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李庄,一个听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以极大的牺牲,庇护着万余“落难”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社会所、体质人类学筹备所、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众多机构提供了“一张安稳的书桌”。也正是因此举,李庄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村庄了,而是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灯塔,一个中国文化史上永远绕不开的圣地。李庄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改变了李庄。

1

从宜宾沿长江而下20里,右手边出现的那片掩映在树林下的青砖黛瓦,就是李庄。天后宫,土地庙,魁星楼等那些由“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经数代修建起来的“九宫十八庙”,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字排开。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在这条青石板路上,七十几年前,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夏鼐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或撑着一把油纸伞,或夹着厚厚的一大摞资料,满脚泥泞,行迹匆匆,穿行于小路两旁坐落着的张家祠堂、东岳庙、张家大院……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2

同济大学由于最先联络,所以占据了村子中心最好的几个院子,工学院在东岳庙、理学院在南华宫、医学院在祖师殿、图书馆在紫云宫、大地测量组在文昌宫、体育组在曾家院子。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同济大学理学院旧址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同济的学子们,在教室里跟着史图博、魏特等德国教授上课,在慧光寺的茶馆里自习,在三江碛的草坝上打球,也在“十万少年十万军”的号召下弃笔从戎,奔向前线。

被李约瑟称为“沙漠里的金鱼”的著名生物学家、同济大学教授童第周,利用旧杂货店淘来的一架二手显微镜,借助太阳光和雪地反射出来的光,完成了一篇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轰动世界。

在镇子西北一公里的上坝月亮田,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整个中国营造学社的人员和家当,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饿着肚子,拖着病体,借助于史语所的文献典籍,在刘敦桢、刘致平、王世襄、罗培文的协助下,在这里展开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调查。

中国建筑研究方面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月亮田这个听着有点浪漫的小村落里完成。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从北平北海的养心斋,搬迁到了南京,最后又安在了张家祠堂,是唯一在镇上安置的中央单位。当时从北平南迁而来的数千箱国家级珍贵文物及护卫这些文物安全的军队就驻扎于此。

在这里,中央博物院还曾联合史语所、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多家单位多次举办文物科普展览,展出盛况轰动西南。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张家祠堂,中央博物院旧址

史语所所在的在板栗坳的栗峰山庄,离李庄有八里多山路。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栗峰山庄(网络)

借助着流浪了大半个中国的宝贵文物和图书资料,包括从殷墟发掘的甲骨、陶器、青铜器,从故宫午门接收的明清档案和南京存放的古籍善本,以及一批西方研究论著和俗曲资料,史语所的同人各自展开研究。

董作宾、石璋如、李孝定等以殷墟发掘为基础,在甲骨文、殷历谱、殷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李方桂、周法高、董同龢、马学良、李霖灿等在历史音韵学、汉语方言、民族语言学等方面有了新的建树;张政烺、劳榦、严耕望、逯钦立、何兹全、王崇武、李光涛等所从事的断代史又有了纵深发展,并旁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宗教、文化各个方面;李济、梁思永、夏鼐等除了继续整理完成战前的发掘报告,仍在作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他们还在李庄出了一套高水准的学术论文集——《六同别录》,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共收录27篇论文,集历年研究之大成。

中央研究院社会所因为到的比较晚,所以迟迟无法找到合适的办公场地,只能分租两处,一处在石崖湾,一处在门官田,距镇上都有四五里路,两处也相隔四五里。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门官田中央研究院社会所旧址(岱峻 摄)

在当家人陶孟和的带领下,社会所的研究重心由经济、法律、社会学诸领域的社会调查主要转到经济学,并确定了以战时经济研究为主的方针,并且为抗战胜利后谈判赔偿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另外,太平天国研究史权威罗尔纲的《世传太平军奸淫杀戮考证》和经济史学家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资料搜集工作,也都是在社会所完成。

3

他们不仅仅埋首在书斋里,同时也组织了多次考察活动,筚路蓝缕,足迹遍布西南西北,边考察,边研究。

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合组的川康古迹考察团连续在四川彭山豆坊沟、岩子山、江口镇等地进行了汉代岩墓的清理发掘。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合组的“苍洱古迹考察团”,在大理附近发掘了史前时期和南诏时期的多处遗址。民族组组长凌纯声曾率队,去西康考察羌、嘉绒藏族、倮倮等民族,还前往李庄附近珙县洛表镇的僰人悬棺。史语所组件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的重点就是敦煌。在那里,夏鼐一举发现了“玉门都尉”这一片小小的汉简,终于确定了几百年来大家苦苦找寻的“玉门关”旧址。史语所还与中国营造学社、四川省立博物馆、北大文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成都发掘了前蜀王建墓。


就这样,他们扛着锄头,趟走在齐腰深的草丛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在西南西北的崇山峻岭与戈壁荒漠中,找回了中华民族失落的文明。

4

由于食物与医疗物资极度短缺,加上1943年以后,中研院停止发放薪水,改发已经变质的大米。

这群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在1940年到1946年整整六年的时间里,拖着备受折磨的身体,吃着霉变了的大米,和炉子上烤着的馒头,就着“藤藤菜”,或卖书,或卖笔。义无反顾,毫无怨言。

因为粮食短缺,向来骄傲的傅斯年不得不低下头颅,向宜宾的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队长写信央求:请您不要忘记我们在山坳里尚有一些以研究为职业的朋友们,期待着食米……;带着妻儿客寓李庄的梁思永,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再加上原本就有的肋膜炎,“其势不可终日”。后来多亏傅斯年的行侠仗义,才得以解决部分医药问题;川南潮湿的气候和多年的艰苦奔波,使得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林徽因肺病复发,每天只能半倚在被子上阅读、绘图,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阅。一架老旧的留声机和几张莫扎特的唱片,是林徽因在病痛之余唯一的精神慰藉;山穷水尽的时候,梁思成卖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衣物。还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金表送到了宜宾的当铺,只为了换回两条草鱼,稍稍改变一下伙食。而自己由于严重的脊椎软骨病,也不得不经常背着重重的铁马甲,伏案劳作;………

这就是中国最顶尖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战乱年代的选择。

5

七十年已过去,现在行走在李庄,我们还可以在东岳庙、张家祠堂、梁林故居、栗峰山庄中看到一些“先生”们在此生活和工作留下的一些痕迹,斯人已逝,惟物仍存,有些故事早已消失于风雨中,有些故事将永远烙印在时光中。

中国文化的脉络,也正如李庄脚下那东流不息的长江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参考资料:

岱峻:《发现李庄》

左照环:《李庄古镇》

王凯:梁思成夫妇在李庄的日子

罗哲文:忆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

岱峻:史语所在李庄

李庄,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川南村庄

跟着渔夫(culture0001)

看山,看水

看大地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