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最近宜賓6.0級地震引起了全國各地所有人民的關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無論設備如何先進、預測如何及時,天災人禍總是無法避免。這不禁讓人想起特大汶川地震與傷亡最慘重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發生在半夜的7.8級唐山地震瞬間奪走了24萬人的生命,《唐山大地震》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發生的故事。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在看電影之前,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抗震救災片,會用大量的鏡頭刻畫災難發生的瞬間和整個救援工作與過程。沒想到馮小剛導演倒是另闢蹊徑,從不一樣的角度講述了地震發生的那些故事:重建家園易,重塑內心難。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方登和方達是同時出生的龍鳳胎,家庭和睦幸福,父母都很疼愛他們。但地震時,家中只有他們兩個人,父親救了母親卻不幸身亡,當時的技術和設備不夠先進,救援隊也幾乎都沒有到達,在剛剛承受了失去丈夫巨大悲痛中的母親,不得不做出選擇:救兒子,還是救女兒。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這一次的選擇,成了母親心中一生的傷口。她選擇了兒子,卻沒想到女兒竟能從死人堆中站起來。兒子失去了左臂,跟隨媽媽生活,女兒被一對善良的軍人夫婦收養,本來心有靈犀的龍鳳胎兄妹就這樣天各一方地活著。這麼多年,母親活在悲痛中,女兒活在痛苦中。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三十多年來,每年母親都會記得給丈夫和女兒燒紙,告訴他們家在哪裡,甚至兒子掙了錢想給母親改善一下生活環境,都被母親拒絕:她害怕丈夫和女兒找不到回來的路。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方登被收養後改名為王登,幾十年來只說自己失去了那段記憶,始終不肯回去找回家人,但她心中始終都記得當時母親的選擇,“救兒子”三個字就在她耳邊,每晚夢中揮之不去。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明明是天各一方的姐弟,人生軌跡卻驚人地相似。方登在大學時結識了男友,未婚懷孕卻想生下孩子,經歷了唐山大地震的她更懂生命的可貴,因此她輟學離家多年。方達高中結束便出門打拼,也是多年沒有回過家,甚至連電話都很少打。姐姐第一次回家便帶著孩子,弟弟第一次回家就帶著老婆。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弟弟在杭州,姐姐在加拿大。卻沒想到命運卻讓姐弟兩人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動中相遇了,方登終於跟隨著方達回到了唐山,這也是三十多年以來,方登第一次回去見到母親。本來表面看似風平浪靜,方登一進屋,母親的情緒幾乎崩潰,甚至給方登下跪道歉。最後一家人也算是大團圓結局,方登也原諒了媽媽。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其實,《唐山大地震》中這家人真的很幸運了,至少還有機會能夠彌補彼此心中的缺陷,至少還有獲得救贖的那一刻。但是有多少人,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家人,甚至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人死去自己卻束手無策。而且重建家園容易,重建一個家,有多難?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但遺憾的是,其實這個故事只是架構在了唐山大地震的背景之下,並沒有把更多與唐山地震相關的東西拍出來,以後也不會再有一部叫做《唐山大地震》的電影了。最後說一句,子楓妹妹小時候真的太可愛了,演技果然從小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