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橋故事多

  何況

  中國是貧水國,但森林覆蓋率極高的“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卻多水:段莘水、古坦水、武溪水、江灣水、浙源水、瀲溪水、高砂水、橫槎水、賦春水、長溪水、鎮頭水在縣境內呈脈狀分佈,全縣河流總長度 516公里,流域面積2621平方公里。

  河流多,橋就多。許慎《說文》:“橋,水梁也。”在潺潺的水聲裡,橋在不同的年代與河流呼應著。據史料記載,婺源全縣有志書可考的古橋就有45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的還有350多座。這些古橋散落在婺源城鄉角角落落,有些已寂寞了許多年,婺源本土作家洪忠佩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田野調查,翻過一座座山,走過一座座橋,記下一個個故事,終於寫成《婺源的橋》(三聯書店2014年4月版)一書,用散文的筆調將這些古橋的前世今生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婺源古橋的種類,按材質分,有木橋、石橋、磚橋,按外觀形狀分,有梁橋、拱橋、浮現、吊橋等。在婺源的橋樑類型序列裡,木橋原始而簡便,從最早的跨越障礙的橫木為橋的獨木橋,到後來演進發展的木板橋,刻記著一座座村莊的日光流年,也疊印著李白、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等訪客的身影。在婺源眾多的木板橋中,思口鎮樟村的板凳橋作為婺源最長的木板橋,早已成為遊人尤其是攝影愛好者必到的著名景點,當年鳳凰衛視《尋找遠去的家園》節目組選中拍攝它時,著名節目主持人杜憲還不小心在板凳橋上失足落水,成為日後導遊津津樂道的話題。


婺源古橋故事多


  婺源古橋多,與當地歷史文化積澱有很深的淵源。婺源古屬徽州,是大儒朱子的故鄉,歷來民風淳樸,民間向有造橋修路、行善積德的悠久傳統。因此,婺源的古橋,絕大多數都是個人捐資修建的。據《婺源的橋》一書記載,坐落於著名古村落李坑村口的中書橋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婺源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磚拱橋,它就是村中進士李侃衣錦還鄉時出資修建的。在他的帶動下,李坑村不僅前後出了19位進士,村民還前赴後繼修建了二三十座橋,全村所有的木橋、磚橋、石橋連接起來,抵得上村莊溪流的長度。

  在捐資建橋的婺源人中,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削髮為僧募款修建彩虹橋的胡宏鴻。中國最著名的長廊式古石橋之一彩虹橋,橫臥在婺源清華古鎮五里長街西頭的婺水上。該橋全長140米,橋面寬3.1米,橋身有四個光面青石疊成的橋墩,五個橋洞。整個橋面由十一座廊亭組建而成,木椽青瓦結頂,廊橋兩側建有欄杆和坐凳,可供行人歇腳、躲風避雨。橋的正中間有一個神龕,裡面供著三個神位,正中是“治水有功大夏禹王”,左右兩側分別是“募化僧人濟祥”和“創始理首胡永班”。史料記載,清華是婺源置縣的首設縣治,橋兩端的東西古驛道通達徽州府治歙縣、景德鎮與古饒州府治波陽。在彩虹橋建成之前,來往行旅只能靠舟船擺渡,船翻人亡的事故經常發生。時人胡宏鴻發願,要在婺水上建造一座石橋。但他個人無力承擔這筆鉅額開支,於是斷然削髮為僧,取法號濟祥,連續五年四處募化捐資。同鄉工匠胡永班歷時四年精心施工,終於建成這座絕妙廊橋。我們現在難以想像,那1800多個日日夜夜,無人同行的濟祥和尚是怎樣走過來的?!

  在婺源的一些村莊,捐資建橋是一種榮耀,是身份的標記。在素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二科六舉人,兩榜四進士”之譽的坑頭村,橋是“轎”的代名詞,只有坐官轎的人,才有資格在村溪上建橋。因此,無論是潘鉉建的普世橋、潘永元建的桂芳橋、潘峰建的五桂橋、潘選建的錫元橋、潘尊德建的濟美橋,還是潘元彪建的留蔭橋、潘頎祥建的澤民橋、潘士藻建的松雪橋、潘汾建的百歲橋,都深深打上了“崇官”的烙印。據《婺源的橋》記載,在坑頭36座半橋中,只有那“半橋”是個例外。相傳清朝村裡出了個大富商,想在村溪上建座石拱橋。族人考慮到他為村裡做了許多公益事業,破例允許他建橋,但只同意他建半橋(一邊是券洞,一邊是直角),待其子孫將來做了官,再改建成完整的石拱橋。半橋成了坑頭村特有的標記,折射出村規民約中“尊官抑商”的因子。

  岳飛與婺源古橋的故事,迄今仍在當地流傳。據《婺源縣誌》、《清華胡氏宗譜》等記載,當年岳飛率兵征剿李成,曾多次輾轉婺源,屯兵江灣時,岳飛看到梨園河上無橋,遂號令軍士動手,採石築橋,便利百姓往還。江灣人江致恭深為感動,捐出所有家財以助軍餉。岳飛贈以答謝詩:“秋風獵獵卷旗旌,鄱水湘江未足平。指日黃金臺下去,與君握手共功名。”岳家軍離去後,村民感念於心,將此橋命名為“岳飛橋”。岳飛還為甲路單孔石拱橋“花橋”題詩:“上下街連五里遙,青帘酒肆接花橋。十年征戰風光別,滿地芊芊草色嬌。”花橋的廊壁上至今還掛著岳飛的《花橋》詩,兩邊的木聯曰:“武穆題詩傳古蹟,留侯進履仰宗風。”正因為有這些關聯,岳飛成為婺源人膜拜的五尊地方神之一。

  總之,《婺源的橋》是一部材料豐沛、文字雅美、頗見史識的佳作,作者在梳理古橋史的過程中,憑藉長期積累的地方人文歷史功底,隨筆勾連婺源的山川、水系、歷史、戰爭、宗教、建築、堪輿等,進一步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來 源:上饒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