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三)清乾隆朝地名

⑴章古圖、巴彥淖爾

章古圖,漢譯為“生長蒼耳草的地方”;巴彥淖爾譯為“富饒的湖”。二者距離相近,故在檔案中經常連在一處。根據檔案記載,這一地貌在今溫布壕、圪洞堰、二道壕一帶。巴彥淖爾分東、西兩湖,東湖北至四座堯,南至圪洞沿,東至麻花堯村西,西至黑鋪堯;西湖西至二道壕,北至石泥橋,東至海心、董家卜、堂圪旦,西湖又稱吉格斯太諾爾。湖水由呼斯太河注入,它的西側就是達拉特旗,所以這個湖當年還是準、達兩旗的分界。

巴彥淖爾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就已乾涸,該年準、達兩旗民眾開始於其中席尼召領地——吉巴地方種田謀生,然因兩旗邊界未明,常發生相互爭奪地畝之事。故此,兩旗協商決定順呼斯太河原河道劃分地界,令兩旗民眾各自耕種。

歷史上,由於黃河漫流無阻,所以類似巴彥淖爾的湖泊遍佈於廣袤的土默川上。今天土默特右旗的明沙淖、海子、張子淖、柳樹淖、瓦不亥淖等地,原本都是碧波盪漾、蘆葦叢生、候鳥雲集的溼地。約到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這些湖泊逐漸乾涸,取而代之的是阡陌的耕田、林立的村莊。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河湖遍地的美景(攝:額博)

章古圖(也稱掌高圖)這個地名一直延續到1949年後才消亡。同治年間,黃河改道南移,新河道恰好穿過章古圖地方,人們在這裡設立了渡口,並由此發展為一個七八戶人家的小村落,村落名稱就為“章古圖”。1938年前後,日軍為了加強黃河沿線的防控,將今將軍堯鎮內的葦塘、章古圖、高龍三個渡口合併在高龍渡口。1949年後,人民政府為了保障黃河防洪堤以南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章高圖村住戶分遷至仁義昌、溫布壕村,章古圖從此成為歷史地名。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⑵烏那圪塔溫毛都

烏那圪,直譯為“小馬駒”,具體語境中形容事務“小”狀;塔溫毛都譯為“五棵樹”, 烏那圪塔溫毛都漢譯為“五棵小樹”。今稱“五卜樹”。清乾隆年間,這裡是準格爾旗西側與達拉特旗的交界處,這自然生長的五棵樹也可能就是當年的界標。歷史上,五卜樹村作為準格爾旗西北邊界上的村莊而備受統治者重視。民國時期,準格爾旗東協理那森達賴親自到該村勘定旗界,確定村內以張二滿河南房拐角、南北大路為界,路東屬準格爾旗管轄,路西屬薩拉齊縣管轄,並立碑為證。。1927年,奇子俊部新軍連長額墾米吉兒格勒又在五卜樹村監修兵營一處,駐紮一連人馬。1935年,西協理奇鳳鳴再次加固五卜樹營盤,由黃文庭率部駐守。

今天的五卜樹村依然是將軍堯鎮西與海子鄉的交界處。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那森達賴全家福

(中間坐者為納森達賴,兩旁站立者為長子阿穆古楞、次子熱不騰(奇子俊)及長媳、次媳)

⑶麻珠爾

系梵語,是“文殊”裡的詞根,即妙音菩薩的妙, 蒙古族常用做人名。麻珠爾後被漢族移民按照自己的發音習慣改造為“馬召”,就是今天的上馬召、下馬召,屬蘇波蓋鄉。《包頭市地名志》解釋為:本地曾是蒙古族牧民的馬場,故名馬召。

《準格爾旗扎薩克衙門檔案譯編》記載它是準格爾、達拉特、土默特三旗的交界處。康熙徵葛爾丹期間曾在此駐蹕,《清聖祖實錄》裡記為“鼒珠爾”,可能是筆誤。

麻珠爾應是該地域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名字,因遊牧社會慣以管理者的名字指代其所轄地域。

在清乾隆朝,上述4個地域均為地名而非村名,當時這裡應該還是遊牧社會。約在清朝中後期,這些地域開始形成村落,村落名稱沿用了遊牧時代的地名。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清朝聖祖朝實錄蒙古史史料抄》

(該書記錄了康熙兩次親征葛爾丹期間在鄂爾多斯、土默特地區的行程,及當時的諸多地名)

(四)清嘉慶朝地名

⑴察哈爾·查干陶亥

漢譯“居住著察哈人的吉祥的河灣”。查干,直譯為“白色”,但在具體語境中含有感情色彩,指“純潔的、吉祥的”。陶亥,漢譯為“河灣”。查干陶亥指從毛岱到程奎海的河灣,以及該河流經地域。

察哈爾是古老的蒙古部落,“察哈爾”一詞史學界一般認為源於波斯語,意為“家人”、“奴僕”、“衛士”、“ 宮殿衛隊”之意。蒙古軍西征以後把這個名詞帶回到蒙古高原,融入蒙古語。準格爾旗編旗設佐之時,主要由浩齊特察哈爾(舊察哈爾部)和克烈也斯(蒙古族古老的部落)兩個部落的人組成。據此,查干陶亥附近時有幾戶察哈爾人在遊牧。

(察哈爾)查干陶亥後被按漢語發音改造為“程奎海”。

⑵珠日干板申

“珠日干”意為“六”, 珠日干板申漢譯為“六間房”,今稱六座堯。類似地名還有蘇波蓋鄉的“搗拉板申”(七間房)。

土默特右旗境內還有一間房、三間房、四座堯等,也許這些地名的原始地名為蒙古語(某某板升),但後來因為發音拗口而轉用了漢語譯名。板升一類的蒙古語地名,誕生自明代者,一般都會沿用下來(經過改造),因為它時間久遠而有了約定俗成的性質;如果誕生自清中後期,一般都會被漢語譯名所取代,因為地名產生後這裡的民族構成隨即就發生了轉變。這恐怕是土默特右旗境內某某板升與某某間房並存的原因。

⑶壕賴圐圙

漢譯為“細壕旁的房子”,今仍襲舊名。

⑷阿迪斯圐圙

今稱東阿家素圐圙,漢譯為“有好水的院子”。 東阿家素圐圙在

嘉慶十八、十九年(公元1813—1814年)就已經開始了農業開發,當時這裡有40犋牛的耕地(近12000畝)。道光年間,這裡成為達慶巴圖孟克的屬地。清末民國,阿迪斯圐圙規模不斷擴大,並分為東、西阿迪斯圐圙。該村現是土默特右旗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歷史上村內的奇姓臺吉家族中有3人擔任過達慶(類似區長)職務。

⑸布爾嘎順陶亥

漢譯為“有沙柳的河灣”,今稱柳林灘。原為程奎海公社所轄,1976年與十四份子大隊一同劃歸托克托縣。在柳林灘、十四份子、二道河一帶,沙柳叢生的植被一直保持到20世紀90年代。這一帶的居民利用沙柳發展柳編手工業,產品行銷遠近,在當地久負盛名。

清朝末年,柳林灘附近的地畝是準格爾旗的內倉地(也叫大賞地)。所謂內倉地就是隸屬於王爺府的土地,包括王爺府的收租地和依靠牛犋管理的土地。根據張家口經濟調查所1940年9月到1941年4月間進行的調查來看,今將軍堯鎮及周邊屬於內倉地的地畝有近300頃。清末民國,柳林灘附近設有王爺府的一處官牛犋,專門管理這裡的大倉地。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編輯:李新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土文畫」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