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自打上期非遺扎染的文章一出,立刻就收到了網友們的留言,大家表示:痛心於傳統文化和技藝的流失,也同時批判了現在的人沒有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敬畏之心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扎染篇》網友留言


其實不止網友、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社交平臺也在不斷呼籲受眾,要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仔細回想,它們所要求對非遺的傳承,到底是指歷史、技藝、文化還是藝術呢?對於非遺物質,我們又該傳承些什麼呢?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雕刻皮影:先刻再扎,然後上色;

01

傳承什麼?


在筆者心裡,不同的非遺物質,技藝雖不一樣,但都具備著共同的特點或者說是同一種態度即:對某樣事物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這種民俗精神也應是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應該追求且傳承的東西。


其實,在我們90後中,不少人都缺乏這種精神,他們有著一種盲目的心裡追求:喜歡給自己貼上“小資”的標籤。比如發佈某潮牌飲品配著“logo”的內容至社交網絡平臺,作為自己品味的象徵;又或者,以為各種洋節瘋狂買單的行為,視作時尚寵兒的心態……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相似的主題,隨處可見的朋友圈


如此追求充斥著一種浮躁的社會效應,而這種人雲亦云的品牌崇拜,表面是消費的選擇,更深層次的心裡則是對個人奮鬥,理想抱負的放棄。隨波逐流的模仿、跟風說到底還是內心缺乏恆定價值觀支撐。


當然並非所有年輕人都深陷“浮躁”。人在少年,的確應該有一定的追求。


這種精力應放在對某項技能的提升、某種產品的創新、甚至某個階段的衝刺,儘可能追尋事物更好的方向及狀態,這便是非遺精神所在。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扎染的紮結上手容易,精品卻難做;


其實每一項非遺技藝,都擁有著這樣的民俗精神,你若靜下心放慢速度來剖析,很多非遺技藝並非很難。


比如扎染紮結,單看打結上至耄耋下至孩童幾乎都會;再比如之前提及潮汕的刺繡,對於普通人來說繡個花也沒多費事兒。


但這兩項非遺的難點並不在本身的基礎技能上,真正的難點在於扎染是如何讓結打的和預設圖案儘可能的接近;潮繡又是如何讓整部作品超越平面繡品,獨具立體與金屬的感官體驗。


這些才是需要思考、鑽研及多角度、精準化的練習。而這也是體現了

非遺物質與普通物質的根本區別所在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所以說非遺物質是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延續,這種精神體現了日復一日的練習與深刻考量後創新、突破的結合,這便是所謂的民俗精神


02

為什麼要傳承民俗精神?


作為普通人,為啥要傳承民俗精神呢?


筆者認為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要更好的活下去


非遺物質之所以珍貴、稀有是因其浸透了手藝人們追求精益求精的民俗精神,在這種精神下,我們的直觀感受固然是敬佩和感嘆。但這精神背後的實質,說白了還是日復一日的“重複”著同一件事兒


而這樣的重複,有人會質疑,作為當下的普通的上班族們,也同樣是日復一日的去工作,重複的做著工作,與手藝人並無太大區別。這大概便是傳承了民族精神了吧?


其實非也,當下手藝人們的對非遺技藝的“重複製作”,並非一成不變的。在這樣一個充斥著現代化科技成果的社會中,想要非遺技藝保留一席位置,不思考創新、不融合發展,是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的


優勝劣汰一直以來都是生物進化的規律,非遺技藝和我們職場也遵循著同樣的原理。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蠟畫,在蠟染原料上做了創新,

既體現了蠟的特性,又讓圖案更有立體感;


當我們以為重複的勞動便可尋求一份安穩時,殊不知其他人正在悄悄的努力,差距從來不是一下子就拉開的


當你還在安於現狀、在嘻嘻哈哈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時,你的朋友、同事們已實現了一個個小突破,且正在向著下一個階梯努力。


於是乎隨著新事物的出現,舊事物的淘汰雖是必然,但判斷事物的“新、舊”的根本標準卻要看這兩點:


一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觀規律


二則是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其本身的輸出價值的大小;


當其它人的副屬性都在增值時,你卻還在原地踏步,孰“新”孰“舊”便一目瞭然。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而作為普通人,只有不斷的打磨,精益求精的追求更優秀的自己,才可能避免被社會淘汰,被時代淡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傳承、領悟非遺手藝人留下的民俗精神所在。


03

如何傳承民俗精神?


乍一看,以一己之力去傳承民俗精神這種信念,有些難度、也有點無從下手。


就拿筆者前些天瞭解到的非遺麵塑舉例,麵塑的傳承,不僅需要精湛的製作技藝,同時也需要用對方法


過去很多面塑師,秉承著賺口飯錢的初衷,拿著小工具,遊走在各個大街小巷,但如今已經漸漸的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經過時代的洗禮,真正留下來的則是那些能將

麵塑作品打磨成藝術品的大師們。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所以想要留下來,首先需要的便是過硬的技藝


而在這些麵塑大師細緻的刻畫下,創造了無數個蘊含歷史底蘊的經典人物、及動物造型,這樣的“

東方雕刻”也讓外國藝術家驚歎不已。


但如何才能擴大“留下來”的東西,令更多的人傳承這門手藝呢?


筆者認為,應改變傳統的傳承模式,不完全侷限於“祖傳”模式。


廣泛吸收年青一代的新思想,讓更多對面塑感興趣的年輕人參與學習與創作,從而達到擴大影響,多元化應用的效果。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麵塑仕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應親身嘗試、體驗麵塑製作的全過程。


體驗過後,你會發現,將麵糰調到需要的配色、並揉至剛好的肌膚感並非想象中的容易;且捏臉時力度的分寸感、每個人物特點文化背景、衣服及配飾的材質需求等,都需要你一一操作且提前思考,看似每一步都很簡單,但真實上手起來卻相當“複雜”。


很多事兒唯有親自的體驗過、深刻了解過,才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份追求完美的細緻與堅持

及中國特有的非遺藝術帶來文化底蘊的魅力。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麵塑如此,其它的非遺物質也是如此。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步走,不能一個快,一個慢,而是要和諧發展,一起向前。只有真正領悟到非遺文化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才能讓非遺真正“活起來”。


在非遺傳承問題上,我們需要的是以歷史的眼光、辯證的眼光看待非遺,把非遺放在今天的環境中,面向生活、面向未來、面向時代。真正挖掘非遺中的“匠心”精神,將其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時代,讓人們的心裡充滿陽光、充滿溫暖、充滿快樂,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