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支部“聯姻”讓村民日子節節高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世外桃源。

走進綦江區文龍街道太公村,感受不一樣的悠然生活,水泥道路乾淨整潔,田間地頭鬱鬱蔥蔥,房前屋後綠樹環繞,乾淨整潔的庭院裡時不時傳出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高“顏值”的人居環境和“抱團”發展的產業讓沉睡的太公山活起來,荒山變良田,舊貌換新顏,讓貧困對象就近就業創業的同時,也讓村民們的精神富了起來。

綦江:支部“聯姻”讓村民日子節節高

太公村黨員、建卡貧困戶、村民正在種辣椒苗(張茜攝)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山村”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得益於文龍街道探索的村居黨建結對幫扶機制,讓黨建帶動村集體經濟“破殼”,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黨建搭臺,黨群出力,美麗鄉村換新顏

路邊的雜草,拔掉!院壩的雜物,清除!廢棄的雞圈鴨圈,拆除!堵塞的溝塘,清理!堆放的垃圾,清運!室內的傢俱物品,清潔!

“張書記,又來了呀,快坐快坐!感謝多次幫助,你們買來的洗衣液、洗潔精、油汙清潔劑我都堅持用起的,每天也會抽時間打掃衛生,現在屋裡屋外都乾乾淨淨的,住起都舒心了!”核桃灣社區的黨員志願者們又一次來到太公村建卡貧困戶馮成玉的家中,發現她家的衛生環境狀況大變樣了!

自去年10月起,文龍街道核桃灣社區、九龍社區與太公村黨建“聯姻”,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突破口”,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有機結合,每月開展一次以上志願服務活動,通過支部帶黨員、黨員帶幹部、幹部帶群眾的“三帶模式”,引導貧困戶樹立健康生活理念,帶動村民開啟“環保”生活。

在黨建的引領下,太公村黨員群眾積極轉變觀念,樹立起以“髒”為恥,以“亂”為羞,以“懶”為惡的意識,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組織聯建,產業聯促,產業扶貧譜新篇

夏日炎炎,從五一開始,太公村2組地裡,總是能見到20餘名黨員群眾測量、平地、栽種著一株株鮮活的辣椒苗。不同於以往村民們自給自足的勞作,這片30畝的土地,是太公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也是20餘名建卡貧困戶、城鄉低保人員就近就業的“新飯碗”。

太公村是一個典型的“空殼村”,村裡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被丟荒棄種的閒置地較多。加之今年因為疫情沒有外出就業的村民較多,如何解決復工復產問題是村黨總支面臨的大難題。

黨建結對幫扶正好解決了這個大難題!核桃灣社區黨委和九龍社區黨總支的黨員志願者多次深入田間地頭,察實情、訪民意、謀發展,通過商討,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建的重中之重,因村施策挖掘了辣椒種植的增收路,並分別提供了2萬元的資金扶持。同時,邀請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專家規劃指導,教會村民使用規範化地膜全覆蓋栽培技術。

貧困戶舒德兵高興地算了一筆賬:“去年底,我申請了文龍街道林下養雞基礎設施專項補助,修建了專業的雞圈,餵了100多隻綠殼蛋雞,今年疫情期間雞出欄了,既獲得了區級和街道的產業補助,又出售了雞和雞蛋收入了1.3萬餘元。3畝土地出租給村上發展集體經濟,年收入1500元,同時,我在辣椒地務工收入80元/天,家屬在公益性崗位收入1728元/月,上半年預計收入3萬餘元。”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還得探索多元化發展途徑。在村黨組織的號召下,今年39歲的預備黨員李小松正在積極籌備回村發展泡辣椒產業,既延伸產業鏈,也能解決部分貧困勞動力的就業。

“文龍街道將長期堅持村居黨建結對幫扶工作機制,通過幫黨建、幫脫貧、幫振興、幫文明、幫環境,讓村居‘聯姻’既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又築實經濟發展硬支撐。”文龍街道黨工委書記周方華說。

(通訊員:韓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