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清代文學家李漁?

唐那人


怎麼評價他呢?我感覺他就是中產階級趣味祖師爺的矛盾人生啊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裡有這麼一對年輕夫妻:他們倆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移居在雲南的一個小鎮。

種菜、做飯、享受生活;

騎車、跑步、在月光下讀書寫字。

那恬靜淡然的畫面,真的是詩意的起居。

我相信,這樣的鏡頭會觸動無數中產階級的心靈,他們內心深處或者嘴上一定或多或少嚮往這樣的生活。

但是,我更確信,沒有幾個人能夠像他們一樣把嚮往變成現實。

因為古往今來有登峰造極的中產階級趣味的人,都多少有這種矛盾和撕裂的個性。

李漁,一個在戲劇、文學、性學、養生、室內裝修、園林藝術、妝飾美容、傢俱古董、飲食烹調、娛樂業、出版業等幾十個領域堪稱專家。樣樣出神入化,樣樣都可以遙空成為中產階級生活的祖師爺。

李漁來到杭州,開始了他的商人之路。

為了尋找商業模式,一開始李漁在杭州的的繁華路段、各個戲館和書鋪到處作市場調查。他發現在杭州,無論是從上層還是普通市民,都喜歡戲劇、小說這些說故事的行當。李漁大腿一拍,哇哦,這有何難度。清初流行的散文、小說、戲曲、賦、記、傳、贊、辯、銘、引等20多種文體,他都能應付自如,妙筆生花。所以,寫一些戲劇小說,對李漁來說不難。特別是當初的小說講究眾體皆備,就是好小說中,也要包含好的詩詞等其他文體,才能小說豐富,比如紅樓夢就是這種好小說。到現在也有瓊瑤不僅小說寫得有文筆,音樂歌詞寫得比小說更好。李漁嘛,清初文體,都是高手,這對他來說,寫小說戲劇,是展示才華的舞臺。

於是,他開始“賣賦以糊其口”,一方面解決一家人生計,另一方面也促進自己文學愛好。按照咪蒙老師為何做公號的話說,就是又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又可以賺錢。當然,二者所在的時代和觀眾選擇,自然大不同了。就這樣,做著喜歡做的,又能賺錢。咪蒙老師選擇了公號上講故事講段子,譁眾取寵獲得流量。李漁,也開始一條當時被時人視為“賤業”的“賣文”之路,開始了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賣賦餬口”專業作家的創作生涯。

他那幾年的創作力很強,短短數年間寫出了《憐香伴》、《風箏誤》、《意中緣》、《玉搔頭》等六部傳奇,還有《無聲戲》、《十二樓》兩部白話短篇小說集。

現在這些很有戲劇性很動人心絃的通俗文學作品在當時被正統文人所不齒,視為末技,但由於通俗易懂,貼近群眾生活,符合觀眾們的喜好和情趣,總之,作品一問世,便暢銷會登上暢銷排行榜。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集,成為搶手貨。和鳳姐口中的人文社科類雜誌《故事會》差不多。

李漁一生,是無產中產階級的感覺:一未仕進,二無恆產。他全靠一支筆,養活一家人。他的背後,是他深厚的文化、天才的技巧和商業天賦。

李漁的商業天賦,是要讓現代人汗顏的。比如產業鏈和版權從業者,建議拿李漁作為祖師爺拜一拜。

李漁靠著才華和會迎合大眾口味,成為了當時最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可惜,在版權意識法律沒有健全的清朝,李漁沒有拿到什麼好處。他的作品一問世,馬上就有盜版。清朝的印刷技術比過去發達一些,讓盜印變得容易,只要買一本新書,自己找幾個刻書匠在家裡刻印就行,無需付給李漁稿費。李漁的作品非常受歡迎,他的新書只要在杭州市場上出現,蘇州南京等地的書商很快就能翻印出來。

眼看著自己的文字替別人換來大把銀子,李漁好不撮火。他四處奔走,查找源頭,與人打官司。其中,還有一起特別嚴重的盜版事件——他的書還沒正式出版,盜版書卻已經上市了。除了盜版,猖獗的還有槍手。書商找來幾個槍手寫東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大搖大擺上市。

為正名,李漁搬到盜印最猖獗的南京建立一個獨家發行的出版公司,名為“芥子園”。他的全部作品,只此一家,算是壟斷了市場。當然,如果只會獨家發行,那麼李漁只是優秀的商人,而不是優秀的生活倡導者。為了使自己的書賣的更好,提升了印刷的質量,特別注重書的裝幀設計。用戶體驗就這麼更加好了。眼看大家都喜歡芥子園出版社的書,李漁除印自己的作品,還重新審定編輯了很多名著重新出版,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全傳》、《西遊記》、《金瓶梅》的原著外加彈幕點評版(評點本,可以理解為現在配有知名彈幕點評的電視劇)。這種出版法,可以看出,也許B站的創始人是李漁轉世。

到南京的李漁,沒有走仕途,不做官,可是一邊卻結交吳偉業、錢謙益、王漁洋、餘懷、尤侗等文化大腕,其中不乏清初官員。和他們交遊之外,李漁更加發揮文化社交和出版天賦。雖然沒有走仕途,可是,卻利用了“士”,也服務了官吏。

比如,李漁蒐集出版明清官吏的案牘文章,也就是明清官員公文,編輯了《資治新書》。這本《資治新書》的功能沒有那麼“星雲”,不佛系,就是工具書,是供各級官員治理政事作參考用的。書裡面收集了文移、文告、條議、判語四大部,四大部底下還有錢糧、刑名、學政、軍政等六十餘門類。書中文書有來自國務院副總理和部位高官寫的公文約稿,書前還刊有李漁的徵文小啟。文人兼地方官看到自己的文章可以和高官一起刊出,自然很積極投稿了。書中的公文也有有李漁的的評點。簡直是今天參考書的前身。

在南京,李漁成為了中產階級的助事業。其一,作為士與隱的矛盾撕裂體,他成功地走出了有李漁特色的大隱隱於市之路。另外,作為中產階級的鼻祖,上可以談全球政治經濟風雲變幻,另外還要會跑步馬拉松和喝咖啡。李漁這時候,出版了生活指南——《閒情偶寄》

《閒情偶寄》,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共有234個小題,簡直是中產階級生活指南,小資情調倡導人。林語堂將《閒情偶記》譽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本書中,包括女人眼部化妝要訣、青菜如何吃出中產階級味等。作為一本指南,對生活所有的細節都講究。比如,一個睡覺的床鋪的講究,就有各種。李漁說,人生百年,所歷之時,日居其半,夜居其半。睡眠的夜晚佔了那麼大比例,那麼床鋪什麼藥非常講究。“每遷一地,必先營臥榻而後及其他”,每搬家一次,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好床鋪。收拾要有講究,床帳之內,要設個放花的擱板,床帳要繡滿鮮花,這樣子,視覺、觸覺、嗅覺都可以模擬出一個夢酣花叢的場景。

除了小清新,還包括一些重口味,比如吃喝外的拉撒也有樂趣:“如廁便溺,種種穢褻之事,處置得宜,亦各得其樂”。當然最大看點還有教小腳控們,把玩小腳之前,要撒點香粉和糖桂花上去。

能寫出如此生活指南,說明在南京的日子,大約是他一生中大隱隱於市,有李漁特色的隱居路的最好日子。矛盾中,走出自己的路,比我們現在的中產階級快樂許多,當然,也許是因為他的收入比大理種菜的真的高出許多。

這些年裡,李漁很幸運,遇到得喬姑娘、王姑娘(喬姬王姬)收為妾。李漁,這個全能人才,身兼藝人包裝、導演編劇、娛樂公司老闆多重才能的人,對二人VIP培訓,細心調教,組建了以二姬為臺柱家庭實驗劇團,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的家庭巡迴演出,這也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賺錢的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盛產的時期之一。《閒情偶寄》也是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

可惜沒過幾年,喬姑娘王姑娘就先後離世了,家庭實驗劇團解散了。李漁也許是無心創作,也許是身陷對二人的思念之苦,從此,他的生活收入漸漸減少,轉入捉襟見肘,甚至有時候借錢過日子。

那段日子,唯一提起精神就是為了兒子回原籍杭州參加應試, 67歲的李漁遷回杭州。作為中產階級,最後的精氣神,也是為了孩子的高考。

李漁買下了杭州吳山東北麓張侍衛的舊宅,開始修繕,那是他最後的園林作品——“層園”。由於搬家的勞累,一次失足從樓梯上滾下,傷了筋骨,從此李漁貧病交加,甚至正在修訂的《笠翁一家言》也難以繼續了。貧困中的他向京師的老友寫過一封公開信《上都門故人述舊狀書》哭窮,人緣不錯的李漁在朋友和官員們的資助下,借到錢修層園。

此園緣山而築,坐臥之間都可飽賞湖山美景。“繁冗驅人,舊業盡拋塵市裡;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畫圖中。”李漁這種小資情調的人,懂得借錢,也要貧中尋樂。

以上節選來自我的著作《筆墨清朝:大清才子圖鑑》中《李漁:中產階級趣味祖師爺的矛盾人生》。本書各大平臺有售哦。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林河圖。


林河圖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閒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