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來源:觀點

2004年,托馬斯·弗裡德曼石破天驚地告訴世人:世界是平的。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弗裡德曼把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


全球化1.0,國家間的融合與全球化;

全球化2.0,公司之間的融合與全球化;

全球化3.0,個體的全球化。


在弗裡德曼的筆下,到了全球化3.0時代,世界的一切疆界都被抹去,世界變平了,從小縮成了微小,世界彷彿融為一體,實現了大和諧。


但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不平的。時至今日,弗裡德曼在他的新書中說:


新冠肺炎終結了這個時代,世界不再平坦。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弗裡德曼說得沒錯。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隨著疫情在全球的不斷蔓延,世界的某種“去中國化”傾向正在加劇。


前幾天,日本和美國,幾乎同時發佈消息,將通過重大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


先來看日本。據彭博社4月9日的報道,日本宣佈啟動“改革供應鏈”的計劃,用2200億日元(約142億人民幣),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回日本;用23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資助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


換句話說,日本企業只要撤出中國,不管是否撤回日本,都可以得到補貼。


幾乎同一時間,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建議(暫時只是建議),政府應該把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回美國的全部成本,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裝修等等,100%計入成本抵稅。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兩天之內,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都在鼓勵自己的企業遷出第二大經濟體,這意味著什麼?背後有著怎樣的博弈和考量?


01

美國和日本在擔憂什麼?


要理解美國和日本的行為,我們可以從受益者的角度思考,美國和日本企業遷出中國,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先來看美國。


對美國來說,疫情依然是目前最頭痛的問題。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4日19時(北京時間15日7時),美國確診病例已經達到602989例,死亡病例達25575例。美國是目前全球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


成為疫情“老大哥”,且短期內看不到拐點來臨的可能,美國政府面臨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與此同時,這次疫情,各國都拼了老命搶口罩、呼吸機,這種窘迫讓美國猛然意識到:


在重大危機面前,其一直引以為豪的金融,顯得如此無能為力。只有製造業才能真正救命,才能抵禦突發事件的衝擊。


反觀中國,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迅速地組織起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工業生產並供給全球,儼然成為了救世主般的存在。


這讓一直以來就忌憚中國的美國政府更加寢食難安:


離開了中國製造,竟然玩不轉了。如果遇到更大的危機,中國使絆子怎麼辦?


美國不得不擔憂。


除此之外,今年是美國的大選之年,而大選年拿中國說事,是他們的慣例。因為要樹立一個強大的敵人,來穩定內部、達成共識!


而鼓動本國企業從中國搬走,不僅可以達成這個政治目的,還可以藉此實現經濟目的:重振美國經濟,挽救陷入困境的經濟和失業;讓美國擺脫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


當然,如果美國企業不肯搬遷,而接下來美國又出現失業潮,那麼川普就可以甩鍋:我出錢鼓勵他們搬回來,他們不搬我也沒辦法……


再來看日本。


很多人認為日本是為了和美國保持統一步調,是一種政治站隊。


但其實不然,從日本目前的處境來看,它有著自己的考慮。


從民族性格來看,日本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國家,此時要日企撤離中國,肯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首先,和美國一樣,疫情的蔓延讓日本意識到,製造業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安全。


在中國疫情全面暴發導致工廠停產之時,日本的工業供應驟減一半,導致日本製造商的諸多零件斷貨,這也讓日本意識到,過度依賴中國存在著重大的風險和隱患。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其次,降低成本也是日本考量的重要因素。日本外務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增至2005年的2.2倍,達到7.6萬家,其中有很多企業都在中國開設工廠,比如眾多知名的日本車企和日本半導體企業。


隨著中國製造成本的提升,日資企業已經開始慢慢將生產基地遷往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其他國家。


可以看到,看似步調一致的動作,美國和日本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02

想撤就能撤嗎?


瞭解了美國和日本鼓勵企業撤出中國的動機,我們來看下可行性。


分析能不能撤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追根溯源,弄明白他們為什麼要來。


外企能進入中國,得益於全球化。全球化的本質,就是分工。過去三十年來,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產業分工和供應鏈的國際協作,最根本的動力在於資本在全球範圍內追求成本最優。說白了就是,花盡可能少的錢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產品。


外企之所以選擇中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中國的人口紅利。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作為人口大國,中國憑藉著強大的要素成本優勢(主要是勞動力),吸引了大量歐美和日韓的企業到中國建立工廠,進行製造生產。這裡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外資企業直接在中國設立工廠,例如特斯拉;一種是外資企業直接委託中國本土企業生產,並與之簽訂生產訂單合同。


正是藉助這種形勢,中國的製造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也實現了騰飛,超越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另一方面,外企還看上了中國巨大的市場。同樣得益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已經成為了很多外國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市場,隨著中國人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市場前景不可估量。


在這個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還進化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競爭力——超級供應鏈。


從廣度上來看,借用自媒體“財主家的餘糧”的話來說,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從而形成了一個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到可以滿足民生、軍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領域的需要。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中國製造,幾經迭代,已經進化到了一個極其強悍的地步。


看兩組數據,你會更清楚:


1、和世界經濟20強中的發展中國家比,2015年人均製造業產值:中國是土耳其的1.3倍,墨西哥的1.46倍,俄羅斯的2.01倍,巴西的2.69倍,印尼的3.4倍,印度的9.9倍。也就是說,與世界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比,我們的人均已經是他們的1.3-10倍。


2、我國人均製造業產值已經達到美日德發達國家工業三強的三分之一左右,以2015年為例,我國人均製造業增加值是美國的35.5%,德國的27.8%,日本的33.4%。時至今天,這個比例還會在上面數字的基礎上有所上升。


當然,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在很多高端產業上,中國依然沒有掌握核心競爭力。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成為世界超級供應工廠。


強大的供應鏈網絡,帶來的是極致的效率,而這種極致效率的結果,就是成本優勢。


從這點來看,目前中國依然保有著極大的優勢,外企也必然能認識到這一點。


其實這兩年來,也陸續有外國企業往外遷移,但實際情況確是:它們還無法與中國割捨!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程度之深,遠遠超出了它們自己的想象。好比一塊已經長進肉裡的創可貼,想要一下子撕下來,那種痛,只有自己懂。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去年,川普揚言要動用經濟緊急法案強令在華企業搬遷回國,卻遭遇了美國上百家大企業的聯名抗議:別耽誤我們賺錢!


有錢不賺,資本家才不是傻子呢。


03

我們該怎麼辦?


隨著中國的強大,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感到擔憂甚至恐懼。


在他們看來,中國之所以變得如此強大,是從2001年加入WTO之後開始的。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幫助下,中國的產業鏈結構才開始變得豐富多元。


更讓他們感到擔憂的是,中國目前還在孜孜不倦地完善和改進自己的產業鏈,華為和5G的興起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如果繼續讓這些跨國企業待在中國,假以時日,中國遲早會成為山巔之國。


他們不敢往下想象,他們感到深深的不安。在這種不安的驅使下,他們開始行動。2018年,美國在全球挑起貿易衝突。從那時起,全球化的軌跡就已經悄然生變。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可以想象,在未來的時間裡,歐美國家的“去中國化”將不斷加強。


浪潮洶湧,幾乎不可避免,我們該做些什麼?


其一,加快產業鏈升級,在高端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長期以來,全球的高端核心產業一直被西方發達國家牢牢攥在手裡,中國也因此飽受白眼與排擠。中興和華為的例子就是血的教訓。


除此之外,時至今日,我國每年都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進口工業品集成電路,其他還有發動機、軸承、OLED面板、玻璃基板、汽車零部件等,這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中國的產業升級路徑其實是非常清晰的——先掌握系統設計和品牌,再逐步向上游擴展。這個是需要時間的,但是要相信,只要掌握了系統設計能力,以我國的垂直整合能力,上游的逐漸攻克只是時間問題。


其二,打造安全、穩定、開放的產業生態鏈。


引用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的說法,這裡所說的安全,不僅包括生產要素(勞力、資金、技術、設備等)的安全,更要做到生產本身的安全。即使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也能保持我們的安全供應。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製造業也上升了一個臺階。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這次疫情,也暴露出了我國的復工復產和產業鏈存在的問題,這對我們經濟的穩定發展是不利的。穩定很重要,穩定的關鍵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供給側改革”。


時至今日,全球化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我們還必須保持開放。無論是上下游產品、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生產用品、無論是高技術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產業鏈都應該有完整的上中下游。


其三,加速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


“逆全球化”是不可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的災難,但也是全球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機會。企業投資除了看重市場機會以外,更看重的是營商環境,即是否能平等對待外商的權利和機會。比如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政府服務力度、減少負面清單等等。


有了好的營商環境,加上巨大的市場,全球資金自然會繼續湧向中國。


水到渠成,這不是問題。


外企撤離,所有人都是輸家!


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去中國化”的聲音此起彼伏。


但從歷史進程來看,我們都知道,全球化註定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進程。全球經濟必將縱橫交錯、水乳交融,盤根錯節,不分彼此。


正如劉潤老師所說:外企撤離,中國不會贏;而其他所有人,也都會輸。


中國有著4億中產群體的巨大市場,有著全球最完整的供應鏈,哪怕外企暫時撤出去了,也一定還會回來的!


不信走著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