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今天要說的江蘇南通。說起南通,我最先知道應該是在那個熱播電視劇《歡樂頌》中,那個風情萬種的樊勝美的家鄉,就在江蘇南通。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大家還記得不?《歡樂頌》中的樊勝美老媽,壓榨親生女兒的劇情,我一直如鯁在喉,也因此印象更深刻吧。對了,聽話所過那句話嗎?“全國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如皋”,2019年,如皋以高考本科一批上線率68%,位居江蘇各縣市的第一,這裡的最大的“特產”是學霸。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江蘇南通如皋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與蘇州隔江相望。據記載,遠在春秋時期,賈大夫南屏公攜族人來到這片水土豐茂的地方定居,他們把這片水邊高地起“皋”,“如皋”由此得名。發展到清朝末年,如皋城內已有11街83巷。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江蘇省如皋市東大街內城河上有一座迎春橋,這座橋是進入如皋城的必經之路,初名先春橋,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石橋是由當時城內豐家、樂家兩位長壽老人捐資興建的。為了紀念他們的善行義舉,人們在橋上刻下“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兩句話,以此影響後人。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迎春橋最初是木橋,明崇禎三年,知縣吳宏功捐銀500兩改為高石橋,橋高於路面約三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年重修,1925年改為磚石平橋。橋東西向,為單孔磚石橋,長16.5米,寬6.6米,拱寬3.6米。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橋中央石欄有康熙年間的古石刻兩方“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家住橋頭的丁邦澤老人從小就聽長輩講這兩句話的含義,丁老說,“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就是叫人要做好人,自古以來教育後代就是這樣教育的。這兩句話源自如皋“以善立人”的古老傳統,每天都從古橋上走過的如皋人,從小就在心中種下了善的種子。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2011年的夏天,丁邦澤老人路過這座古橋時,發現這座古石橋上的字變得模糊不清,便買來油漆和毛筆進行清洗和描摹。從那以後,丁老經常特意來看看石橋上的字,只要油漆汙損脫落了,他都會仔細描摹一遍,讓字體保持鮮亮,這一做就是八年。

兩個老人捐一座橋,一個好人守護了八年,南通如皋的溫暖故事

丁老說,導遊講解員也經常帶遊客過來,給大家講解這座古橋,說這裡是是保護區,所以說我是一個平民百姓,既然就住在橋頭,我就給它描起來了。描起來了,人家就看得清楚了。丁老欣慰地說,來這裡的遊人都說這個對聯好,在這裡照個相合個影,我也就很開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