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0年基建投資了多少錢?

手機用戶55696123336


我查了下資料,現展示如下: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向好,全國新一輪項目投資開工熱潮即將啟動。

統計發現,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雲南、四川、重慶、寧夏等13個省市區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這份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其中8個省份公佈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另有8個省份公佈了年度投資額,合計約2.79萬億元。

此外,尚未公佈項目投資計劃地區,正在加快謀劃儲備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如安徽要求各地抓緊申報2020年省重點項目投資計劃,貴州要求各地於2月14日前報送第一批儲備項目。

“今年投資力度肯定會加大。”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表示,其實從去年四季度基建投資就已開始發力,加之目前工作重心是抗疫情和穩增長並重,預計地方還將陸續出臺穩投資項目,以應對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

1、基建投資是主基調

從已披露具體投資計劃的地區來看,基建投資是各地投資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地區基建計劃投資額甚至佔到了總投資額的一半以上。

以重慶為例,2020年將推進924個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7萬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約340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最大,共包括交通、市政、水利、生態環保、能源、通信等項目367個,計劃投資約1.45萬億元,佔總投資額的比重為85%。

雲南則專門推出聚焦於基礎設施領域的“雙十”重大工程,總投資額約3.6萬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佔比過半,總投資約2萬億元。

“相比消費拉動,基建投資作用機制更直接、政策見效更快。其次我國中西部地區、新農村等短板領域,基建投資還有較大增長空間。”劉學智認為,從1、2月份經濟數據看,疊加疫情衝擊,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以基建穩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會更加凸顯。

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亦釋放出這一信號。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

記者觀察到,除在建項目與新開工項目外,很多地區都披露了規模相當可觀的前期準備項目。比如山東公佈了88個重大準備項目,河北安排了143個前期項目,佔到總項目近三成的比重,表明地方為對沖經濟潛在下行風險作了一定的項目儲備。

2、萬億投資錢從哪裡來?

項目投資清單已定,接下來就是與疫情賽跑,如何把損失“搶”回來?

為確保疫情過後一批重點項目立即開工復工,各地可謂開足了馬力。河北省要求各市領導包聯536項省重點項目,務必要在6月底前全部實現項目開工建設。黑龍江實行“百大項目”即報即審即批,幾天時間利用9條政策容缺審批了18個重點項目。

不過,接受採訪的專家都提到同一個問題:萬億投資,錢從哪裡來?

從已披露的信息看,不少地方的項目投資額較往年有所上浮。與2019年相比,重慶2020年重大建設項目個數、總投資均提高30%以上,特別是新開工項目個數、總投資分別提高近70%和40%。江蘇年度計劃投資5410億元,比上年增加80億元。

聯訊證券宏觀及固定收益高級分析師楊為斆告訴記者,地方政府獲取項目資金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財政撥付;二是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目前大概佔到45-50%的比重。其中後者主要包括一般債、專項債,平臺債、平臺貸,PPP等。

“但現在財政收入和基金收入下降,地方政府財力本就吃緊,預計財政資金空間有限。”楊為斆說,接下來就看融資渠道的空間有多大。

2月24日,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歐文漢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財政部將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工作,儘快形成有效的投資。

不過,地方債空間也有限。張燕生介紹,經過2008年底四萬億經濟刺激,我國的宏觀槓桿率從142%增加到2017年的256%。當時形成的部分地方債,到現在還在化解。

“需求可能是無限的,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有限的,有效合理配置稀缺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張燕生強調,基建投資不僅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更是一種關係民生福祉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要量力而行、可持續,更要尊重市場規律和公共服務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據悉,為多渠道籌措資金,北京市明文規定,以民間投資為主的社會投資項目投資佔比不低於70%。山西省則聯合國開行山西分行建立了戰疫情穩投資補短板專項,確保項目能貸應貸盡貸。

3、不是新四萬億,而是體量更大的新基建

總所周知,推動經濟有三輛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但在疫情之下,消費和出口都出現了嚴重打擊,並且隨著疫情在國外擴散,恢復期可能還會延後。那麼剩下的“投資”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情況讓人聯想到2008年的“四萬億”,但實際上當前已有很多的不同:

(1)當時處於極度寬鬆,當前卻是相對謹慎。

2009年M2增速創下了29%的記錄。當前雖然M2規模還在增大,但增速已降到8.4%,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34萬億!一大波新基建投資清單出爐,與“四萬億”有何異同?

同時,2008年出現了大幅降息,僅2008年下半年,短短几個月時間,貸款基準利率就從7.74%下降到5.94%,極大刺激當年的經濟活動,特別是樓市。

而當前已藉助LPR利率改革,實現實體利率與樓市利率分離,非對稱降息和小規模降息成為主流。從去年到現在,實體利率(1年期LPR)下降4次,累計下降26個基點,而樓市利率(5年期LPR)僅僅下調2次,累計下降10個基點。

(2)當時是“計劃外”,現在是幾年計劃。

2008年的“4萬億”,是計劃外的投資,加上撬動的地方投資計劃,總額可能超過10萬億。

而當前各省的34萬億並不是一年完成,而多數是未來幾年的累計投資。

以重慶市為例,日前發佈的2020年市級重大項目總體情況顯示,重慶將實施重大建設項目924個,估算總投資約2.7萬億元,其中年度計劃完成投資約3400億元。

(3)當年是傳統基建為主,現在“新基建”比重大幅提高。

當年“4萬億”主要投資於鐵路、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網為代表的傳統基建。而這一次,“新基建”和民生基建的比重大幅提高。

對相當多的企業來說,疫情會成為一道分水嶺。無論他們身處傳統行業或者已經是互聯網經濟的一部分,他們將重塑業務流程、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這是看得到的現實。不管是否願意,適應或者不適應,疫情以極端的方式推動了整個中國經濟的“在線”進程。這意味著對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還可能包括對 基於智能、互聯和新能源的城際交通、物流和新市政基礎設施的投資潛力。 單純從投資體量上看, 它們比市場期望的新“四萬億”龐大得多。

而從中國互聯網經濟勃興的歷史來看,必須理解,跟過往的基建投資由政府主導的模式不同,相當一部分新基建項目是市場驅動的,或者說,這是市場和政府合力的結果。政府以開放的心態允許市場在更大的空間裡試錯,民間投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若非那麼多的資本前赴後繼尋求風口,中國大概不會擁有體量龐大且仍在快速擴張的互聯網經濟,不會將中國市場的規模優勢發揮到極致。

或許可以這麼理解,中國經濟的整體“在線”,就是以新基礎設施為底層構建一個全新的經濟生態。在這個過程中,市場和企業將面對更多未知,這不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需要大膽創新和不斷試錯。我們相信,市場會在這樣的投資中承擔更多,也只有市場才能把這樣的投資做好。政府要做的是退後一步,創造條件讓市場放手去做。


老王品世界


首先,需要明確樓主提出問題中“基建”的概念。\r“基建”是傳統基建?還是新基建。\r

一、說說傳統基建\r

中泰證券研究所給出了預測,在20萬億左右。整體還是和下半年的GDP掛鉤。

1.我們看看經濟環境:

受疫情影響,國內一季度GDP同比-6.8%的負增長;二季度受海外疫情蔓延,出口衝擊國內經濟,也不會有一個明顯轉好的態勢;那麼,保就業、穩信心、就看下半年。

2.國家政策導向:

疫情對經濟衝擊+經濟穩增長的基調+降準降息提高赤字+發行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執行層面加快審批等一系列政策的頒佈和指導,加大基建投資基調明確。

3.可期待板塊:\r1)舊改政策力度大,拉動建材家居家電上千億市場。\r2)交通水利、市政佔廣義基建77%,是拉動主要動力。\r3)環保佔比小但政策支持力度高,值得期待。\r\r

二、說說新基建\r

政策加碼,但規模較小,東北證券給出了預測,預計2020年全年投資規模3萬億元左右。

1、\t定義:“新基建“最早在2018年底提出, 2020年4月正式官宣。“新基建“主要包括三大領域:

[玫瑰]1)信息基礎設施: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

[玫瑰]2)融合基礎設施: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玫瑰]3)創新基礎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2、\t背景:\r1,新基建能夠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r2,當今社會已邁入數字化、智能化的數字經濟時代;\r3,數據成為驅動新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r4,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習慣發生深刻改變;\r貿易戰告訴我們要科技興國;\r5,大大說今年是百年變局,個別領域中國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3、\t發展優勢:\r1)\t新基建更注重引入民間資本,政府財政壓力較輕;\r2)\t新基建與PPP模式更契合,提高經營管理效率;\r3)\t能為中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r4)\t能夠滿足新的需求,長期帶動消費增長。

4、可期待板塊:\r1)工業互聯網:受益於5G基站建設及下游帶動。\r2)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受益於流量爆發和物聯網。\r3)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受益於“七交五直“12項工程及新能源汽車消費。\r4)軌道交通。

歡迎一起學習探討。


蜥蜴觀點


工業經濟時代,人和物的流動構成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活動建立在以“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之上,交通樞紐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流通成為關鍵,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也躍遷為新的地區競爭力。





今年3月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來,上海、北京、浙江、成都、日照等地先後發佈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廣州還聚焦數字“新基建”,率先發布《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各地的“新基建”方案計劃都以2020-2022年為週期滾動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取得較大成效。各地也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基礎、產業支撐能力、區域承接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紛紛從實際需求出發、因地制宜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1、建設目標:打造“雲、網、端”,改造“鐵、公、機”



上海明確“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四大重點領域、北京聚焦“新網絡、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六大方向、雲南提出“新網絡、新平臺、新引擎、新載體”四大領域……梳理各地於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出的建設目標,打造涵蓋“雲、網、端”全領域的基礎設施、改造以“鐵、公、機”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可謂各地著力下好的“先手棋”。





圍繞“雲、網、端”,各地明確了多項任務的具體指標,為未來三年繪就建設藍圖。如浙江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全省建成大型、超大型雲數據中心25個左右(雲),率先完成雙千兆寬帶網絡佈局(網),實現重點領域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提升20%以上(端)。



與此同時,推動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也是各地的三年行動重點。如上海方案圍繞“新終端”提出打造智能化“海空”樞紐設施、建設國內領先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和智慧道路、加快佈設新能源終端和智能電網設施。







2、投資部署: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規模大、週期長,其建設首先需要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



在“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各地制定了不同的投資計劃,如浙江計劃三年完成新基建投資近1萬億元,並提出要奮力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領先的標杆省份;廣東已建立起數字“新基建”項目庫,著重以項目拉投資;上海則明確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總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新基建”優惠利率信貸專項,要求放大財政專項資金的槓桿作用,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





與發佈三年行動方案相對應,多地也將新基建列入專項債投資清單,引導專項債支持新基建投資。其中在做好專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過程中,需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近日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樓”而背上400多億債務的貴州省獨山縣也啟示“新基建”投資應避免出現超前建設、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等問題。



因此“新基建”的推進,也需根據財力和債務情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







3、賦能城市:“新基建”優化城市生產生活



“新基建”是打造智慧城市、增強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在各地“新基建”方案計劃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新基建”為地方發展服務是未來三年的主旋律。



一方面,“新基建”需充分考慮結合地區特色,如上海方案提出要探索引領長三角示範區在江南水鄉風貌基礎上增添新型基礎設施時代特色。這既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土地、資金、人才、水、電、氣、網絡等要素資源,也需要考慮地區承載能力,如《上海市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導則(2019)》已基於能耗考慮嚴禁在上海市中環以內區域新建 IDC。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優化超大城市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如北京圍繞“新應用”部署了智慧政務應用、智慧城市應用、智慧民生應用、智慧產業應用以及中小企業賦能等;《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也要求項目策劃需考慮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所需。





在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一起成為當年政府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隨著國家積極佈局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帶動數字經濟增長,並促進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升級,我國經濟也將加速向以“新基建”為戰略基礎的數字新時代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