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說,市場太不公平,你看看某地產公司賣房子近5000個億而市值才1500億,海天一個賣醬油的營收才170億,為何市值2700多億,一個賣房子的居然打不過一個賣醬油的,更可氣的是從ps角度去看,賣1億醬油就可以頂人家賣近50套房子,這找誰說理去呢?
那問題來了,你說到底公不公平呢,這種相差很大的估值標準是不是就代表著海天高估而地產股低估呢,今天來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不知我們有沒有發覺,其實很多人理解和思考問題及道理時都是建立在別人是“聖人”的標準之上,例如我們會這樣想:兩個孩子應該被一視同仁,不能偏愛哪一個,等等很多對問題的思考都是如此
但是我們卻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是有偏見的,是有情緒的,通常情況下是非理性的,我將其稱之為“偏見人”,我們不用拿著道德的標尺去綁架別人的行為,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且這種偏見會跟隨我們一生
例如站在情感的高地我們會認為:女人撒嬌賣萌會很可愛,讓人不覺心疼。但一到現實中呢,我們的偏見開始指揮我們的行為情緒:一漂亮女孩對你撒嬌賣萌讓你覺得無比可愛,一奇醜無比的女孩對你撒嬌賣萌呢,你恨不得抽她倆嘴巴子,這讓你覺得有些反胃,那個漂亮女孩你想拿100萬彩禮娶她,而另一個,你想給她1萬讓她離開,恕我直言,很多男生都是如此
你瞧,都是人,為何同樣的表現,在你這的差距咋就那麼大呢,這就如同我們剛才所提問的,同樣都是公司,同樣的業績表現,為何在市場眼裡的差距定位咋就那麼大呢
那麼試問,誰是市場,市場是法庭嗎?需要按照某一條法律條例來進行定罪定狀,首先要明白一點,市場不是法官,它不會按照某一條特定的條例來對每一家公司進行定價,例如你不可能對市場說:你違反了某項定價條例,把我們價格定錯了。所以市場既然不是法庭,你又追求什麼公平?這裡不是談公平的地方,你要談公平怕是走錯地方了,所以不要再說什麼公不公平,市場不是法院,不是談公平的地方。
那麼市場是什麼,是人,是無數個人組成,可想而知,如果一個人有偏見,那麼一群人有沒有偏見,當然這是肯定的,你要明白了市場其實是人是人心這一點,那麼就理解了背後是什麼在主導這種估值標準,那就是人對問題的看法或“某種偏見”,請注意,不管在生活還是在市場,人心都是相通的
在偏見面前,金錢往往都得退步,我們首先要摒棄掉那種所謂的“追求公平的怨調”,然後扭頭去研究偏見的根源,人既然有偏見,肯定也會有偏愛,我們要剖析人會對什麼東西偏愛,又會對什麼東西有偏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投資的公司是不是市場的偏愛,我們才會準確投資那些讓市場偏愛的公,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再說醬油和房子之前,我先舉個例子
你有一個談了10年的女朋友,你們感情很好,你也很愛她,雙方父母也都很滿意,你甘願花50萬彩禮把她娶進家門,然後生孩子過日子幸福過完一生,在結婚之前有一次你出差,碰到了一個女生,然後她成為你的小情人,你心裡明白,她不只是個過客,你只是在出差,一旦回去你們會隨時各走一邊,所以你不會為她付出太多錢財,哪怕5萬都是多的,因為你還要留著錢回家娶媳婦,那裡才是你永遠的歸宿
這是很現實的一個例子,你會花50萬甚至百萬娶老婆,因為那是可以陪你過一生的人,她的價值絕非那半路情人可比,卻不會在沒有結局的人身上花費太多,因為我們知道他們都是暫時的
還有兒子和兒媳,不管兒媳對你多好,你的心總還是向著自己兒子,因為他是你親生的,你永遠不可能在內心對他們兩人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這就是人性的偏見和偏愛,它毫無道理可講,還有閨女和兒子,很多家庭會為兒子花重金買房娶妻,卻也不會為閨女陪送幾萬的嫁妝,因為在他們心裡,女大不中留,兒子卻可以在身邊為自己養老,這就是人性最根深蒂固的偏見,你很難去改變
有時候人的這種偏見跟自己未來的利益直接掛鉤,例如你會花一萬買一個成本只有幾百的手機,但卻不會花100買一個成本有50的手紙,為何,因為手機可以天天陪著你,但手紙用完就會扔,由此,你能用手紙和手機的成本價值去衡量它們嗎?
我說這幾個例子只想說明一點,人的有些偏見是天生的,跟你的定位和屬性直接相關,跟你的表現可能幹系還沒那麼大,如果你你註定是撿來的,註定是兒媳,註定是情人,那麼往往你再好的表現也抵不過你的定位和屬性
理解了以上這幾個例子,我們就會明白為何生意模式會影響估值標準,因為生意模式決定並影響著人們的偏見和偏愛,換言之,你表現的好壞先不說,只要你是親生的,你是老婆不是情人,你是可以陪我一生的人不是半路情人,是手機不是手紙……所以生意模式在本質上就是這個定位
再來說賣醬油和賣房子,這就相當於是老婆跟情人的關係,我今年賣了100億醬油,我會想我以後幾十年上百年都可以賣,甚至傳給我的子子孫孫去賣,這個價值豈非幾百億幾千億能考量的,關鍵是我有了醬油公司,我和我的子孫就可以踏實生活,這是情感方面的考量
但是賣房你又會怎麼想呢,我來告訴你,你會想雖然今年賣了400億,但誰知道哪天能賣完呢,地越來越少,估計賣不了多少年了,由此賣的越多你就會越擔心剩下的可賣的地就會越少,你會擔心賣完以後我怎麼辦呢,思來想去你還是覺得賣醬油踏實,貴點就貴點吧,你瞧,這就是人心的博弈,所以醬油的估值高一方面來自於人們的“偏見”,但那是很理性的,如果不理解這一點,那就好好想一想老婆和半路情人的區別,為何你願意花50萬娶老婆卻不會花5萬在情人上面呢,因為你綜合考量了她們的剩餘價值,假設娶個老婆只能跟你過兩年你還會那樣做嗎?恐怕未必。
而你在比較賣醬油和賣房子時的邏輯跟你比較老婆和情人時的邏輯是很相似的,賣房子跟半路情人一樣,它們都不持續,老婆則跟賣醬油一樣,他們都是持續且陪伴你一輩子的,所以,你願意為他們付出高溢價,當你明白了為何有人哪怕清茶淡水省錢過日子也要砸鍋賣鐵娶媳婦時也就理解了高估值的“偏見因素”
由此有了這種“偏見因素”,你再用他們的業績去衡量他們的價值時就沒有抓住主次,什麼是主,主是你的定位,你是誰,次才是你的業績你的表現,這就如同你的老婆每個月3500工資,但你願意花50萬娶她,情人工資每個月2萬,你卻不願意為她花10萬,你覺得這是錢的事嗎,當你再用他們誰賺錢多少來衡量其價值時,已經錯離了人心本來的方向,裡面有個主次,那就是定位和表現,你首先得是老婆,然後才是表現和你的工資,所以一個人的價值除了你當下的表現以外還有其他,在你心裡,那個在舞會上靦腆的不會跳舞的窮老婆一定比那些披金掛銀月入過萬的舞女重要,產品和公司也是同樣的道理
由此,只看業績而忽略業績以外的其他因素帶給人們的體驗是極其偏頗的,這就如同你不能用金錢去衡量花一萬買一個手機到底值不值,因為手機在金錢以外的價值遠遠超過了這一萬塊,例如你可以用他工作,學習,打遊戲,跟朋友家人聊天等等
而生意模式就是我所說的那個“主”,也就是定位,業績是次,也就是你的表現
由此,不同的商業模式就會有不同的估值標準,先拿幾種類型商業模式做下對比
* 一般來說,重複性消費估值標準要高於非重消,原因我說過了,前者的背後是永久性陪伴,後者則是半路情人,所以你看為何醫藥幾十倍市盈,而電器地產都是十幾倍幾倍,你賺的比人家多但在資本市場的價值卻沒有人家高,為何,因為你的定位就是半路情人而不是老婆,請注意,一個公司真正的價值,一部分在業績上,一部分在業績以外
* 非週期性企業估值往往要高於週期性,如何理解這一點呢,很簡單,如果你一輩子攢了一共有100萬存款,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每年可以固定給你7%的小酒廠,另一個則是可能大虧也可能大賺的鋼廠,試問,你會做出一個什麼選擇呢,讓我來直說吧,若是我,我一定會把大部分錢放進那個小酒廠,因為那裡有固定的收益,況且這是我一輩子的血汗錢,而如果有可能我會放一小部分到那個鋼廠,因為我不能就讓我一輩子的血汗錢面臨那麼大虧損風險,我問過很多人,他們的想法跟我差不多,由此你瞧,你手裡大部分的錢去哪了,去了酒廠,小部分去了鋼廠,也就是說你願意為酒廠投90萬卻只會為鋼廠投10萬,如果大部分人都是這麼想的,都去投了酒廠,那麼估值能低嗎?反過來都不願意投鋼廠,那麼它估值能高嗎?
抑或是對於一個成熟男士,你會花50萬娶一個端莊賢惠溫柔知性的女生,卻不願花10萬娶一個情緒波動極大、暴怒暴喜的女生,或者是你願意花重金娶一個感情專一穩定的,卻不會娶一個水性楊花之人,生活跟市場雖然不同,但背後的人心思考邏輯都是相通的
所以模式的不同最後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千差萬別,我也是從最底層人們的這種心理出發,剖析出這種估值差距在“心理偏見”上是如何形成的,否則很多人一輩子將陷於這種“公平”的魔咒中,在市場中,我們要順從人們的“偏見”,而不要追求所謂的“公平”,否則那就是忽略了真實的人性,跟人性作對,還會有好果子吃嗎?
*成癮性產品公司估值通常要高於非成癮性,何為成癮,就是沒它(她)不行,沒它你會非常痛苦,所以,你就會不得不付出高溢價去拿下它,例如你寧可少吃倆菜也要充值買裝備一樣,何為非成癮,就是特殊的時候可以將就,這時你就不會溢價去獲得它,而是對其壓價省出錢來投到你成癮的地方,例如很多人貪吃但不好穿,所以他寧可少買幾件衣服也要吃個過癮,估值標準的背後實則是資金泡沫的起伏,資金願意竄到哪裡,哪裡就會有泡沫,估值於是水漲船高
*壟斷估值往往要高於非壟斷,這點就更容易理解,例如一個女孩壟斷了你所有的痴心,你說她在你心裡貴不貴
*存增量通吃估值通常要高於只吃增量,很簡單,它們的難易度不一樣,吃存量可以很輕鬆獲得增長,而吃增量卻費勁很多,例如同樣在小區裡賣東西,一個是油鹽醬醋,一個是羽毛球拍,你會賣哪個呢
*高經濟商譽估值往往高於行業普通企業,很簡單,知名度高了出場費就高,它比其他產品好賣,這就是溢價優勢
*利用無形資產賺錢的企業往往比利用有形資產賺錢的企業估值高
*必需品通常比非必需品估值要高,前提是在其他條件都一樣時,因為同一個企業具備的特質往往不止一個,這些都需要綜合考量
為什麼生意模式會影響估值呢,是因為生意模式在本質上是對未來的一種固定保障,它是一個不變的量,它指向的永遠是未來而非過去,而估值也是指向的未來,由此這是生意模式影響估值的重要原因
例如你告訴我你是賣醬油的,那我就知道你未來不管做的如何,賣醬油本身帶給你的優勢它不會丟:重消、吃存量和增量,高頻率、依賴度高等,未來有很多變量,我們不一定抓住更難以預測,所以我們在投資時更傾向於付出溢價抓住那些在未來確定性的優勢,這種確定性就是生意模式,它就如同你的角色定位一樣很難去改變,所以,生意模式是對未來的一種確定性的保障
同時,如果你告訴我你是賣房子的,那我就知道,不管你未來做的如何,賣房子本身的模式劣勢始終不會丟:非重消、吃增量,這些不變的量就是生意模式本身,由此我就不會付出過高的溢價
再說直白些,我一年賣20億醬油,你一年賣20億房子,那20年之後我可能還能賣20億醬油,但你還能賣20億房子嗎?所以,你說他們估值憑什麼要一樣呢?
一個重消,一個非重消,同樣的利潤為未來現金流入打下的基礎其完全不一樣的,我今年賣20億醬油,我明年後年可以閉著眼吃存量,你呢,你得去找增量,不確定性太大,這就是生意模式帶給它們的區別,生意模式不會變,由此,這個區別也很難發生改變,所以,它們估值憑什麼能一樣呢。
在投資市場,最值錢的就是確定性,人們會花10分錢為1分的確定性買單,卻很難花5分錢去為1分的不確定性買單,而生意模式本身就是不變的確定性,除非你轉型,由此好的生意模式所享受的高估值就相當於市場溢價購買確定性,你說它公不公平呢
由此你就會明白,為何有些人願意重金娶媳婦,卻不願意為露水情人花費太多,願意50倍買片仔癀卻不願意20倍買銀行,從本質上講,人們的行為其實就是為未來能抓住的少有的確定性溢價付費。
總之,能讓人們溢價付費的,都是具備高估值基礎的,生意模式作為市場中一種稀缺的確定性吸引了人們的溢價付費行為,由此影響到了估值,這也是本篇要闡述的生意模式影響估值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