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不反刘邦是不是因为兵都是刘邦的?

酴醾醽醁


一、忠诚是因为背叛的本钱不够?

有人说忠诚只是背叛的本钱不够,这句话固然过于绝对,但作为千百年后的后人,想当然的给历史上的人物贴上忠诚和奸佞的标签,还是太过武断了。

韩信背叛的砝码到底够不够,答案当然是不够的了。

二、韩信的本钱——兵

许多人认为韩信在占领齐国后,是最有本钱造反的时期,还认为韩信当时手下的兵都是自己招募的,不是刘邦给的兵,当时韩信以少胜多占领了齐国,韩信要兵有兵,要地盘有地盘,造反那是轻而易举。呵呵了。

我不知道大家深信的说法,有没有考据过来源到底是什么?电视剧?小说?事实上传世的说法,大部分都可以在一本明朝的小说中找到,这本小说叫《西汉演义》,可能大家都没有看过,但基本上都受这本书影响,因为它是集民间传说的大成者,它并不是源头,它是小说,不是史书。

韩信的兵真的是自己招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韩信的兵是自行招募的,相反有很多证据表明刘邦派遣了大量军队支援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刘邦拿回印符后,将北方大部分军队拉到荥阳,还置换了剩余的高级将领的职务,刘邦让韩信收集未征发的赵国兵丁击齐,这就是韩信募兵传说的源头,然而韩信是募兵了,但击齐的士兵都是韩信招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汉灭赵之后,到击齐之前,实际上有一年的空窗期,这一年曹参、灌婴等一大批高级军官都被刘邦拉走,到击齐前又重新配属到北方战场,他们不可能是空手去的,必然带了大量军队过去,换句话说汉灭齐是汉军出动最强阵容的一次半决战,汉军是以优势兵力获胜的,并不是韩信的计谋以少胜多,韩信招募的军队也不是灭齐汉军的全部,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三年,(灌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於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

上文中,灌婴在灭齐时,以御史大夫将郎中骑兵助韩信攻齐,这是灌婴第一次属韩信,而且还带来了京索之战大胜楚军的郎中骑兵,看到这里你还认为韩信攻齐的士兵是自己招募的吗?

韩信招募之兵不仅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招募的时间短,不见得忠诚于韩信,更何况兵源地的赵国还在刘邦老伙计赵王张耳手里,可以说兵的层面,韩信不占优势。

三、韩信的本钱——将

四、韩信的本钱——地盘

结论、韩信不具备造反的能力


长岛男爵


刘邦用尽了办法,保证韩信的军队“姓刘不姓韩”,防止韩信“尾大不掉”。

在大多数时候,韩信的军队,确实“姓刘不姓韩”。

不过,在韩信最强大的时候,韩信的军队,“可以不姓刘”。

当时的韩信如果真要搞事,刘邦是拦不住的。

韩信的兵

“韩信方面军”成立之初,兵是刘邦的兵,将是刘邦的将。

不过,情况很快就变化了。

“韩信方面军”成立后,自关中出发,破魏、下代、灭赵、降燕,总共只用了3个月!

韩信威震天下,刘邦睡不好!

高祖3年6月的一个清晨,刘邦仅仅带着夏侯婴等少数几个人,佯称自己为汉使,闯入韩信大营,收了韩信的兵符,调走了韩信的军队。

刘邦刚来时,韩信、张耳都还在睡觉···

刘邦以“袭击”手段夺回自己的军队,可见:刘邦对”常规手段“调遣韩信的军队已经没有足够的信心了!

随后,刘邦带着韩信的军队去了荥阳战场!并下令:韩信、张耳,你们在赵地再召集军队,准备攻齐!

所以,从这一刻起,韩信的兵,就不是刘邦的老部下了。

韩信毫不含糊,征兵、训练、成军,仅仅2个月!

刘邦为了加强控制,又把曹参、灌婴等将领调了过来,”加强领导“。

随后,韩信平定齐国,击败楚军,占据了齐地!

此时,韩信军的结构是:高级将领,多是刘邦亲信;中基层将士,多为赵、齐军士。

曹参、灌婴等人,固然威望、能力都很出众。但是,他们是在韩信成军后“空降而来”(当然,他们自己也带了一些部队来)。韩信这支军队的征集、训练、成军,都是韩信自己一手操办的。

所以,如果韩信真的决心不跟刘邦玩,是不难控制,甚至除掉这些忠于刘邦的高级将领的。

这个时候,韩信真要搞事,谁也拦不住!

十字路口

灭齐以后,韩信,成了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

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楚王胜”。

此时,项羽的使者武涉,韩信的谋士蒯彻都提出:韩信当自立!

面对诱惑,韩信似乎犹豫过。

一方面,韩信以刘邦的“知遇之恩”,谢绝了项羽的使者;但另一方面,韩信又没有理会刘邦的不断催促,按兵不动达数月,没有立刻挥失南下攻楚。

而刘邦呢?他在不断催促韩信进军时,除了封王,许地之外,什么也作不了。

看来,本出自汉军的韩信军,已经跟英布、彭越这些“加盟商”一样,非刘邦所能牢牢控制的了。

还是那句话:韩信这时候要搞事,刘邦只能“干瞪眼”。

不过,韩信在犹豫再三后,还是挥师西进,与刘邦会攻项羽。

垓下决战,汉军鼎定天下!

窗口关闭

在刘邦这种权游高手面前,机会转瞬即逝,错过就不再有了。

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刘邦就动手了。

这次,刘邦用的是老办法,“袭夺齐王军”。

搞这一手。韩信,真的不是刘邦的对手。

如果给韩信反应时间,刘邦是制不住韩信的。

只有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大军松懈,“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以突然手段控制韩信,才能夺取韩信的军权!

随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离开了齐地。

1年后,韩信连楚王之位也被撸了,被改封为淮阴侯。

此后,韩信一直处于刘邦的严格监视下,再难有作为了。

5年后,当韩信被诛杀时,韩信毫无抵抗之力!


当韩信为齐王时,他要搞事,刘邦是拦不住的。

以韩信之明,武涉、蒯彻说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

以刘邦在赵地夺军权时的手段,韩信不可能不了解刘邦对他的猜忌!

从理智上考虑:韩信应该自立,也有条件自立。

韩信最终选择继续为刘邦灭楚,主要还是他那“士为知己者死”的士人情怀。

只是···情怀,再一次被辜负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韩信灭齐后,项羽派武涉劝韩信联合项羽三分天下。《史记》记载,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这里说的很明白,韩信不原背叛刘邦是因为刘邦亲近他,信赖他,就是死也不会背叛刘邦的。

韩信在没有遇到刘邦前可以说就是个倒霉蛋,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冷眼,受尽了冷眼;好不容易天下大乱,以为可以施展抱负出人头地,可项梁、项羽都不重用他。

而刘邦对他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这让从小就吃不饱、穿不暖的韩信找到了从来没有过亲切和温暖。不管刘邦出于什么目的,但他的这些行为抚慰了韩信的心灵上的伤口。

韩信心有壮志,但壮志难酬,乱世中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一展平生所学。但没人信任他、欣赏他、认可他,当从刘邦那逃走时,韩信的内心应该是茫然的,因为他不知道他的平台到底在哪里,也许会从此埋没一生。

但韩信是幸运的,萧何这个伯乐让韩信这匹千里马没有被埋没,韩信终于也见到了刘邦。

刘邦直接让他挂大将军印,从此言听计从。这让漂泊半生,郁郁不得志的韩信得到了认可、信赖,更得到了可展吞云之志的平台。

所以韩信不背叛刘邦其实就是因为感恩刘邦,他认为正是刘邦亲近他,信赖他,他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

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其实我认为韩信何尝又不是妇人之仁呀!感恩之心要有,忧患之心也要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