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再次走进茯茶镇是一次偶然。

周末,慕名拜访“国家大地坐标原点”吃了闭门羹,看到时间尚早,临时决定找附近景点转转,消磨时光。茯茶镇距离“国家大地坐标原点”不远,随即驱车前往。

茯茶镇有两条“老街”,一条主营茯茶,一条小吃遍地。镇街店铺鳞次栉比,锦旆飘飘,小溪潺潺。

近期疫情向好,店铺开始营业,游客数量回升。整个街面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老板娘婀娜门前,满脸笑容,频频招呼客人。游人摩肩擦踵,左顾右盼,穿梭街道之间。寥寥几个茶客闲坐茶馆,悠然品茶,茶香四溢。

我不太喜欢喝茶,对茶文化也没什么研究,不清楚茯茶的作用和历史。只是觉得纳闷,西咸这个地方不是茶区,怎么会有一个加工茯茶的小镇呢?

于是,一个人斜倚廊亭,打开百度,寻找答案。

原来茯茶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明朝初年,陕西咸阳人发明了一种茶叶加工方式,将湖南安化等地的黑毛茶,经过特殊的发酵,筑成发“金花”的茶砖。这种茶砖便于携带,长久贮存,具有除油腻、助消化的作用,特别受到食用牛羊肉、奶酪人群的喜欢,西北、西南市场需求旺盛,逐步带大了茯茶的规模,使咸阳成为茯茶最大的集散地和加工地。到了1958年,缘于"在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咸阳人民茯茶厂关闭,逐步改有湖南茶厂生产。

进入21世纪后,泾阳县的八位老人精心挖掘工艺,使泾阳茯茶得以重生,并成为泾阳优势产业,也带动了茯茶小镇的旅游。

茯茶的名字朗朗上口,有一种福气的感觉。怎么来的、有何讲究我并不清楚,也不知道茶叶的命名规则,泾阳茶砖为什么称为茯茶。网上说法多种多样:一是附茶说。唐朝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为鼓励茶商贩运,朝廷将一定数量的茶叶作为酬劳奖励茶商,由他们自己出售,这种酬劳是在正茶(上交朝廷的茶)之外附发的,成为“附茶”,后来用谐音“茯茶”代替。二是伏茶说。传说泾阳茶砖是在伏天加工的,称为“伏茶”,因其功效好似茯苓,又称“茯茶”。三是湖茶说。茯茶采用湖南黑毛茶为原料,称为湖茶,“湖”与“茯”读音相近,久而久之,湖茶称为茯茶。

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统,不得而知。不过名字只是一种记号,茯茶的发展,不在于叫附茶、伏茶还是湖茶,只要对了老百姓的口味,提了老百姓有益处,总会发展壮大,茶叶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茯茶镇游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