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人心的盲,法制的盲

2007年,李楊的一部《盲山》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盲”系列的三部曲之一,它同樣刻畫了底層人物的種種不幸,但更側重於對拐賣婦女這一社會議題沉重而深刻的解讀。

他用最低的電影成本,最少的演員儲備,和基本為零的道具,深入偏遠地區的村莊,拍攝了一個“被賣進大山的女性”。

整部影片女主角一直在嘗試出逃,甚至當孩子落地後依舊帶著對大山之外的期望,這種期望在影片結尾被迫分成了兩種岔路口。

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人心的盲,法制的盲

國內版本的結局是變相的“大團圓”,主角被警察救出大山,留下不足兩歲的孩子;國外版本更血腥也更真實一些,女主手起刀落結束了丈夫的生命,畫面戛然而止。

國內版本是透過盲山看到的希望,而國外公映版本則有著更復雜的因素,迴歸到《盲山》電影本身來說,它講述的不止是“拐賣婦女”的議題,更重要的是圍繞在議題周邊的幾種盲目:大山的盲,人心的盲,以及法治的盲。

這也是《盲山》裡的三種形態,盲山是大山深處未開化的蠻荒,盲心是被同化被惡化的因果,盲法是現代文明被原始生存削弱的無奈。

01 大山的盲:落後蠻荒與先進文明的對抗

電影的開端就是一段又長又曲折的山路,剛從大學畢業白春梅就在一輛毫不起眼的藍色拖拉機上,跟隨兩個明面上經營草藥生意,背地裡販賣人口的老鄉走向了大山深處。

白春梅被當做物品販賣給了當地的農民黃德貴,成為落後村莊的又一個被拐婦女。在這個原始的蠻荒之地,大部分人都以動物的本能生活,沒有法律,沒有情感,只有最基本的生存滿足,例如吃飯與繁衍。

在經歷被強暴毒打脅迫,用鐵鏈拴住,求助無用,刀片自殺的種種危機下,白春梅並沒有服從於生活的絕境,而是在被搶救回來後伺機而動,一次又一次策劃逃跑,她的逃跑之路也是貫穿全片的主線。

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人心的盲,法制的盲

白春梅的第一次逃跑還未跑到村口便被人攔了下來;第二次翻越了大山因沒有錢搭車再一次失敗;第三次跑到鎮上坐上汽車後卻被丈夫和村民攔截……

在白春梅被拐賣策劃的幾次出逃裡,離不開盤桓的山路,影片當中的“路”是作為寫實和意象的結合體,一方面路是實體的,它連接著深山與外界,另一方路也是虛擬的,聯結大山的原始蠻荒以及大山外的現代和文明。

在實體和虛體之間,白春梅的逃跑之路充斥著希望和絕望,這一點也是整個影片意圖呈現的一點,當白春梅依靠自己的力量第三次失敗後,她開始寄希望於外界的幫助,而鄉村教師黃德仁的出現,恰如其分的點燃了白春梅再一次的希望。

然而,鄉村教師黃德仁在這裡所展示的是知識分子軟弱的一面,他也許真的喜歡受過大學教育的白春梅,可這種喜歡帶有內在慾望的驅使,因此他與白春梅是沒有什麼深厚感情根基的,也就無所謂能夠理解她自身的經歷與苦難。

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人心的盲,法制的盲

影片裡白春梅屢次問他什麼時候帶她逃走,黃德仁選擇的是一再回避和模糊的態度,他既沒有準備周全的計劃,也沒有英雄的膽量。因此,當偷情東窗事發後,黃德仁選擇的是拋棄白春梅而保全自己,他獨自揹著行囊,悄悄的離開了他一直想要離開的大山。

影片的最後,白春梅的父親終於收到了女兒寄出的信件,並帶領兩個警察來到這個偏僻的山村,諷刺的是警車還未開出村口就被村民們堵截,這些原始未開化的村民不怕警察的槍口,也不怕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他們天生的蠻勁就連現代文明也示了弱。

在影片裡,兩個警察的對話十分有深意“這裡被拐賣的婦女這麼多,為什麼她們都逃不出去?”

這個問題也是影片的核心:遙遠的蠻荒山路,知識的軟弱和無用,現代文明法制的退縮,這些都是逃不脫的根本,所謂的白紙黑字在一個未開化原始的地方,則意味著脆弱。

02 法制的盲:怎樣打破蠻荒,用更野蠻的方式

影片有兩個結局,國內版本的結局是變相“大團圓”,由於村民的阻撓警察沒有第一時間救出白雪梅,而是選擇身穿便衣突襲,最終成功救出了大山裡的所有被拐婦女,但是她們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那裡。

在這個版本中,有兩名婦女跳下警車迴歸大山,因為她們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孩子,影片的最後是白雪梅臉部的特寫鏡頭,她趴在警車的窗口上回望,不知是在看著孩子還是這座曾經禁錮她的大山,她的眼神內充滿了對生命的困惑和迷茫。

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人心的盲,法制的盲

而海外公映的版本,更血腥也更真實一些,在村民的阻撓下警察最終離開村莊,黃德貴知道白父想帶走自己的妻子,在黃德貴和白父的爭執中,白雪梅手起刀落結束了丈夫的生命,畫面在她空洞的眼神中戛然而止。

這兩種結局難分好壞,它們的共同點是主人公最後的心理狀態:無論是離開大山還是殺死丈夫,她所面對的心理壓力是同等的;不同的是結局一是通過外界打破禁錮離開大山,而結局二是通過自己的方式打破了大山多年的壓迫。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個版本,因為它更接近《盲山》的真實案件,在最初毫無渲染的版本里,故事中的女孩就為了逃離大山殺死了自己的丈夫,最後女孩被判故意殺人罪處以死刑。

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所以《盲山》的第二層寓意是法盲,到底是拐賣人口的人錯了,還是為了正當逃跑而殺人的人錯了,在真實新聞裡都沒有得到的答案,在電影裡自然只能處理的更加模糊,而這種模糊性就是法制的盲目。

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人心的盲,法制的盲

如果我們從這種盲目性來看待白雪梅殺人的舉動,就很容易理解她當時奔潰的心態,逃跑的希望一再銳減,而希望的背後總隱藏著絕望,積年累月的壓迫一時全爆發了出來,這種精神壓力是需要一種比村莊更野蠻的方式去打破的。

因此當白雪梅揮刀砍向丈夫的時候,她並沒有意識到她自己的盲目,長期生活在退化的村莊裡,白雪梅儼然已經被這種落後所同化,從一個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到現在的眼盲心盲,這是一種最真實的不幸,即:

文明和原始只差了一線之隔,這個底線就是法制。

03 人心的盲:難以逃逾的不是山,而是人心

與《盲山》對應的另一部電影是《嫁給大山的女人》,同樣是敘述了一個被拐賣的女性山菊,前者是不甘於命運一再逃離大山,後者是臣服於命運嫁給了大山,儘管結局不同其實兩者都有些相似之處。

可以說《盲山》就是《嫁給大山的女人》的前半生,山菊和白雪梅一樣,在被拐賣後也經歷了哭鬧、逃跑、自殺等絕境,她們都在努力尋找辦法逃離大山。

最終白雪梅找到了解脫的方式,而山菊則徹底被大山同化,不僅沒有再怨恨這裡的村民,反而心甘情願留在大山任教,將下半生奉獻給了大山。

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人心的盲,法制的盲

然而,那些被拐婦女的真實經歷是怎樣的?

以山菊的原型人物邵春豔來說,在被拐賣後她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被強暴被毒打,幾次逃跑最終也沒有成功,並嫁給了大自己6歲不識字的羊倌,最後生下了兩個孩子後,再也沒有想過要離開大山。

白雪梅和山菊代表了被拐賣的兩種女性:一部分像白雪梅一樣,在經歷漫長的希望與絕望之旅後要麼成功逃離,要麼墮入非理智的境地成全自己;一部分女性像山菊一樣,被孩子牽絆而陷入內心的困局,索性忘記個體的自由成全他人。

文章的最後,我想回到前文所說的問題上“為什麼那些被拐婦女大多逃不出去?”

一是大山的盲,現代文明在這裡被削弱了;二是法制的盲,對與錯沒有辦法憑藉單方面決斷;三就是人心的盲,在這裡不僅善與惡的界限變得十分模糊,追求個體價值和自由之路成為了一種不正當的訴求。

這就是《盲山》,記錄了那個年代真實的惡行,也記錄了這個惡行下所有的無奈。總的來說,這部電影不是來解決一個問題,而是將這些問題都聚焦在一部影片裡,讓大眾去思考好壞善惡,給後世的人以深刻地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