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导语:

自清朝与英国两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廷上下彻底认清了与列强之间实力的悬殊,这也让清廷下定决心对所拥有的八旗兵进行改造。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八旗练兵的原因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是清廷上下悟出来的道理。要想自强,必须要有一支王牌军队,就像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兵。八旗兵在努尔哈赤创立之初,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子弟都从舞刀弄枪,变成了遛狗斗鸡。

先后经过农民起义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八旗兵,不但不能满足作战,就连维护政权稳定都已经做不到。八旗军此时主要做的工作和绿营一样,都是值班守城和缉捕盗匪,所以看上去更像是警察而不是专业化的国防军。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以东三省地区的八旗兵为例,清廷为了抵御外敌和镇压起义,频繁调东三省八旗兵去全国各地,导致东三省八旗兵力日渐空虚。

“咸丰、同治年间,仅黑龙江一省奉调出兵累计44次,计36397人。”

“(吉林)征调络绎不绝,计已数十次矣。出征者多,留营者少。”

可是,东三省的兵力被抽调,导致马贼横行,农民起义频发,沙俄还在1860年前后割占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100万平方公里土地,清廷在东三省的统治岌岌可危。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于是1860年9月,京津地区的战斗结束之后,朝廷内多位大臣,以宗室成员奕䜣为代表,几次上奏皇帝,要求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改变军队的疲软。咸丰帝采纳提议,开始实施新政。此时清廷和列强刚刚签订条约,双方由敌对关系迅速转变为合作关系,这位咸丰帝展开军事方面的改制,谋求了外部帮助。于是,一场清廷对八旗军的整顿改革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八旗兵的整顿措施

一、建立新的八旗兵种

1862年1月,清朝建立了为京师各旗营训练官兵的培训机构——神机营。神机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初年,当时的神机营是永乐帝朱棣的京师三个营之一,也是古代军事上出现最早的、独立而且大规模集中使用火器的军队编制,同样可以说是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热兵器最高水平。

后来清承明制,不光是制度上,火器的运用上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被清朝继承了过来,当时道光帝还是皇子时,天理教起义者曾杀入紫禁城,道光帝曾手持火器,一种单人使用的兵丁鸟枪,连毙数人。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被咸丰帝任命留守京师等着和列强签丧权辱国条约的恭亲王奕䜣,他在签订完条约后,给在外避乱的咸丰帝上了一个折子,奏请八旗禁军训练枪炮。上面写道:

“窃臣等酌议大局章程六条,其要在于审敌防边,以弭后患。然治其标而未探其源也,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若能添习火器,操演技艺,训练纯熟,则器利兵精,临阵自不虞溃散。先俄国欲送鸟枪一万杆,炮五十尊,法国洋枪洋炮等件均肯售卖,并肯派人教导铸造各种火器。”

沙俄愿意赠送清朝火枪和火炮,其实目的并不单纯,只是为了笼络清廷而已。而且沙俄要培训清廷官兵,也并没有什么结果,训练起来只是教走正步,根本没什么益处,只是在耽误时间。

不过随着咸丰帝的逝世,慈禧开始走到台前,她为了抓紧军权,反而促成了八旗兵的整顿工作,并且在奕䜣的帮助下迅速建成了神机营。

神机营的建立,特殊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神机营通过醇郡王奕譞拟定的《训练京营章程》的基础上再拟定十条建营章程而成,这意味着其他八旗也开始正式全面改革整顿。第二个是神机营大量使用火器,提高了火器部队在军队中的战略地位。

二、派八旗兵到天津试点训练

虽然八旗兵的第一次火器培训被沙俄敷衍了事,但同时清朝和英国也展开了军事训练合作的计划。

此时奕䜣吃了沙俄的亏,换来了教训,在与英国开展合作时,他首先就是要让英国在天津等地练兵,而不是跑到沙俄的地界,这样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不容易被糊弄过去了。

果然,天津的训练一开始,就展示出了完全不同于沙俄的面貌,英国人训练态度相当严谨,并且主教练斯得弗力还要求清廷继续添兵,因为他认为天津是战略要地,这训练出来的一百多人远远不够。本来清廷派一百多人,是怕吃亏上当,重蹈沙俄恰克图覆辙,没想到英国人这么认真,于是就又派了一百二十人去。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可是斯得弗力还不满足,他要求清廷再派三百六十人,目的是要凑出四百八十人的规模,正好一个营,既方便开展训练,也方便训练好了自成一个营,可以成为独立作战的编制,并能够当种子选手使用,再去训练更多的队伍。除了要添步兵外,英国人还要求再派一百二十人练习炮兵技术。

清廷这时已经惊呆了,这沙俄和英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在他们没决定下来时,英国人又要求清廷再派三百五十名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军官前往天津训练。因为在他们看来,几百几百的练兵没意义,至少要训练上万人才够劲。而要训练这么多的士兵,必然要先训练军官。

清廷此时却因为人手不够犯了难,开头也提了,八旗在当时的性质类似警察,日常职责繁重,无法抽调大量人手来满足大规模的练兵。所以清廷只答应了提供军官前往天津训练。

清朝和英国培训合作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后来可能是因为财力吃紧,所以十分希望能独立展开军事训练,才结束了天津训练。去天津训练的八旗兵,大部分都到了神机营报道,后续的火器训练,则完全由本土教练传授。

三、对部分驻防八旗兵进行整顿和训练

各地驻防的八旗兵兵力分散,规模不大,所以最主要的还是东三省和广州、福州等少量沿海通商口岸的部队练兵。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东三省练兵还是要靠清廷推动,而广州、福州等地却有所不同。这些通商口岸都是西方列强做生意发大财的地方,他们当然愿意当地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通商利益。

广州这个地方在近代史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最著名的当属广州十三行,洋人当时在这个地方经商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所以在八旗兵整顿过程中,广州也是最早开始的,仅比天津练兵略晚。西方列强为了保持当地局势稳定,也非常用心。

不过这次练兵只持续了四年时间,因为英法两国的在华发展重心迁移,广州也不再是炽手可热之地。后来地方官员虽然也进行过练兵,但苦于规模不大,并没有什么大气候。

四、变革武器装备

武器是战争中的重要一环,武器装备低劣,是清军经常打败仗的原因之一。而随着火器不断发展,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战场上的胜负手。

恭亲王奕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结束,就上书皇帝增加军队里抬枪的装备,以加强火力。抬枪顾名思义就是要有人专门抬着枪管,由另一个人发射。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我们再以东三省练兵为例,当时东三省练兵的武器主要由海军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商筹备,在当时国内和国际上堪称精良。清廷给东三省练兵装备了新式进口武器,如英制来福前膛步枪、美制林明敦前膛步枪、美制六轮手枪、德制毛瑟后膛步枪、法制哈乞开斯机枪、德制克虏伯火炮等。在这些武器中,又以英制来福前膛步枪和德制毛瑟后膛步枪为主,像火炮等重武器的数量相对较少。

以东三省练兵三个营中的齐字营,官兵4500人就装备了英制来福前膛步枪4000支、德制毛瑟后膛步枪3000支,而德制克虏伯火炮只有20尊,法制哈乞开斯机枪只有11挺。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手一杆火枪是绝对可以满足的。而且较当时日本陆军装备水平也有过之而不及,因为当时的日本陆军使用的主要是日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步枪,只有少数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强,性能上远不如清朝进口的西方武器。

练兵中存在的问题

一、八旗练兵军官腐败虚骄,士兵纪律松散

虽然清廷在各地对八旗兵进行改造,但八旗军中的惰性和腐败风气并没有随着练兵有所改善,反而因为武器的替换给了军官贪污腐败等操作空间,不思御敌报国,甚至利用职务之便压榨下属,致使兵将离心。与此同时,军队改造对士兵的训练方式虽有所改进,但对士兵的管理方式并无改变。八旗兵原有的好逸恶劳、不服管束等习气也并无多大改善。

晚清八旗练兵,费时费力费钱,为何还没有效果?

二、八旗练兵浮于表面,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

八旗官兵只是为了应付清廷的改造,并没有积极主动探索如何改变疲软态势,反而不去深刻学习研究新军事知识。原本的练兵将领未受过近代化的军事教育,在冷兵器战阵经验尚有,但对热兵器训练和作战多知之甚少。

郑观应曾言:

“虽中国亦仿西法练兵,计已十余年而仍不能强者,因将帅非武备学堂出身,未谙韬略,又无胆识,惟延西人教习口号,步伐整齐、枪炮命中而已。”

八旗练兵对晚清造成的影响

一、八旗练兵促进了清军近代化进程

晚清如同其他王朝末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在太平天国、捻军之乱和英法联军入侵之际,清廷也强烈的感受到了内外交困的冲击,并且开始整顿八旗。

八旗军总员额二十万,十万驻防八旗军分散独立,相顾无暇,难以为继。例如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从各省抽调部队赶往东南沿海阻击英军时,速度还不及英军从南非、印度航海到中国,等到援军赶到时,英军已北上了。

所以,从战争中得出来的教训就是,整顿八旗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建制集中、易于征调的野战军。当时湘淮军在南方和太平军作战,靠的恰恰就是机动作战、不限于驻防地方的野战军。后来神机营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建立的,并且逐渐演化成近代化特征的新式军队。这一改变,促进了清军近代化的进程。

二、清廷也从战争认识到了武器低劣所带来的差距

清朝开始主动放弃以冷兵器为主的作战传统,重视火器,并加速热兵器替代冷兵器的进程。在对八旗兵的改造中,也开始装备大量的新式武器。特别是参与剿灭捻军的八旗部队,将火器奉为神器,大为依仗。这让八旗官兵借此大开眼界,并提升了本来很有限的战斗力。

总结:

八旗军虽然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走上改革的道路,开洋务运动时期西式练兵之先河,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步,但其练兵成效却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练兵中只注重形式,生搬硬套,认为只要“口号尚称灵捷,步伐亦属整齐,不得谓非新式规模。

”从而注定了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唯有时刻拥抱变化,才不会被变化淘汰。

参考文献:

王景泽著,《西方的冲击与八旗军的改造》

张田玉著,《中国近代军事史》

杨得实著,《同治中兴时期八旗兵改造研究》

方玉权著,《改造八旗与强边未竟:晚清东三省练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