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戰爭也隨之而生。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有戰爭的地方就有兵。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先秦時期的兵役建制演變!
兵農合一
夏朝時期,人口不興,實行兵農合一制度!
- 來源
夏時期,人類逐步從部落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然而那時人口稀少,各方面制度都不完善,因此也沒有出現兵役(後世的稱謂)的說法。農民就是兵勇,兵勇就是農民,二者合二為一不分彼此。
再加之當時的戰爭侷限於社會發展力,除了貴族擁有青銅製武器以外,其餘兵勇是沒有武器的。軍隊沒有武器怎麼打仗呢?不可能讓他們赤手空拳的上去互毆吧!於是就出現了國家教導人民,用家裡的農器充當某種兵器的做法。如此便最早出現了所謂的寓兵於農,即是兵農合一的說法!
- 建制
夏朝時期,因為並沒有出現完善的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兵役制度也是沒有的。只能用整體行動來形容當時的軍隊建制以及戰爭模式。平時大家都是農民在家務農,戰時接受國家號召變身兵勇拿起武器(農器)統一出征!實際戰鬥時,可能會大致劃分一下編制隊伍,但是也只是十分原始的手段。這便是最早的軍隊建制,也可以說沒有建制!
《六韜•農器第三十》:“鋤耕之具,其矛戟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夏朝時期由於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制度。兵役建制也並沒有完善的系統,完全實行基礎的~兵農合一!
民奴相合
商周朝時期,國家領域進一步擴大,出現了征服者與奴隸,由此實行民奴相合制度!
- 來源
商周時期,國家制度已經逐步完善健全,因此自身控制的領域也逐步擴大。作為征服者進行戰爭,最後贏得勝利奪取了被征服者的土地與資源。戰爭完畢,被征服者沒有容身之所,便成為征服者的奴隸。由此,演變出奴隸隨軍的兵役制度。
商朝中後期,戰爭雙方的人數進一步擴大,因此徵用奴隸充當協助。另一方面戰爭時奴隸主為了避免自身在戰爭中受到傷害,因此會調用自己的奴隸作為保護者隨軍出征。因此奴隸也成為軍隊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時候發揮出的效用還大於正式軍隊。
由此,便出現商周時期由本國民眾與大量奴隸組成的兵役制度!- 建制
商周時期,國家已經形成完整的制度,因此軍隊建制也初具模型!
對於軍隊的劃分十分清晰,:“五人為一卒,十組為一戎,四戎為一卒,十卒為一師。粗略的計算了一下,一個師(不同於今天)大約有兩千餘人。到周朝時期軍隊建制更加的完善,衍生出步兵與乘(車)兵兩種不同的兵種,甚至出現以軍隊建制劃分國家的方式。史記記載: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可以看出軍隊建制在國家形成的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時期的兵,已經可以稱的上為職業軍人。他們的主要職責也已明確,一部分固守城池維護治安,另一部分駐紮邊境保境安民!由此,我國的軍隊建制已經逐步走向成熟!
《尚書》記載武王伐紂: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奴隸軍)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商周時期,兵役來源由本國民眾與俘虜奴隸共同組成,軍隊建制也已經趨於成熟。這時期執行~民奴相合的兵役制度!
強制徵兵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事頻繁,各國採取強制徵兵制度!
- 來源
即至春秋戰國,國家制度已經發展完備,為了自身擴大疆域各國開始了頻繁的戰爭!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攻伐數百年。剛開始只是摩擦,到後來逐步演變為爭霸滅國之爭。
因此這一時期,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軍隊人數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雙方軍隊共計百萬。於是各國下令凡能戰之人,皆入伍出征,戰事一起老弱婦孺全部參與後勤的保證。
這時候大家都是以殲滅國家為軍事目的,無論哪一方都不願意接受戰爭的失敗。一旦失敗,亡國滅種。例如當時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坑殺二十萬降卒。戰爭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基本實行~強制徵兵制度!
- 建制
春秋戰國時期,軍隊建制發展迅猛,逐步趨於完善成熟。
春秋時雖然遺留西周部分制度但也有新的發展。春秋各國以乘為軍隊基本單位,乘即是戰車也。一乘的配備有:由 4匹馬駕挽,一般配有甲士10人(包括車上3人),徒卒20人。史書曰“千乘之國,百乘之家。”
一個國家有多少乘,也成為衡量實力的重要標準!戰國時期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諸侯僅剩下七雄爭天下,此時軍隊的建制已經完全成型!軍隊總稱三軍,前軍、中軍、後軍是為三軍。軍隊兵種也更加細化,車軍由於戰爭的多變性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騎兵。剩下的還有主要的步兵,偵查兵,吳越之地甚至有了水軍!戰國時期的軍隊建制,更加的合理化、精細化!
《秦律》:男子十七,皆服徭役,違者連坐!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的規模化與多變性,軍隊建制發展完備,因為戰爭的需求各國也實行~強制徵兵制度!
結語
先秦時期的兵役建制也影響著後世,進而演變出募兵制、府兵制……等一系列兵役制度。研究兵役建制的演變史,也是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書籍:《六韜》《尚書》《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聯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