要出家,折桂的眼睛瞪得渾圓,彷彿眼前不是自己朝夕相處的弟弟,更不是那個意氣風發立誓登科發跡光宗耀祖的弟弟。怔了片刻,他痛心疾首地說:“爹孃望眼欲穿,全家節衣縮食,就盼著你我金榜題名,你居然敢說不去考試,還敢說要出家?你如此自暴自棄,實在是不忠不孝不友不悌的罪人!”

兄弟各執一詞爭執不休。(預知印光大師能否順利出家,請看下一節)


(本人是靈悟法師的皈依弟子,奉師父之命在網絡上發佈文章,求眾生一點功德,所有功德以及稿酬,本人都會轉賬給師父,為正在修建的寺院添磚加瓦,凡施捨了功德的施主,可私信本人留下名字,刻於寺院的磚瓦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