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三)清乾隆朝地名

⑴章古图、巴彦淖尔

章古图,汉译为“生长苍耳草的地方”;巴彦淖尔译为“富饶的湖”。二者距离相近,故在档案中经常连在一处。根据档案记载,这一地貌在今温布壕、圪洞堰、二道壕一带。巴彦淖尔分东、西两湖,东湖北至四座尧,南至圪洞沿,东至麻花尧村西,西至黑铺尧;西湖西至二道壕,北至石泥桥,东至海心、董家卜、堂圪旦,西湖又称吉格斯太诺尔。湖水由呼斯太河注入,它的西侧就是达拉特旗,所以这个湖当年还是准、达两旗的分界。

巴彦淖尔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就已干涸,该年准、达两旗民众开始于其中席尼召领地——吉巴地方种田谋生,然因两旗边界未明,常发生相互争夺地亩之事。故此,两旗协商决定顺呼斯太河原河道划分地界,令两旗民众各自耕种。

历史上,由于黄河漫流无阻,所以类似巴彦淖尔的湖泊遍布于广袤的土默川上。今天土默特右旗的明沙淖、海子、张子淖、柳树淖、瓦不亥淖等地,原本都是碧波荡漾、芦苇丛生、候鸟云集的湿地。约到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这些湖泊逐渐干涸,取而代之的是阡陌的耕田、林立的村庄。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河湖遍地的美景(摄:额博)

章古图(也称掌高图)这个地名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才消亡。同治年间,黄河改道南移,新河道恰好穿过章古图地方,人们在这里设立了渡口,并由此发展为一个七八户人家的小村落,村落名称就为“章古图”。1938年前后,日军为了加强黄河沿线的防控,将今将军尧镇内的苇塘、章古图、高龙三个渡口合并在高龙渡口。1949年后,人民政府为了保障黄河防洪堤以南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章高图村住户分迁至仁义昌、温布壕村,章古图从此成为历史地名。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⑵乌那圪塔温毛都

乌那圪,直译为“小马驹”,具体语境中形容事务“小”状;塔温毛都译为“五棵树”, 乌那圪塔温毛都汉译为“五棵小树”。今称“五卜树”。清乾隆年间,这里是准格尔旗西侧与达拉特旗的交界处,这自然生长的五棵树也可能就是当年的界标。历史上,五卜树村作为准格尔旗西北边界上的村庄而备受统治者重视。民国时期,准格尔旗东协理那森达赖亲自到该村勘定旗界,确定村内以张二满河南房拐角、南北大路为界,路东属准格尔旗管辖,路西属萨拉齐县管辖,并立碑为证。。1927年,奇子俊部新军连长额垦米吉儿格勒又在五卜树村监修兵营一处,驻扎一连人马。1935年,西协理奇凤鸣再次加固五卜树营盘,由黄文庭率部驻守。

今天的五卜树村依然是将军尧镇西与海子乡的交界处。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那森达赖全家福

(中间坐者为纳森达赖,两旁站立者为长子阿穆古楞、次子热不腾(奇子俊)及长媳、次媳)

⑶麻珠尔

系梵语,是“文殊”里的词根,即妙音菩萨的妙, 蒙古族常用做人名。麻珠尔后被汉族移民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改造为“马召”,就是今天的上马召、下马召,属苏波盖乡。《包头市地名志》解释为:本地曾是蒙古族牧民的马场,故名马召。

《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档案译编》记载它是准格尔、达拉特、土默特三旗的交界处。康熙征葛尔丹期间曾在此驻跸,《清圣祖实录》里记为“鼒珠尔”,可能是笔误。

麻珠尔应是该地域所有者或管理者的名字,因游牧社会惯以管理者的名字指代其所辖地域。

在清乾隆朝,上述4个地域均为地名而非村名,当时这里应该还是游牧社会。约在清朝中后期,这些地域开始形成村落,村落名称沿用了游牧时代的地名。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

(该书记录了康熙两次亲征葛尔丹期间在鄂尔多斯、土默特地区的行程,及当时的诸多地名)

(四)清嘉庆朝地名

⑴察哈尔·查干陶亥

汉译“居住着察哈人的吉祥的河湾”。查干,直译为“白色”,但在具体语境中含有感情色彩,指“纯洁的、吉祥的”。陶亥,汉译为“河湾”。查干陶亥指从毛岱到程奎海的河湾,以及该河流经地域。

察哈尔是古老的蒙古部落,“察哈尔”一词史学界一般认为源于波斯语,意为“家人”、“奴仆”、“卫士”、“ 宫殿卫队”之意。蒙古军西征以后把这个名词带回到蒙古高原,融入蒙古语。准格尔旗编旗设佐之时,主要由浩齐特察哈尔(旧察哈尔部)和克烈也斯(蒙古族古老的部落)两个部落的人组成。据此,查干陶亥附近时有几户察哈尔人在游牧。

(察哈尔)查干陶亥后被按汉语发音改造为“程奎海”。

⑵珠日干板申

“珠日干”意为“六”, 珠日干板申汉译为“六间房”,今称六座尧。类似地名还有苏波盖乡的“捣拉板申”(七间房)。

土默特右旗境内还有一间房、三间房、四座尧等,也许这些地名的原始地名为蒙古语(某某板升),但后来因为发音拗口而转用了汉语译名。板升一类的蒙古语地名,诞生自明代者,一般都会沿用下来(经过改造),因为它时间久远而有了约定俗成的性质;如果诞生自清中后期,一般都会被汉语译名所取代,因为地名产生后这里的民族构成随即就发生了转变。这恐怕是土默特右旗境内某某板升与某某间房并存的原因。

⑶壕赖圐圙

汉译为“细壕旁的房子”,今仍袭旧名。

⑷阿迪斯圐圙

今称东阿家素圐圙,汉译为“有好水的院子”。 东阿家素圐圙在

嘉庆十八、十九年(公元1813—1814年)就已经开始了农业开发,当时这里有40犋牛的耕地(近12000亩)。道光年间,这里成为达庆巴图孟克的属地。清末民国,阿迪斯圐圙规模不断扩大,并分为东、西阿迪斯圐圙。该村现是土默特右旗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历史上村内的奇姓台吉家族中有3人担任过达庆(类似区长)职务。

⑸布尔嘎顺陶亥

汉译为“有沙柳的河湾”,今称柳林滩。原为程奎海公社所辖,1976年与十四份子大队一同划归托克托县。在柳林滩、十四份子、二道河一带,沙柳丛生的植被一直保持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带的居民利用沙柳发展柳编手工业,产品行销远近,在当地久负盛名。

清朝末年,柳林滩附近的地亩是准格尔旗的内仓地(也叫大赏地)。所谓内仓地就是隶属于王爷府的土地,包括王爷府的收租地和依靠牛犋管理的土地。根据张家口经济调查所1940年9月到1941年4月间进行的调查来看,今将军尧镇及周边属于内仓地的地亩有近300顷。清末民国,柳林滩附近设有王爷府的一处官牛犋,专门管理这里的大仓地。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编辑:李新宇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土文画」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