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別讓“心情式育兒”毀了孩子——給孩子穩定的愛

轉自文匯報

真正成熟的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示範,給孩子做出榜樣,從而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分享:別讓“心情式育兒”毀了孩子——給孩子穩定的愛

原本想著暑假在家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可早晨七點剛過,媽媽便向讀三年級的小威喚道:“小寶貝,快點起床吃早飯啦。”幾聲溫柔的呼喚後,媽媽發現小威還沒動靜,一股無名之火湧上心頭:“你怎麼整天像個瞌睡蟲,做事磨磨蹭蹭的,一點好習慣都沒有!”媽媽一邊吼著,一邊掀起小威的毛巾毯,拉他起來洗漱……暑假美好的一天,就這樣在媽媽的吼叫和小威的哭聲中拉開序幕。

前一秒開心地拉著孩子又親又抱,後一秒稍不順心,就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暑假裡,這樣的“心情式育兒”不時上演,慈愛的父母轉眼成為身邊的“定時炸彈”,讓不少孩子心生恐懼,莫名委屈。親子之間的相處真能這樣隨心所欲嗎?心理學家指出,良好家庭關係的構建,首先要從情緒管理做起。

家裡好像都是“雷”,不知什麼時候就炸了

和班上一些天天奔波於補習班、暑託班的同學相比,呆在家裡由爸媽輪流照顧的小威實屬幸福。可一個半月下來,他卻開始盼著早點開學了:因為一直呆在家裡,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爸媽時常因為小威的生活習慣等瑣事突然間大發雷霆,陰晴不定的情緒讓小威感到害怕。“家裡好像處處是‘雷’,不知什麼時候就炸了。”小威說。

記者調查發現,像小威這樣戰戰兢兢過暑假的孩子並不少,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家長還會不自覺地把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的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一個週末,林巧(化名)帶著一對子女,連同幾家關係較好的朋友外出旅行。大人們圍坐在一起打麻將,孩子們則圍著家長玩耍,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不料,林巧手氣不佳連輸了幾把,抬眼見到不停瘋鬧的孩子,氣不打一處來,她順手拉住瘋跑的兒子,狠狠朝著屁股打了幾下,孩子哇哇大哭,家長們不歡而散。事後,林巧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些失態,連忙摟著兒子又親又抱……

如果說,平時孩子上學時,家長們更多扮演的是“陪讀者”的角色,每天不忘“作業寫完了嗎”“考試了嗎”“成績怎麼樣”的“靈魂三問”,親子相處倒也簡單;到了暑假,父母則成了“24小時保姆”,全方位的親子陪伴愈加考驗情緒和耐心,孩子的一舉一動、生活習慣等細微日常一不小心就成了情緒爆發的導火索,溫馨的家庭氛圍瞬間被撕得粉碎。

情緒化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也將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高興了怎麼都行,月亮也能摘下來給你;不高興了一言不合就又打又罵。”生活中,“心情式育兒”的父母常常有這樣的“神邏輯”:“你是我生的,就要聽我的”“我說的話不論對錯,都是為了你好,聽話才是好孩子”。

對於這種普遍存在的“心情式育兒”,靜安區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陳小文直言,過於情緒化的育兒方式,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不是寵物,而是具有獨立意識和想法的個體,是與成年人一樣的小小人兒。”許多孩子長大後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其實都源於兒時與父母關係疏離,沒有感受到真正的愛。

因為壞情緒更容易傳染,在情緒化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天生缺乏把控情緒的能力。當父母帶著負面情緒與孩子相處,孩子非但不能明白道理,也許還接受了“以暴制暴”。

真正成熟的父母,應給予孩子持久而穩定的愛

作為生來就是“情緒化動物”的人類,父母究竟該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陳小文認為,家長首先要明白,情緒化的表達和言語上的說教往往是最無用的教育方法。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睡懶覺、做事拖拉的壞習慣,可通過自己的行為示範,給孩子做出榜樣,從而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華東師範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應用心理系教授崔麗娟看來,擔負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家長也是“普通人”,當控制不住情緒時,家長也要向孩子道歉,用行動引導孩子要懂得管理情緒,努力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滬上一位特級校長表示,親子之間的相處其實也要有明確的規則,而規則的設定應從有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兼顧孩子的年齡特點,並且得到孩子的認可,而不是根據家長個人的判斷和喜好。

真正成熟的父母給孩子的愛應該是持久而穩定的。“你犯了錯,我會平和地接納你的錯誤。我會要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我還是愛你。並且‘我永遠愛你’,跟我的情緒無關。”網絡上,一位爸爸的反思道出了親子相處的真諦。

實習編輯:崔鳳嬌

責任編輯;潘程

關注公眾號“iloveYCLedu”,瞭解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