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從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求變,試水給城市管理裝上“智慧大腦”

“城市精細化管理”系列報道④


“咔嚓……”到社區巡邏的長安城管分局工作人員拍下眼前出現的環境衛生問題,上傳到“長安精細化管理考核系統”APP,接到信息的環衛公司隨即派環衛工人到現場清理解決。這是長安探索實施的智慧城市精細化管理模式,也是當前東莞鎮街有序有力有效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生動縮影。

城市管理,一草一木皆學問。近年來,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以提升民眾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為出發點,從制度、執法、智能等方面著力提升城市管理品質,力推城市管理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努力贏得群眾認同的最大公約數,真正做到“讓城市遇見美好”。

■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數字城管系統(資料圖 鄭琳東 攝)

鼓勵鎮街創新執法扮靚東莞

從振興路轉入望牛墩肉菜市場,流動商販主動到城管部門指定的農產品自銷攤位擺賣,街道整潔有序,居民絡繹不絕。看到城管工作人員巡查執勤,商販們已把他們當成了熟人、朋友,見面了打個招呼、問個好。

細微之處見溫度。在東坑,為了解決東興中路亂擺賣現象,東坑城管分局執法因勢利導,力推東坑鎮政府出資400萬元建設110個3米長×2.5米寬標準攤檔,讓流動小商販有了固定的攤檔,滿足各階層和群體需求,使得整個街道整潔乾淨。

在企石,該鎮城管分局創新機制,實施“巡查-調度-執法”的三分離工作機制,提高了“兩違”整治的效率。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透露了一組數據,東莞各城管分局在執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僅2019年,全市城管系統勠力攻堅,完成違法建設治理面積2858.37萬平方米,排全省第3名,連續兩年提前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工作任務。

從東坑“固化流動攤檔”到企石“三分離機制”執法探索,從整治佔道經營到打擊違建,再到東莞市鳳崗和深圳市平湖跨市聯合執法的探索……類似這種採取契合當地的執法模式,在東莞34個鎮街(園區)可聞可見。不難發現,人性化、剛柔並濟、創新機制的執法理念已滲入城市管理工作中。

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說,圍繞“灣區都市、品質東莞”要求,針對建築物違建、廣告牌亂搭建、小商販亂擺賣等行為,該局尊重和鼓勵各鎮(街)、園區根據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城市管理工作,讓他們通過“花樣執法”來扮靚東莞“花樣城市”。

數字城管讓城市“耳聰目明”

數字城管系統也在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在東城石井市場外圍,一堆無人清理的垃圾引起了東城數字城管信息採集員的注意。信息採集員通過使用手持終端“城管通”,實時實地記錄報告巡查發現的城市管理問題。隨後,報告案件被迅速反饋至東城數字城管監督指揮中心,交由派遣組和受理組先後進行處理。

事實上,早在2016年,東莞就將數字城管系統建設納入當年市政府十件實事,並大力實施數字城管系統建設,全面推行網絡化、精細化管理,構建溝通快捷、權責統一、處置及時、運轉高效、監督到位的城市管理新機制。

每逢颱風暴雨天氣,數字城管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例如,數字城管通過視頻監控巡查,對重點區域、高發區域、易澇點及其它風險點進行逐一排查,實時監控,並將掌握的情況及時通知屬地分局,及時調度城管執法人員和環衛車輛,為城市應急處理提供有力支持。猶如現代版“大案牘術”盡顯威力,讓城市有了“千里眼”。

到2019年,東莞初步實現全市數字城管全覆蓋。目前,東莞的數字城管系統達到國內先進城市水平。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探索創新“非接觸式”執法模式,實現省平臺、智網工程、鎮街子系統“三對接”,數字城管監管範圍“全覆蓋”。2019年,全年共採集案件信息突破100萬宗,結案率達98%,均排名全國城市前列。

試水給城市管理裝上“智慧大腦”

東莞緊跟時代步伐,從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求變。疫情之下,創新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

今年4月1日,“長安精細化管理考核系統”APP正式投入使用。長安市民通過“智慧城管”APP,便可及時反映市政、路燈、“六亂”等城市管理問題。也就是說,全民均可隨時隨地參與城市管理問題信息採集。

這款“智慧城管”APP上線反響熱烈。上線24天,累計採集問題總數超7萬項,處理問題約4.2萬項,推動了城市管理模式由“小城管”向“大城管”轉變。

令人稱讚的是,“智慧城管”APP不僅解決社區人手不足、環衛保潔髒亂差等問題,更拓寬了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渠道。事實上,借力信息化手段創新城市管理,既增強了城管執法的人性化色彩,又將服務與執法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城管服務社會功能,改善城管社會形象。

今年,東莞城管誓以“等不起”的責任感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用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局長郭懷晉的話來說,充分運用大數據、信息化等新手段,探索環衛、路燈、垃圾處理、綠化、公園、執法、垃圾監管等行業的5G應用,推進智慧城管大平臺整合升級,擴大物聯網技術在城管行業的應用,開展垃圾分類智慧化工作。

記者 潘少婷/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