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物故事

REN WU GU SHI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一对“90”夫妻



近日,一对“90后”夫妻上了热搜。


他们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加上此前的捐款,他们的捐款总额已经超过1000万元。这是他们的毕生积蓄。


有人称他们为“90后”侠侣——丈夫崔崑,95岁;妻子朱慧楠,93岁。


当别人忙着赚钱不断增加财富数字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清空财产,甚至为此“透支”。


为什么?


循着他们生活的轨迹,我们发现,这背后藏着关于成功、婚姻、健康、金钱和欲望的秘密……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成功的秘密


父亲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爱国才配做一个中国人。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192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崔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金属材料专业人才,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所研制的新型高性能钢,在生产中取得了超过2亿元的经济效益。他所编著的《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特殊钢的专著……


作为金属材料行业的专家,崔崑无疑是成功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崔崑给出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勤奋、报国。


这还要从他的父亲说起。崔崑的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在洋行工作,收入很高。然而,在日本人接管洋行后,崔崑的父亲却毅然决然辞去了高薪工作。战乱年代,崔崑曾一度无学可上,父亲便亲自教他数学和英文,还为他请了语文老师。


1944年,崔崑高中毕业了。父亲鼓励他去四川考大学。被三所大学同时录取的他,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崔崑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


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在这里,他确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特殊钢。能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对崔崑来说,实在太难得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勤奋是他的标签。


学成归来的崔崑,更是将满腔热情放在了工作上,他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没有设备,他就和同事们自己画图纸,自己动手做。为了监测温控开关,他常常整夜不睡觉。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与钢厂合作,研制出一种易切削模具钢,为企业每年节约了100多万美元外汇。


1997年崔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钢铁院士”。


是什么信念支撑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不懈地工作?崔崑说,是“报国”。父亲不仅为他传授知识,更用自己坚定的民族气节感染了他,“父亲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爱国才配做一个中国人。”


婚姻的秘密


看似平淡的婚姻,却处处充满了理解和尊重。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崔崑,在婚姻中同样是成功的。和妻子朱慧楠结婚67年,两个人没红过脸、没吵过架。


透过他们的婚姻,我们可以窥见这样的秘密:找准定位、互相支持。


在婚姻中,总需要有一个拿主意的人,如果两个人都要拿主意,难免会产生矛盾。而一个人作主,另外一个人跟从,矛盾就不会产生了。


在家里,关于朱慧楠和崔崑的定位,崔崑说:“我是司令员,她是政委。”家里的事,都是“政委”拿主意,“她政治觉悟高。”


因此,当朱慧楠提出将财产捐出来时,崔崑欣然同意。


两个人在工作上也相互支持。崔崑搞科研,常常出差,即使不出差也经常夜不归宿,朱慧楠对此十分理解,“这是工作需要,国家需要。”


而朱慧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做饭,崔崑也毫无怨言,“那就两个人一起吃食堂好了。”


这样和谐的婚姻,背后是否藏着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并没有。两个人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同学,崔崑是班长,朱慧楠是学习委员,班级事务上交集多了,两个人也逐渐熟识。但那时候两个人都忙着学习,并没有时间谈恋爱,只是把对彼此的好感藏在心中。


1953年,这对互有好感的男女在同学们的祝福中,拼了几张桌子,准备了茶水和点心,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看似平淡的婚姻,却处处充满了理解和尊重。


朱慧楠是广东人,喜欢吃米饭;崔崑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为了照顾妻子的口味,崔崑主动提出陪朱慧楠吃米饭。


朱慧楠喜欢集邮,崔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写信给朱慧楠,信封上贴着当地最新发行的邮票;朱慧楠喜欢跳舞,崔崑便学会了三步、四步,充当她的舞伴;崔崑需要上网查资料,朱慧楠便静坐一旁,默默陪伴;崔崑喜欢古典音乐,朱慧楠便参加了学校的老年合唱团,每次合唱团活动结束,崔崑都会接她回家……


长寿的秘密


学会网购之后,把烦恼的事情变成快乐的事情,我又可以多活几岁。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事业成功、婚姻幸福,给崔崑和朱慧楠带来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长寿。


今年95岁的崔崑、93岁的朱慧楠,面对着镜头仍思维敏捷,逻辑严密,语言表达十分清晰。


81岁时,崔崑开始写书,尽管计算机绘图难倒了很多人,却难不倒他。7年后,《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面世,填补了我国没有特殊钢专著的空白。


如今,他还学会了用手机购物。在网上买菜买米买衣服,对他来说,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两个人长寿的秘密是什么?


崔崑是这样总结的:第一,良好的习惯;第二,平稳的心态,心态要好了什么事情都想得开很乐观;第三,和睦的家庭,因为你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家里,你在外面有时候不顺心,一回到家,家里很温馨,不顺心就解决了;第四,合理的饮食,不吸烟不喝酒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过去是这些,现在我还要加一条,就是要与时俱进,学计算机学手机。学会网购之后,把烦恼的事情变成快乐的事情,我又可以多活几岁。


说起平稳的心态和和睦的家庭,崔崑坦言,这同样来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的脾气很好,从来不生气,全家都很和睦。在父亲言传身教之下,崔崑一辈子都没和别人吵过架,更不会骂人。


而对于合理的饮食,朱慧楠则给出详细的解释,即正餐通常是一荤一素一汤。吃得比较清淡,冷油炒菜,少油少盐。



金钱和欲望的秘密


钱多了只会有烦恼,不如都捐出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对“90后”侠侣捐款千万的背后,竟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身为院士,享有较高津贴,崔崑的月收入超过了1万元,朱慧楠的收入也不算低,按说,两个人的生活条件应该十分优渥。


然而,他却连属于自己的住房都没有买,而是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院士楼里,屋里陈设简单,家具老旧。


一件老式夹克,崔崑穿了30年。


就是这样一对生活简朴的夫妻,却将他们毕生的积蓄捐了出去。


2013年,他们捐出420万元,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


动机十分简单。朱慧楠看到杨绛捐赠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稿费及版税,在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便想到,“我们也可以捐啊!”,她把想法跟崔崑一说,立即达成共识。


后来,两人又将“勤奋励志助学金”追加了180万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两个人交了100万元的“特殊党费”。


不久前,两个人又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400万元的“新生助学金”。


再看看崔崑的购物车:包子、花卷、排骨……都是生活必须的食品。


赚了那么多钱,却不用来自己享受,而是都捐了出去,值得吗?


朱慧楠说,她和爱人对物质都看得很淡,对生活没有复杂的要求,东西够用就行。


崔崑则说,钱多了只会有烦恼,不如都捐出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无欲则刚。


正因为对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崔崑才会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到事业上。


如今95岁的他,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修订《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争取在100岁的时候发行第三版。


相信,他的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不快乐却越来越多——


好想买那个限量版包包、好想开一台拉风的跑车、好想住上大别墅……


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一个又一个欲望,一个又一个烦恼,让人们焦虑不安、辗转反侧。


现在,看了崔崑和朱慧楠的故事,你会不会受到一些启发,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产生重新的定义呢?


本文素材来源:

央视《面对面》

《朱慧楠:我的若干回忆》

《相濡以沫六十余载 朱慧楠教授谈与崔崑院士的生活日常》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科教授崔崑:且行且执着 演绎不老传奇》

《崔崑:立下报国志 百炼成精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