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輞川山河

五、久(九)柏(百)龍殼與三石(十)一面井

民間傳說王維與李白不同。李白是性格耿直,硬碰硬,所以不會做官。王維也與杜甫不同,杜甫是一生憂愁,不達觀,所以也不會做官。而王維呢?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知識淵博,諳熟佛理,左右逢源,圓融得體。這一點,從下面的故事就可以看出。

話說至德初年,唐肅宗李亨乃是對王維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有一天李亨對王維說:“聽大臣們議論,卿在藍田輞川經營的莊園景色勝絕,可否讓朕也一飽眼福?”王維立馬回答道:“哪裡哪裡,不敢不敢,輞川乃是窮鄉僻壤之地,此去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要經過一道異常兇險的關隘。還要繞過九百條龍當道的絕命之地,又要過三十一面井的天然險道,卿乃是沒有辦法,侍奉慈母奉佛修道而已。實在不敢當!”就這樣王躲過了一劫。

當時在場的裴迪,的確嚇出了一身冷汗。需知欺瞞君主乃是要犯割頭之罪的。

那麼王維所說的“三石一面井”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他後來對裴迪說:“九百龍殼”,是指輞谷口石崖上的“久柏”,即千年柏樹,其周身結滿了疙瘩,像龍身上的皮殼一樣。叫“久柏龍殼”。而“三石一面井”是指三個石頭圍起來的一口井。裴迪聽後,頓時開悟,不覺敞開胸懷哈哈大笑。並立馬豎起大拇指稱讚王維道:“高、高、高、高,實在是高,真乃天機清妙者也!”王維也對裴迪說:“天子口中無戲言,可你想象,輞川乃是世外桃源,路途實在難走,若天子要臨駕,那得要多少人護佑,萬一有個閃失,你我誰擔當得了?”裴迪為王維的應變能力所折服。又問:“哪三石一面井又是指哪一面井呢?王維莞爾後笑說:“是老百姓用三個石頭圍起來的那面井嘛!”裴迪又驚愕地喊得的道:“明白了,明白了,原來是那一口仙井呀!你真會以幻破幻。”

話說這口仙井是怎麼形成的呢?

原來王維隱居“鹿苑寺”時,白家坪已住有上十戶人家。村前漠漠水田。白鷺群集,景色十分怡人。王維經常在附近吟詩作畫,與鄉間父老促膝談心,關係非常融洽。村裡的家長裡短王維都異常清楚。有一回一個老頭對他說:“咱這兒山好、水好、空氣好。有水田,有旱地、不缺吃、不缺穿,就是有一件事不好”。王維問:“是哪件事不好?”老人“唉了”一聲說:“官人你沒看到村裡人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去大河裡取水嗎?如果起遲了,河水就不乾淨。如果到了汛期,河水渾濁,一連幾天甚至個把月都成了問題。這河水是從秦嶺深山留下來的,山裡人常將屎尿往河裡倒,實在是不衛生啊!”王維聽後,略加沉思說;“那可以到附近的溝道里取水啊!”老頭又說:“溝道的水好是好,可村子近處沒有。到了下雨天,道路溼滑,也不是個好辦法呀!”“噢,是這樣”。王維隨聲應道:“看來還得有個萬全之策才對呀!”

這一天晚上王維回到寺院裡,邊看著書邊思忖:“還是打一眼井好”。於是他把想協助村子裡打井的念頭說給了僧侶們聽。這些僧侶也都是長安城裡來的名僧,不但精勤誦經,齋戒主持,而且皆通佛法,心揣善緣。於是齊聲稱讚說;“樂住山林造福百姓,今逢元聖中興,群生本應受福。何況我們籍此常居,何有僧俗之分”。

第二天王維就約好了幾位僧侶到村子周圍勘察地脈,確定泉源。爾後老百姓激動地說:“大官人真是好人,在朝為官,下鄉為民,難得的大好人啊!”老百姓也都親自動手,到附近的山上砍楊伐柳、搭建涼篷。又提壺攜漿,鳴放鞭炮。又敬天敬地,岀力幫忙。這樣經過十多天的努力,一眼深達十多米的水井終於出水了。水井打成後,當地老百姓全村慶賀。周圍的許多村子也送來慶諫喜幛。還請“自樂班”唱了三天三夜的戲熱鬧非凡。唱戲的頭一天,百姓們齊聲請王大官人出面講話,王維只說了兩句;“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就走下了臺。後來王維高興地賦詩道;“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水井打成後,不光是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也為路客提供了方便。原來打這兒過的大都是南山來往的下苦人。渴的不可開交了,就從井裡提一桶直接飲用、冬熱夏涼、不傷肝腑。有一次,一位挑擔的到此,肚子疼的要命,同行者就圖了一瓢井水給他喝,不到幾分鐘這挑擔的就感到渾身輕鬆,肚子也不疼了。後來這人就請人制了塊牌匾掛在井旁。上面赫然寫著“仙井”二字。

還有傳說:每到天旱、禾苗嚴重缺水時,只要派人持一根竹竿上面綁上紅綢子,口裡連念三遍:“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阿彌陀佛。”並用竹竿攪動井水,立刻就有熱蒸汽升空,天立馬就會下一場好雨。所以村民們都非常禮教這口仙井。過年過節村子裡的人會自動地給井神祭香祭果,祈求神水常旺,天佑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