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作為奧斯卡動畫金獎影片,《鷸》動畫界享有非常高的聲譽,備受觀眾青睞和喜愛。這部電影講了一個非常簡短的故事:一隻小鷸在長輩的激勵下,學會獨自覓食,克服心中對海水的恐懼的故事。

小鷸是整部動畫的主人公,它代表的是一個心智和能力都未成熟的初生生命的形象。小鷸克服困難,最終學會獨自覓食的過程,其實就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縮影。孩子在成長的時候也會有自己感到害怕的東西,也許是害怕離開父母,也許是不敢失敗,總而言之就是對於父母太過依賴。

這部影片揭露了就是孩子如何進行自我的成長蛻變,完成人生的跨越。而且《鷸》拋出了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面對孩子的恐懼和依賴,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和成長?父母的牽引和指導的界限到底在哪裡?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擔任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不知道如何處理以上問題的父母就應該去看這部奧斯卡短片《鷸》,我們能從中找到孩子成長過程的特點,找到父母角色的最佳答案——腳手架型父母。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一、 奧斯卡影片《鷸》:腳手架型父母給予足夠幫助,學會適時放手

因為從小生活在海灘上,小鷸從來沒有跨出他自己生活的地方,每天都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在海邊等待媽媽尋找食物來喂自己。

它看著一望無際的海,感到非常害怕,他討厭海浪的洶湧,直到長大了都不敢出去自己的洞穴。但是他的媽媽一直鼓勵小鷸能夠走出洞穴,學著自己一個人到沙灘上覓食。

在第1次覓食的過程中,小鷸在海邊感受到海浪的衝擊,即使他很害怕的直接跑回家,無論媽媽怎麼安慰和鼓勵都不敢踏出去。媽媽為了促使小鷸能勇敢的邁向沙灘,他狠下心來不再幫小鷸覓食,而飢腸轆轆的小鷸從白天等到黑夜都沒有看到媽媽來再給它投餵,所以他只能被迫走到海灘上。

這一次他又遇到了海浪的衝擊,非常害怕自己會被海浪捲走,但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他不得不告訴默默地給自己鼓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而在這次上湧的海浪中,一隻寄居蟹被衝到沙灘上,他們相識後很快成為了好朋友。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漸漸的,小鷸對海浪的恐懼越來越小,一個原因是他不得不去覓食填飽自己的肚子,另一個原因是他非常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寄居蟹,所以越來越勇敢地邁向沙灘。

小鷸之所以能夠克服對海水的恐懼,最後還交到好朋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媽媽有培養小鷸獨立能力的意識。媽媽明白小鷸必須擺脫對自己的依賴,才能夠有所成長,所以她把小鷸輕推出了從小到大的舒適區。

在短片《鷸》中,小的媽媽是非常典型的腳手架型父母,她懂得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會對孩子過於寵溺。她能夠給小鷸足夠的幫助,但是在關鍵時刻,媽媽也能狠下心來放手。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二、 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腳手架型父母這一概念是從《優秀父母教養實踐指南》被提出的,這指的是父母要成為孩子的"腳手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提供幫助和支持,不應該放手不管或者讓孩子直接做完。

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幫助和干預孩子學習生活的尺度,要合理分配教育孩子輔助孩子的時間,劃定清晰的界限,做到既能給孩子清晰的指引,又不傷害孩子獨立思考、自主動手能力的培養。

以生活中父母教孩子如何騎自行車來做例子,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一種是"放任自由型",父母常常對孩子放手不管,認為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讓孩子自己去玩。但是,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可能會在同一個錯誤中摔很多次跤。孩子在試錯的過程中可以學會正確的做法,但是也有的孩子因此曬出了嚴重的傷痛,從此牴觸自行車。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另一種是"緊張包辦型",當孩子騎上自行車的時候,父母就一直跟在孩子的身後,全程扶著自行車的後座。就算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但是還是不忍心撒手,生怕孩子摔跤。儘管孩子大呼:"我想一個人試一試",但是父母還是不願意放手,怕孩子摔傷撞傷。結結果常常是不僅孩子沒能學會騎自行車,而且父母還耗費了時間和精力,卻沒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將這兩種教育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就是腳手架型的教育模式。腳手架型父母會在孩子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告訴他方法,等到孩子能夠掌握一些技巧的時候,就會放手,在一旁看著孩子試錯學習

孩子成長的結果最終有自己決定,而在孩子最弱小無助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但是父母必須要分清親子之間的角色,不能夠代替孩子思考做事,也不能扣過分干預孩子的選擇,在孩子該有的階段和年齡過程中給予他足夠的自由,去獲得更大的發展。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只有經歷了挫折和錯誤,孩子才能有所收穫,對自己和世界有更深的認識。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三、 學做"腳手架型父母",你需要知道這三點

1、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父母一定要首先分析孩子的需求和實際是否相符,明白孩子所尋求的幫助是否有必要、他自己是否能做到。

如果事情確實需要父母輔助,那麼父母就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太懶、不自信或者出於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那麼父母就要切忌輕易插手,多用鼓勵、讚賞的方式促使孩子獨立完成。

要給孩子恰當的幫助,父母首先要在心中進行評估,最重要的不是短時間內把一件難事完成,而是在心理上給予孩子支持,給孩子勇氣去面對未知。

2、不輕易否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與父母分享喜悅、與父母傾訴時總是被忽略,那麼孩子的熱情就會被澆滅,他也會逐漸地懷疑自己的感受是否有問題。至此,孩子很可能不敢向父母尋求幫助,更會因此不自信而不願意向他人傾訴自己感情。

當孩子需要孤獨地面對一切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被其他思想影響,一不小心走了彎路。面對孩子的感受,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父母都不應輕易地否定孩子的感受。逃避和否定不能讓孩子學會處理情緒,而直面問題不僅能夠教育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使孩子有勇氣和信心面對困難。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3、善於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孩子交際能力的培養不能從空談而來,就算他也父母相處地融洽,但也有可能在走向其他群體的時候感到不知所措。所以,父母應該要善於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比如在小時候帶著孩子去鄰居家裡做客,邀請小夥伴、好朋友到家裡來玩……

而且,父母不應以大人的身份強制介入孩子與他人的交往,只在一旁引導孩子理解別人的行為、領會別人的意圖就已經足夠。

我是小F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