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談|“連地名都抄”的環評報告,應當徹查

“深圳灣”表述成“湛江灣”,“深圳市”表述成“湛江市”,“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是落實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體現”,“項目不會對湛江灣現有紅樹林造成明顯不利影響”……

近日,深圳市政府官方網站上公示的一份環評報告引發廣泛關注。這份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出具的深圳灣航道疏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中,出現“湛江”字眼30多次,存在嚴重抄襲造假行為。該事件被央視等媒體曝光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啟動問責程序,項目建設被暫停,生態環境部也責成相關主管部門依法嚴肅查處。

深圳距離湛江有數百公里之遠,深圳和湛江是很不相同的兩個地方,正常情況下大家想把它們弄混都難。起草一份嚴肅的環評報告,得有多麼不走心,才會在地名上張冠李戴?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份奇怪的環評報告是怎麼出爐的:從網上下載一份湛江市過去類似的報告,輕點鼠標“複製粘貼”,對字詞句稍作修改,提交保存草草收工。這也難怪網友們譏諷,“時空穿越一夜成真”“刻錄機都刻不了這麼工整”。

不同的地方自然條件、生態基礎各不相同,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工作的重點自然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環境保護沒有可以套用的“標準答案”,更不能指望“抄作業”去解決問題。起草環評報告的過程,是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的過程,前提就是從實際出發。把“深圳”誤作“湛江”,不是粗心大意的“低級失誤”,而是不顧實際的瞎編亂造、不負責任的敷衍塞責——起草人忘了筆下有飛鳥池魚的生息,忘了紙上有子孫後代的福祉。

環境保護無小事。作為環境保護的“第一道關口”,環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連名字都抄的環評報告,或許真的只是“活久見”,但在現實中環評報告出問題的卻並不是個例。遠的不提,就從2019年11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施行以來的情況看,全國共有25家環評編制單位和30名編制人員因環評文件質量問題,被採取列入失信“黑名單”和失信記分等信用管理措施。這裡面,也許並不都是抄襲拼湊的“拿來主義”,但背後一定都有重視不夠、審核不嚴等問題。從根子上捯一捯,也不難發現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就如一位時評人所擔憂的,報告既然可以套模板,那環評過程是否存在走過場?這才是更讓人擔憂的地方。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保護方面弄虛作假,與中央要求格格不入,與公眾期待格格不入。“連地名都抄”的環評報告,不能以小事視之,而應當狠出重拳、嚴肅查處,給社會一個交代,也給我們的環境保護工作敲響一次警鐘。(張 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