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讀書筆記:《論勞動分工》(一)


《國富論》讀書筆記:《論勞動分工》(一)

今天開始要讀《國富論》了,這本大書,還是沒什麼信心能讀下去,不過能讀多少算多少吧,準備把讀書時的筆記記錄下來,以激勵自己看下去,同時遇到的不解,也許也能找到老師解答。我讀的就是圖片上的這一版。由孫善春,李春常翻譯,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在本書第一章是《論勞動生產力進步的原因,兼論勞動產品在不同階級人民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今天我讀的是第一節《論勞動分工》的一部分。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說“勞動生產力的進步,工作熟練度的提升,工作技巧的改進,似乎都是勞動分工的結果”。但從“似乎”一詞來看,勞動分工應該是一個現象,由大眾所接受和認可,而其背面的本質,有待揭秘,跟隨作者的筆跡,繼續探索下去。

題外話:感覺像是一個懸疑片,正在緩緩的拉開序幕,下一幕,也許很精彩。

《國富論》讀書筆記:《論勞動分工》(一)

為了把分工使生產力提高,技能進步和成熟,作者準備對勞動分工給製造業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

書上說:“小製造業的分工更加的細化,是因為小製造業所需的人數較少,能集中到一個工廠中去工作,從而使得觀察者們有機會從整體上進行觀察,進行分工。大製造業則被分成了很多的部門,無法集中到一起進行觀察,分工不如小製造業”。

看到這裡,有幾個問題我是一點都想不明白:1.小製造業是指什麼?2.大製造業又指的是什麼?3.大製造業的每個部門不能成為一個小的製造業嗎?

接著作者舉了一個造針的行業(根據描述,我感覺這個針可能是曲別針一類的吧,不像家裡的縫衣針,有了解的老師求解惑)。說上說在不分工的情況下,一個人一天恐怕也造不出一枚針來,然而藉助分工,18道工序由10個人完成,每天平均每人能生成4800枚出來。

如果按照書上的思路來看,這個工廠將18道工序分給18個人,然後再購置先進的機器,產量或許會更高一點。

說實話,我是來自一個西北偏遠山區的窮孩子,沒見過工廠化生產,所以就這個產量,產生了很大的疑問,有相關經驗的朋友,可以幫忙解惑嗎?如果有參觀機會,更是求之不得。

以這一案例為基礎,進而引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其它製造業,即使沒有像造針一樣分得很詳細,也會因為分工而帶來產量的上升。反過來也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國家,分工自然也是很細。

分工成了一個國家或者社會進步的體現。對兩個國家進行對比,富國的勞動分工肯定比窮國好(看到這裡,我想起了大清國,當時可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富國因為分工,在製造業上遠遠的將窮國落在了後面,生產的產品擁有從價格到產量全方位的優勢。然而,分工對農業的影響同製造業比起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記。

農業由於受其自身的影響,無法進行精細分工,即使在富裕國家,對耕地進行了更加精細化的操作,也不會使得本國農產品和窮國比起來有更大的優勢。

綜上,作者總結出勞動分工使得同樣數量的人完成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主要有三大原因:1.工人熟練程度提高;2.節約了個人在不同工序間工作轉換所耗費的時間;3.發明了機器,便利和簡化了勞動,使一個人能幹更多的活。

在沒有繼續看下去之前,從我有限的知識來看,人們可能是在進行分工生產的過程中發明了機器,從而提升了效率,至於第一和第二條,我覺得在像作者舉的造針的例子中,即使一個人掌握全流程,也會很快熟練起來,不至於浪費更多的時間。

今天的筆記就記到這裡,明天看作者詳細講述三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