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與媳婦:這個家誰說了算?

婆婆與媳婦:這個家誰說了算?

家庭和諧,關鍵在於婆婆與媳婦的相處融洽。

坦白地講,我並不算一個好媳婦。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好媳婦的標準。我所能做的是不斷進步,不讓自己難受,也不讓婆婆委屈。

結婚以後,我們與老人家並不同住。過年過節,回老家與他們小住幾天,各自相安無事。到我分娩前,婆婆才過來幫忙。都說生了孩子,是婆媳矛盾的開始。我從小在城市長大、生活、工作,婆婆一直在老家農村。兩代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兩種不同的思想的碰撞,火花不斷。

我輕度潔癖,對日常用品有明確的分類。婆婆沒那麼講究,洗臉盆洗腳盆不分,毛巾交叉用,還用洗內褲的盆去洗襪子,提醒了很多遍就是記不住,洗碗時常洗不乾淨,家裡的電器都不會用。好吧,這些瑣事就忍了吧。

坐月子的飲食,我自己做了規劃,每天跟先生說了要煮什麼,先生上班前就交待婆婆。婆婆眼睛不大看得清字,記性也不好,加上不習慣我的飲食做法,簡單的兩菜一湯她可以一天8遍電話打給我先生問,還是沒記住。她就拍醒難得小睡一會的我,問我要吃什麼。天知道,我寧可不吃,也想睡覺,我需要修復。

此類種種,我也無語。孩子他爸每天早出晚歸,到家已是8、9點,基本沒有當橋樑的時間。一整天的,就我和婆婆大眼瞪小眼地,帶著孩子。想著婆婆來照顧我與孩子,是來幫忙的,這不是她應該要做的,我得感謝她。能多提醒就多提醒吧,她實在只能按她的習慣來,我就睜隻眼閉隻眼吧。

生活習慣的不同,也不易改變,並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問題,沒必要太計較,隨它去吧。現代的社會,無論是婆婆還是媳婦,都會盡量不去幹涉彼此的行為,所以大人間相處,多諒解,多遷讓吧,基本都會避免發生衝突。

婆婆與媳婦:這個家誰說了算?

我推崇科學育兒觀。滿月後,我給孩子的小床上定期變換著位置掛風鈴。再大一點我就每天給孩子看閃卡,從黑白的圖形,到彩色的圖案、紅點,到啟蒙百科的彩圖本。

婆婆旁觀著,對我的做法不以為然。她覺得,小娃娃就是躺著“望光光”,用眼睛去追逐光與影的變換,看自然的物品就好了,不需要這麼早對著書本。

我要給孩子聽學普通話、粵語、英語。婆婆要講老家的家鄉話,她說做人不能忘本、忘根,不能連家鄉話都不會。我覺得孩子生活成長都在大城市不在老家,普通話、粵語、英語的學習才是重中之重,家鄉話可以長大一點再學。

有一次,我讓孩子躺在大毛巾中間,跟他玩盪鞦韆的遊戲。我說:“盪鞦韆。”婆婆就用家鄉話說同樣的意思。我說一句普通話,婆婆說一句家鄉話。我再說一句普通話,婆婆再一句家鄉話。一來一往的,就僵持著了。

再者,我覺得孩子每個月齡段該做什麼、該學會什麼,家長要適當引導。所以孩子滿月後,我訓練他抬脖子,2個多月後訓練他翻身,等等。婆婆覺得,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孩子生長髮育到位了他自己準備好了,自然就會做到,家長少干涉,免得拔苗助長。

諸如此類,帶孩子的看法處處不同。頭一陣子我與婆婆還能淡定安好,漸漸地,由不滿到頂撞,甚至吵過,大哭過。婆婆哭過,我哭過。

婆婆與媳婦:這個家誰說了算?

其實婆媳之間矛盾的核心,不過就是最終話語權在誰手裡,在於這個家誰說了算。再細一點說,是育兒觀的衝突,對於帶孩子這件事,要聽誰的。婆婆認為自己是長輩,兒女都成家立業了,自己有的是帶孩子的經驗。現在的媳婦有著獨立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崇尚科學的育兒方法,認為老一輩的經驗存在許多陋習惡習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小兩口要工作,要老人家幫忙帶孩子,做媳婦的就得提前意識到婆媳之間觀念的不同,媳婦得接受老人家對孩子的影響。可以提前通過先生在兩邊說明白基本原則:遇到意見不一致時孩子最終得聽父母的,畢竟祖輩主要是寵愛孫子,照顧好起居飲食為主。雙方互相尊重,遇事多溝通,按著基本原則,基本不會有太大的矛盾。

或者做媳婦的就是沒法做到那麼的溫柔和藹,那麼就自己帶孩子,或者請保姆。與老人家分開住,不定時小聚,也可避免很多矛盾的產生。若又想著老人家帶,又事事聽自己的。異想天開了吧?當然了,一樣米養百養人。真遇到奇葩的婆婆或媳婦,那就阿彌陀佛吧。

不求認同彼此的觀念,至少互相尊重吧。尊重,尊重,尊重。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尊重不是口頭說說,而是打心裡去尊重。後來我也常常想,我會出言頂撞,會吵,不就是不尊重嗎?如果有嘴上不反駁,但是給婆婆臉色看,也是不尊重啊。能不赤膊相見地正面衝突,就儘量迂迴吧。把先生拉出來擋一擋,想著法子讓老人家開心、活得舒適,本身也是孝順老人家該做的,不是諂媚,不是賄賂。

現在,聽得婆婆在與她的姐妹聊電話時,說一句:“我這個媳婦是個好媳婦。”我功德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