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丨陳能寬: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攻關 隱姓埋名25年

享譽國際的物理學家陳能寬,25年隱姓埋名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攻關——

自己“藏進”信箱“兩彈”響徹東方

湖南慈利人陳能寬,1947年赴美國求學,旅居美國期間,藉助獎學金只用了3年時間就在耶魯大學獲得了物理冶金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參與發表了多篇重量級科技論文,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金屬物理學家。

正當他學有所成,準備報效祖國時,卻受到美國當局的百般阻撓,多次遭到美國移民局官員的盤問和施壓。直到1955年,陳能寬才帶著妻兒輾轉舊金山、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歷經艱難回到中國。

很多人表示不解:“美國條件這麼好,你非走不可嗎?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呀!”陳能寬回答:“科學是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回國後,陳能寬在金屬物理學領域獨領風騷,引起國際學術界極大關注。然而,1960年他接受了一項神秘任務,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從此告別家人,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這一走,便是整整25年。

在與世隔絕的試驗場,在風沙呼嘯的戈壁灘,陳能寬率領一支年輕的隊伍,向世界最尖端技術發起挑戰。沒有試驗容器,就用鍋碗瓢盆;沒有計算機,就用算盤。原子彈那數以億萬計的精密數據,竟是科學家們手工算出來的。為防止皮鞋沾沙引起靜電,零下30攝氏度的夜晚,陳能寬只能赤著腳進炸藥生產工房。

他何嘗不知道自己隨時面臨生命危險,在給妻子寫信時說:“如果我有什麼不幸,你要想得開。當年我們拋棄洋房、轎車,帶著兒女回國,正是為了讓祖國富強。”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東方巨響,震撼了整個世界。緊接著,陳能寬又投身到氫彈等核武器的攻關中。他時常鼓勵隊友:“消失這些年是值得的,我們為祖國寫篇大論文。”直到1986年,陳能寬同鄧稼先一起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最高榮譽時,人們才猛然發現,消失了25年的陳能寬回來了。

這25年,科技界以為他早已去世;這25年,對於妻兒,他只是個抽象的信箱號碼;這25年,他無數次手捧父母的照片,遙望家鄉的方向。

1989年,陳能寬終於回到了久別的家鄉。然而,他日思夜想的父母已不在了,大哥二哥也去世了。年過花甲的妹妹抱著他泣不成聲:“哥,這些年你都去哪了?媽媽生前那麼疼你,臨走時還在呼喚著你的名字啊。”陳能寬長跪在父母的墳頭,熱淚長流。

春蠶到死絲方盡,許身為國終不悔。這就是一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家國情懷,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絕對忠誠。

(省委宣傳部宣教處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