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要重新洗牌,這些國家的威脅不可忽視

全球化要重新洗牌,這些國家的威脅不可忽視

■文 |鄧新華資深財經媒體人,專欄作者

  1. 全球化就是把全世界的人連入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規模經濟和分工體系中。
  2. “脫中”,不是把企業遷回國內那麼簡單的事,而是需要全面重塑國內分工體系,這沒有哪個國家做得到。
  3. 目前所有的內外經濟挑戰,說到底,都是對中國人的信念的考驗。


美國經濟顧問庫德羅提議全額報銷美企搬廠回美國?日本撥出28億美元資助日企撤離中國?美歐日要擺脫中國供應鏈?

這兩個消息都有不準確的地方。庫德羅只是建議美企搬回中國的費用可以在稅收中抵扣,而不是全額報銷。日本用28億美元“脫中”也是兒戲之說,這筆錢只能資助一小部分企業回遷。

不過,不同觀念陣營中,都有很多人認為美歐日韓“脫中”是必然。只不過,一群人對“脫中”憂心忡忡,另一群人對“脫中”熱血沸騰,因為這滿足了他們的“冷戰的鐵幕已經落下”的想象。

對於所謂的“脫中”,首先,它並不取決於哪個國家的政客的決定,它只是考驗中國人對市場經濟的信念;其次,單憑歐美日韓不可能實現“脫中”,但歐美日韓+越南印度確實可能讓一些產業鏈移出中國,實現“脫中”。

太多人始終關注美國的舉動,但美國其實是大客戶,中國真正的競爭對手始終是越南和印度。


【有一股力量始終在幫助中國經濟 】


外國政客喊“脫中”也有一些年頭了,他們為什麼沒有成功?因為有一股力量始終在幫助中國。

這股力量是什麼?我講兩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

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到處遊玩。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就問她為什麼磨。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說,那怎麼可能!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頓悟,發奮學習,終成偉大詩人。

全球化要重新洗牌,這些國家的威脅不可忽視

每一代中國人都要喝這碗雞湯,但很少有人想過這碗雞湯存在的問題。

另一個故事是,1767年,亞當·斯密辭職回鄉寫作,9年後《國富論》問世。亞當·斯密在書中寫到,如果由一個工人從頭到尾製作針,一天最多製作20根,甚至可能連一根針都造不出來。要知道在倫敦的制針作坊裡,共有18道工序,如果10個工人分工,每人專門做一兩道工序,他們一天可以生產4800根針!

老奶奶的故事,問題在什麼地方?問題在於,老奶奶花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磨一根針,這段時間,她就種不了田,織不了布,她吃什麼?穿什麼?最後,針倒是磨成了,但老奶奶可能也餓死了。

但是如果她不是住在窮鄉僻壤,而是住在倫敦城邊,那麼,她只要拿一個雞蛋,就可以去制針作坊換回十幾根針。一隻老母雞一天的成果,比老奶奶一個月勞作結果的10倍還要多。

這就是分工、規模經濟的偉大力量!

分工帶來效率,經濟規模越大,分工越細,效率也就越高。

就拿李白自己來說,雖然一生坎坷,但他畢竟是作為一位專業詩人過完一生。如果他脫離了唐代的分工體系,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裡,那麼,他只能做一個專業農民。

全球化就是把全世界的人連入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規模經濟和分工體系中。全球化,讓全世界可以分工出數千萬科學家、數千萬醫生、數千萬程序員……而在一個與世隔絕的1000人的村莊裡,連一個科學家、一個醫生、一個程序員都不會有。

規模經濟不是1+1=2,而是1+1=2.1,甚至更多;也就是說,在這裡100個“1”相加,它不是等於100,而是等於300、400……

中國正是因為對內改進產權、對外連入全球大分工,才建立起目前比較完備的產業鏈。

你可以這樣理解:全球化,就是向一個雞蛋換十幾針的方向移動;而逆全球化,就是向花幾個月時間磨一根針的方向移動。

相信你能明白,向一個雞蛋換十幾針的方向移動,收益實在是太大了。全球化短期可能受挫折,但長期來看,誰都無法阻擋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這些年,中國和美歐日韓的外交關係起起落落,但始終訂單不斷,完全是因為全球化的內在力量在幫助中國經濟。俄羅斯也好,非洲兄弟也好,南美兄弟也好,其實都不能幫中國企業贏得訂單。

中國GDP目前佔世界GDP六分之一以上。“脫中”,不是把企業遷回國內那麼簡單的事,而是需要全面重塑國內分工體系,這沒有哪個國家做得到。政客發了話,企業也不一定聽。

對於中國而言,更不可能退回到自己磨鐵棒的時代。


【中國的風險,卻是越南印度的機會 】


儘管美歐日韓的政客們無法通過回遷企業實現“脫中”,但,如果考慮政治風險將這些國家的在華企業遷往印度、越南或其他東南亞國家、或是南美巴西之類,那對於中國的很多產業確實是巨大的威脅。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說,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還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美國是第一梯隊,歐洲日本是第二梯隊。中國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全球化要重新洗牌,這些國家的威脅不可忽視

相對而言,中國的選擇其實是比歐美日少的。因為歐美日可以選擇同為第三梯隊的越南、印度作為替代。

當然,目前中國的資本實力、產業優勢、製造能力肯定比越南和印度強得多,對此,中國人確實有理由自豪。雖然短期不用太擔心越南、印度,但長期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中國比起越南、印度,並沒有梯隊級別的差距。

而且,不管中國怎樣發展高科技,數億製造業工人始終是要和越南、印度的工人競爭的,他們不能突然變成高科技人才。如果這部分工人的工作崗位被越南、印度的工人搶走,那代價是中國無法承受的。

越南、印度有很多不足,但也在很多方面擁有令人畏懼的優勢。

例如,它們有非常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勞動力充足且養老負擔輕。又例如,民族意識上,越南人、印度人沒那麼高調,短時內不至讓歐美大客戶疑懼。

有人說,越南、印度沒有中國這麼齊全的產業配套,所以無須擔心。但回想一下,1978年的中國又有什麼產業配套?改革開放以後,不也很快就配套齊全了?越南、印度的工業基礎比1978年的中國好得多,只要它們加快市場化、全球化,實現產業配套的齊全是分分鐘的事。所以,千萬別迷信產業配套的不可替代性。

這次疫情引發的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是越南、印度巨大的機會。當然,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還得看它們有沒有一批優秀的改革者。

中美在分工體系上並不是競爭者,然而,很多人的心態卻是:“我是老二,我料定你會打壓我,所以我一定要和你爭鬥。”他們沒有看到,歐美政客決定不了資本的選擇,更抗拒不了全球化的偉力;他們也沒有看到,潛力巨大的真正競爭對手,正在身旁虎視眈眈,這是多麼巨大的錯誤!


全球化要重新洗牌,這些國家的威脅不可忽視


【中國無法迴避的信念大考 】


偉大的群體心理學家勒龐早就說過:

真正的歷史大動盪,並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場面讓我們吃驚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不過是人類思想不露痕跡的變化所造成的可見後果而已。

目前所有的內外經濟挑戰,說到底,都是對中國人的信念的考驗。

1978年以來持續數十年的改革開放,究竟有沒有把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信念,深深地刻入中國人的精神基因?

如果大眾對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信念很堅定,那麼,中國可以和越南、印度比賽,看看誰能以更大步伐減稅、取消管制。誰做得好,誰就能吸引到更多外資、更多訂單。如果中國做得好,歐美政客的“脫中”意圖就必然落空。

無論是中國,還是越南、印度,都應該歡迎這種競賽。在全球分工中,你追我趕,任何國家的經濟崛起,都是對他國有益的。怕就怕自己拱手讓出賽道,獨自跑一邊去,那才會成為受害者。

如果大眾因為歐美政客的言論,而激起對抗心理,經濟上趨向封閉,對內相信計劃、干預,就會把外資和訂單趕到越南、印度,那恰恰中了歐美政客的計,是自己幫助歐美政客實現他們的“脫中”意圖。

從第一輪考驗來看,情況並不樂觀。

全球化要重新洗牌,這些國家的威脅不可忽視

這個老闆的心態,在中國並不少見。

當下,正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只希望在後面幾輪更加嚴酷的考驗中,大眾能夠表現出對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堅定信念。

祝福中國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