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宅經濟中挖掘細分市場

原創: 普度尚智

如何從宅經濟中挖掘細分市場


普度尚智原創

主筆 | 董琪

梭羅在《瓦爾登湖》寫到: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以剛剛結束的國慶來說,與往年的消費者們熱衷於出遊不同。

根據微信自己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國慶選擇宅在家裡的人多達2100萬,如果考慮到全國的情況,這個數字只會有增無減。

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自己一個人在家待著,或者自己一個人出去走走,針對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一方面有外賣,淘寶,跑腿代購,商超送貨等方式滿足足不出戶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單人優惠”“單身促銷”“單人出行”等誘惑想要“0社交”人們的願望。

而“享受孤獨”的觀念現今開始在年輕人群體逐漸蔓延開來。

這一部分人群或許一開始並不起眼,但一旦被市場細分,就會挖掘出巨大的新商機出來。

怎樣能夠更好地吸引消費者,賺取更多的利益,在當今的市場大環境下,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針對一整個龐大群體的競爭壓力絕不算小,垂直向下進行目標消費者細分成為很多企業現在營銷方向。

1

商場在導入初期,消費者對於自身的需求籠統且不清晰,這都歸於對商品的認知不足。

最初的市場細分只要圍繞地理、人口、經濟等因素,簡單並且易於統計和歸納,在通過對各個行業的進一步梳理,能夠得出可以直接寫出來的結論。

但隨著市場客戶的需求多元化和複雜化,出於實用性需求購買的產品減少,情感佔主導的購物比例加大。

此時的市場競爭已經由地域及經濟層次的廣度覆蓋向需求結構的縱深發展了,市場也從有形細分向無形細分轉化。不再針對傳統的,僅僅是“男性、女性、老人、孩子”這類廣泛又龐大的消費群體。

考慮消費者的內心感受成了最新的市場細分。

孤獨營銷正是利用了現在人們逐漸接受孤獨的現狀,進行觸發心靈的營銷。

2

2018年時,最後一批90後也已經成年,一反“空巢老人”的說法,“空巢青年”開始流行起來。這部分人是平常意義下的單身狗,獨自一人在城市打拼的20歲到35歲的群體。

根據相關統計,中國的空巢青年已經超過5000萬。其中,57.9%的人表示缺乏感情寄託,41.9%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照顧和關愛。

為什麼快手、抖音等社交產品大熱,外賣越來越供不應求,本質上也正是因為抓住了人們的孤獨感。

有的消費者享受孤獨,希望有更多的單人產品來輔助自己更好的生活,有的消費者則不喜歡孤獨,需要能夠有相應用來排解孤獨的產品。

對於企業或商家來說,這樣的需求細分能夠更好的幫助他們掌握消費者的痛點並制定合適的方案。

作為企業,首先要明白的是,利用孤獨打情感營銷的牌,其實更多的是基於對人性的洞察,比如利用惰性的美團、利用成癮的抖音...

隨著互聯網極大的擴展了人們的生活,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們享受的並不是與梭羅一樣“純粹”的孤獨,而是建立在“零社交、私人空間”的互聯網表象孤獨。

美國心理學作者Maria所說,互聯網天然具有使人疏遠的屬性,人們沉迷網絡娛樂時,會自然而言忽略掉身邊的人或事。

這樣的群體在逐漸擴大,企業想要通過抓住孤獨感來達到理想效果,很大程度上在於能否再次細分消費者需求,也就是能否直擊痛點,讓消費者產生共鳴。

3

所以我們商家在利用孤獨進行情感營銷時,可以從以下的4個方向切入。

首先要做的是營造出一種相應的氛圍,將人們心中不是很清晰的感覺放大。有些人未必能夠察覺自己是否“孤獨”,當利用媒介將這種心理點破的時候,會讓受眾有種恍然大悟的驚訝——原來真的是這個樣子、扎心了、你怎麼會知道?

緊接著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是孤獨的受眾,就會產生兩種思維,一是樂得沉浸在這種有著淡淡憂傷的世界裡,對於品牌方能夠察覺自己的內心而感到滿意;另一種是陷入恐慌想要解決現狀,會下意識的關注品牌方,想要獲得解決方案。

這時品牌方就能夠針對兩種不同的心理,結合自身產品屬性,提出不同的主張,要麼迎合享受者,傳達一個人似乎也不錯的生活態度,吸引這部分人的目光,達到“一起孤獨”的銷售含義;

要麼像“喪茶”一樣,直擊消費者痛點後,可以打出無數“喪氣滿滿”的話語,從另一種角度為消費者提供解決方案——“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請不要灰心,反正明天也一樣。”

最後統計數據,收集用戶或受眾反饋,來為下一次的人群細分做準備。

生活本來就是有喜有悲的,營銷也應該考慮到人的七情六慾,而不是一味的“正能量”。

孤獨是社會進步到現在人們自然而然延伸出的一種生活狀態,那麼下一個狀態,同樣也會是新的營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