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村民外號叫“鳥導”全國攝影愛好者慕名來他這拍鳥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村北頭、樹林下,一排攝影鏡頭從房間窗口伸出,它們等待的是一群即將飛過的鳥。而鳥飛過的信號來自村民杜廣俊手中撒出的飼料,這是來自河南省封丘縣北部安上集村的一幕。村民杜廣俊6年前利用承包的30畝地開始進行苗木栽培和蓮藕養殖,以此形成的樹林、池塘環境吸引了不少周邊的鳥類飛過。每天投餵飼料,久而久之,這片地也成了20餘種鳥類的覓食地。不少愛好拍攝鳥類題材的人都會找到杜廣俊,請他把鳥引來,最多時一天來了100多人。

這位村民外號叫“鳥導”全國攝影愛好者慕名來他這拍鳥

“鳥導”杜廣俊。受訪者供圖

造了個有樹有水的地方

隨著飼料被撒向地面,數只鳥“聞訊”飛來。它們先是落在樹枝上尋望,確認周圍沒有生人後,再落到地面享受食物。而在距離它們約10米外的房屋中,一個個架在窗口的鏡頭正在緩慢移動,鏡頭後快門被飛速地按下,記錄著鳥飛過的痕跡。

最近四年時間裡,位於河南省封丘縣居廂鎮的安上集村經常會聚集許多鳥類攝影愛好者前往。他們大都提著大包小包驅車趕來,到村第一件事是找到一位叫杜廣俊的村民。對他們來說,想拍出好的照片,杜廣俊是那個引鳥而來的人。

今年55歲的杜廣俊是安上集村一位普通的村民。在自家的5畝田地中,他和妻子二人從事著苗木種植和銷售的工作。2015年,他從鄰居那裡租賃了30畝土地,打算擴大苗木種植面積,增加些收入。但沒想到的是,這片小樹林竟成了日後鳥類常駐的地方。

這位村民外號叫“鳥導”全國攝影愛好者慕名來他這拍鳥

小樹林下的牡丹正值花季。受訪者供圖

“差不多一年多之後,樹苗長得高了,偶爾能看見幾只小鳥,顏色挺漂亮的,我就偶爾扔些穀子、糧食,這些鳥都膽小,我在的時候都不下來吃。”

杜廣俊告訴記者,自己本身也喜歡鳥,尤其是顏色鮮豔、叫聲清脆的那種。但自己開始時並不懂鳥,對於經常飛過苗木地的小鳥,也叫不出名字。

據他介紹,除了租賃30畝地開始擴大苗木種植,2015年他還在田地附近的溝渠內開始種植蓮藕。由於需水量較大,他每天都會檢查溝渠內的水位,少的時候往年每天都需要引水。“現在想想,應該就是有樹、有水,環境比較好,所以鳥都愛往這飛”。

為引一隻翠鳥花了20多天

杜廣俊的微信頭像上寫著兩個字“鳥導”。他說這是經常來的攝影愛好者給他起的,代表能把鳥引過來的人。從2017年開始,“慕名而來”的人多了,找到他時都說想要拍一些鳥的照片,請他幫忙。開始時,杜廣俊自己也納悶,“我也不會上網,也沒有宣傳,這些人是從哪知道的”?

杜廣俊“鳥導”的身份開始於2017年。他記得,當時一個愛好攝影的朋友在聊天時提到為了拍照在河邊搭帳篷等鳥落下的事。

這位村民外號叫“鳥導”全國攝影愛好者慕名來他這拍鳥

杜廣俊的蓮藕池。受訪者供圖

“等著翠鳥到河裡吃魚,拍下飛過的畫面,但是這種鳥落下去之後很快就飛走,很難拍,想找一個能讓鳥固定下來的地方,我就說那我試試,看能不能把鳥引到苗木地裡”。

從河流到杜廣俊的苗木地,全長約100多米,中間隔了一道橋。為了能把鳥引過來,杜廣俊將魚苗、小魚作為餌料裝在簍子裡,放在鳥能看到的河岸邊上。等到餌料被吃後,再放入新的餌並將簍子朝苗木地的方向移動。一天只能移動十幾米的距離,杜廣俊說鳥膽小,如果放得太遠它就不會飛過來。

前後大約用了20多天,幾隻翠鳥被吸引到了杜廣俊的苗木地。餵食時,杜廣俊常將魚苗投進蓮藕池內,這片池塘也成了幾隻翠鳥覓食的地方。

不會上網的杜廣俊從一位來自北京的攝影愛好者口中得知,自己是從一個攝影交流群內看到了翠鳥的照片,詢問了拍攝者之後才知道了村子所在。一傳十、十傳百。他們來自全國各個城市,最遠的一批,杜廣俊記得是來自廈門。

這位村民外號叫“鳥導”全國攝影愛好者慕名來他這拍鳥

攝影愛好者送的拍鳥照片。受訪者供圖

“從5月到8月天氣好,風景也好,這個時間段來得人最多,有人一來就待上一個禮拜,晚上住在縣城,白天來我這拍照”。

如今,說起當時吸引翠鳥的方法,杜廣俊表示自己並不懂,就是覺得讓鳥認為來我這能吃到東西,它應該就會飛過來,“沒想到真飛過來了”。

喂鳥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

“翠鳥吃魚,黃鸝、伯勞吃蟲,有些鳥吃糧食、五穀,基本上每天都準備些給它們餵食”。

擔任鳥的“飼養員”,杜廣俊已經堅持了4年多的時間。定期撒下食物後,他也不會關注來了哪些鳥,來了多少隻,他知道這些鳥都在附近築巢,但具體位置自己也並不清楚。

據他介紹,有些鳥在平時還會到固定的覓食地點,查看當天是否有吃的。每當有人前來拍攝鳥的照片時,杜廣俊都會將他們安排進專門的“攝影房”。撒一把飼料後,等著鳥過來。而據長時間的觀察,杜廣俊也會提前告知鳥常落的位置,“有幾個點位,鳥一般來了先落樹上,然後再下來吃東西”。

這位村民外號叫“鳥導”全國攝影愛好者慕名來他這拍鳥

新蓋的拍鳥房。受訪者供圖

兩間房屋都是杜廣俊自己蓋的,從材料到裝修,兩間房一共花去杜廣俊30000元。一個是移動板房,一個是用水泥、木材搭起來的房屋,據“點位”所在的樹木大約10米。牆壁上會有專門用於露出鏡頭的格子,每間房一次可以有4至5人進行拍攝。他告訴記者,搭房屋一是怕鳥見到生人不願飛來,二是遇到颳風下雨,給拍攝的人找一個避雨的場所。等到天熱,杜廣俊還會給大家開空調。

對前來拍攝的,杜廣俊會收取每人一天100元的費用,負責接送與吃飯。所收的錢也基本都被投入到每日的飼料、水電等養護成本中。由於覓食的鳥多,地裡的苗木自己也不敢大批量售賣,生怕“樹少了、鳥不來”。當下時間,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杜廣俊拒絕了來自外省的攝影愛好者,對於來自周邊地區的,他也會控制人數。

在苗木樹下,杜廣俊還栽了些牡丹花。他說這些花主要用於取籽做油。春季4月,牡丹花已盛開,包括村內及鄰村的村民每天都會到苗木地裡拍些風景。杜廣俊也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來覓食的鳥少了些。

安上集村村支書杜春磊告訴記者,杜廣俊的苗木地位於村北處,由於臨近河流,整體自然環境較好。在他看來,苗木栽培、種植花草以及吸引鳥類等事情,對於村裡環境發展也有一定幫助。目前,正在考慮是否可以將村北處整體發展成以風景拍攝為特色的地區。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