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輞川山河

四、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這是詩人在“鹿柴”林中坐禪的體驗。空山不見人”是詩人進入“鹿柴”後的視覺體驗。不見人影,空寂靜謐,似乎有“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令人十分恐怖的氣氛。可詩人在對句中又一反語“但聞人語響”,打破了本來闃寂恐怖的局面。這是聽覺上的直感。在視覺和聽覺的交互中,也分明看到了詩人身臨“鹿柴”的影子。接下來的兩句詩是:“返景入深林,獨照青苔上”。是說夕照從天穹投入林藪而落在膝下的青苔之上。這又是詩人視覺上的直接體驗。在此一個“獨”字影顯出坐禪者正居於“鹿柴”此一幽靜無垢的渾圓的世界中心、真正享受著孤獨。這一思想正是《維摩詰所說》的“淨名”“無垢”、“般苦性空思想的體現。筆者在前文已經說過,這一“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時象對山居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情形。輞川山重水複,森林密佈,一年四季都有人進入林中。春來百花盛開,幼芽抽出之時,常有材姑幼婦進山採摘:夏天炎陽高照,草木竟發之季,常有丁壯男女深入林中割漆採騰;秋季野果成熟之時,常有采藥摘果者沒入深林:冬季更是樵夫伐薪燒炭的最佳時期。這樣,先入者走得遠、進得深,而後來者怎麼著也是看不見的。只能隱約地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從林中傳出。這種人知之而不易道出的習以為常的現象卻被詩人以平淡而近似口語的詩句書寫出來,成了“千載如新”的名句。清代劉須溪評此詩說:“無言而有話意。”李東陽則說:“詩貴意、意貴遠而不貴近,貴談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王摩詰返景入深林,獨照青苔上,皆談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見《麓堂詩話》)。

再說輞川是一個相對逼仄的山谷,而這個山谷又是谷中有谷。可以說在過去一千多年的封閉時代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桃花源”。王維在此深切地體味了靜中有動,動中寓靜的禪理生活。詩人也用詩書寫出曠達空靈的空間世界、而自己正是在這澄淨清幽的境界中神與物遊、過著“山林吾喪我”的禪家生活。並由此而感到自在自足。今天輞谷中這樣的境界怡然存在。有心者或生活在城市喧器環境中的朋友、可以在工作之餘或休沐期間,荏臨體驗一番這深林中苔翠陰陰,日光所不及,惟夕陽自林間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淺紅,相映成趣”的空谷絕妙之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