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自打上期非遗扎染的文章一出,立刻就收到了网友们的留言,大家表示:痛心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流失,也同时批判了现在的人没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敬畏之心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扎染篇》网友留言


其实不止网友、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社交平台也在不断呼吁受众,要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仔细回想,它们所要求对非遗的传承,到底是指历史、技艺、文化还是艺术呢?对于非遗物质,我们又该传承些什么呢?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 雕刻皮影:先刻再扎,然后上色;

01

传承什么?


在笔者心里,不同的非遗物质,技艺虽不一样,但都具备着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是同一种态度即:对某样事物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种民俗精神也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应该追求且传承的东西。


其实,在我们90后中,不少人都缺乏这种精神,他们有着一种盲目的心里追求:喜欢给自己贴上“小资”的标签。比如发布某潮牌饮品配着“logo”的内容至社交网络平台,作为自己品味的象征;又或者,以为各种洋节疯狂买单的行为,视作时尚宠儿的心态……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 相似的主题,随处可见的朋友圈


如此追求充斥着一种浮躁的社会效应,而这种人云亦云的品牌崇拜,表面是消费的选择,更深层次的心里则是对个人奋斗,理想抱负的放弃。随波逐流的模仿、跟风说到底还是内心缺乏恒定价值观支撑。


当然并非所有年轻人都深陷“浮躁”。人在少年,的确应该有一定的追求。


这种精力应放在对某项技能的提升、某种产品的创新、甚至某个阶段的冲刺,尽可能追寻事物更好的方向及状态,这便是非遗精神所在。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 扎染的扎结上手容易,精品却难做;


其实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拥有着这样的民俗精神,你若静下心放慢速度来剖析,很多非遗技艺并非很难。


比如扎染扎结,单看打结上至耄耋下至孩童几乎都会;再比如之前提及潮汕的刺绣,对于普通人来说绣个花也没多费事儿。


但这两项非遗的难点并不在本身的基础技能上,真正的难点在于扎染是如何让结打的和预设图案尽可能的接近;潮绣又是如何让整部作品超越平面绣品,独具立体与金属的感官体验。


这些才是需要思考、钻研及多角度、精准化的练习。而这也是体现了

非遗物质与普通物质的根本区别所在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所以说非遗物质是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这种精神体现了日复一日的练习与深刻考量后创新、突破的结合,这便是所谓的民俗精神


02

为什么要传承民俗精神?


作为普通人,为啥要传承民俗精神呢?


笔者认为原因很简单,只因我们要更好的活下去


非遗物质之所以珍贵、稀有是因其浸透了手艺人们追求精益求精的民俗精神,在这种精神下,我们的直观感受固然是敬佩和感叹。但这精神背后的实质,说白了还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一件事儿


而这样的重复,有人会质疑,作为当下的普通的上班族们,也同样是日复一日的去工作,重复的做着工作,与手艺人并无太大区别。这大概便是传承了民族精神了吧?


其实非也,当下手艺人们的对非遗技艺的“重复制作”,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现代化科技成果的社会中,想要非遗技艺保留一席位置,不思考创新、不融合发展,是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的


优胜劣汰一直以来都是生物进化的规律,非遗技艺和我们职场也遵循着同样的原理。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 蜡画,在蜡染原料上做了创新,

既体现了蜡的特性,又让图案更有立体感;


当我们以为重复的劳动便可寻求一份安稳时,殊不知其他人正在悄悄的努力,差距从来不是一下子就拉开的


当你还在安于现状、在嘻嘻哈哈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时,你的朋友、同事们已实现了一个个小突破,且正在向着下一个阶梯努力。


于是乎随着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淘汰虽是必然,但判断事物的“新、旧”的根本标准却要看这两点:


一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二则是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其本身的输出价值的大小;


当其它人的副属性都在增值时,你却还在原地踏步,孰“新”孰“旧”便一目了然。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而作为普通人,只有不断的打磨,精益求精的追求更优秀的自己,才可能避免被社会淘汰,被时代淡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传承、领悟非遗手艺人留下的民俗精神所在。


03

如何传承民俗精神?


乍一看,以一己之力去传承民俗精神这种信念,有些难度、也有点无从下手。


就拿笔者前些天了解到的非遗面塑举例,面塑的传承,不仅需要精湛的制作技艺,同时也需要用对方法


过去很多面塑师,秉承着赚口饭钱的初衷,拿着小工具,游走在各个大街小巷,但如今已经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经过时代的洗礼,真正留下来的则是那些能将

面塑作品打磨成艺术品的大师们。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所以想要留下来,首先需要的便是过硬的技艺


而在这些面塑大师细致的刻画下,创造了无数个蕴含历史底蕴的经典人物、及动物造型,这样的“

东方雕刻”也让外国艺术家惊叹不已。


但如何才能扩大“留下来”的东西,令更多的人传承这门手艺呢?


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的传承模式,不完全局限于“祖传”模式。


广泛吸收年青一代的新思想,让更多对面塑感兴趣的年轻人参与学习与创作,从而达到扩大影响,多元化应用的效果。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 面塑仕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亲身尝试、体验面塑制作的全过程。


体验过后,你会发现,将面团调到需要的配色、并揉至刚好的肌肤感并非想象中的容易;且捏脸时力度的分寸感、每个人物特点文化背景、衣服及配饰的材质需求等,都需要你一一操作且提前思考,看似每一步都很简单,但真实上手起来却相当“复杂”。


很多事儿唯有亲自的体验过、深刻了解过,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份追求完美的细致与坚持

及中国特有的非遗艺术带来文化底蕴的魅力。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面塑如此,其它的非遗物质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步走,不能一个快,一个慢,而是要和谐发展,一起向前。只有真正领悟到非遗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在非遗传承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看待非遗,把非遗放在今天的环境中,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时代。真正挖掘非遗中的“匠心”精神,将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让人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充满温暖、充满快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