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从起源,发展等说起—为浮躁的灵魂造一个净化空间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境界”。

它们百媚千妍,各具姿态,无论是南方庭院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玲珑山色不同于北方宫苑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虽然同在北海之中,“画舫斋”的秀丽端庄迥异于“澡波间”的宁静淡泊, 人们却依然能从中体会到其中共通的意趣,这就是品赏家常说的“意境”或“境界”。园林无不是由山、水、建筑、花木千具体景观组成的,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和欣赏中,最高的美学层次并不是这一景一物的工拙淫技,而是对“境界”的追求。杜甫《重题郑氏东亭》云:“华亭入草徽,秋日乱清晖”,题目点出的虽是园中之辛,但意在表达的却是建筑、园林与大自然相融合而形成的意境。这便是对园林这一境界的绝妙诠释。


中国古典园林,从起源,发展等说起—为浮躁的灵魂造一个净化空间


不论是上古的灵台、灵沼,秦汉苑固中的汰海仙山,抑或中店以后的“壶中天地”,园林实际都只不过是人们理想中的宇宙之艺术再现而已。因此,对中国古典园林境界认识的关健仍在于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点,在于了解这一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特.气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对宇宙观的影响等问题。“宇”的本义只是屋檐,然而它却被引申为天地间万事万类的根本,仅此一例也可以说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普通的事物与最深邃的哲学之间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中国古典园林观宇宙观的表现即是又一个典型例子。


中国古典园林,从起源,发展等说起—为浮躁的灵魂造一个净化空间


说到此我们不得不讨论到园林的起源。园林的起源并不是单一的, 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展来,

村野绿化,畋猎苑囿和祭祀游娱。

从村野绿化的角度来说,早期鲜明的活动包括宅前屋后植树绿化和 在住宅附件

开辟种植瓜果蔬菜的小块园地。畋猎苑囿 是园林的另一个源头。略猎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是一项必须的生存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产生,占有大量努力劳动的统治者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游戏打猎之地,于是产生了最早的苑囿,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很重要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从起源,发展等说起—为浮躁的灵魂造一个净化空间


祭祀在上古时代是先民重要的日常活动之一。祈祷丰年`欢庆收获, 出征远行甚至部落首领的更迭都需要严肃而隆重的祭祀。祭祀对园林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为了祭祀,天子或统治者往往会建高台(包括台.楼.观.馆)以与天通,与神灵沟通,到那时渐渐的高台的登高鉴赏和风景的游赏功能被强调和突出出来。后逐渐成为园林建筑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园林起源的精深因素——神话传说

以上是园林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事实上,园林的萌芽离不开人类的精神活动。在精神活动上 园林的 萌芽则源自先民对自然的崇拜信仰和由此产生的神话。

正如《圣经》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古兰经》中的天园一样,中国的古典园林也有一个神话的模板----昆仑神话和蓬莱仙境。


无论是上古神神话中,还是道教仙话传说中,昆仑上都被描述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山仙境。 昆仑是天上诸神在地上的“下都”, 是连接天上和人间的天柱,有天门通向天上。


昆仑神话所发生的环境始终离不开“山环水绕”这种景观模式,并且“高峻”始终是昆仑山的显著特色,昆仑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与天地通的重要角色。


昆仑神话在景观中布局中的体现, 最出名的就是“山水相依”的造景模式了。


“山水相依”的构想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对园林的选址也有了相应的要求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都是重要的景观元素,缺一不可。明代著名造园家 文

震亨《长物志. 室庐》中对各种园林地做了分析比较和排列,他说:居山水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将山水地评为第一等。而在风水学中,也把山水地评为风水宝地。


中国古典园林,从起源,发展等说起—为浮躁的灵魂造一个净化空间


昆仑神话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台”影响深远。 “台即是用土筑成的高台,“积土四方而搞曰台”(《吕氏春秋》高诱注)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揆姓度之验。”


据《史记》记载:在东方海边燕齐一带海上有三个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那儿又仙人居住,可遇而不可求。汉武帝访仙不成,就在建章宫北太液池中,修筑蓬莱,方丈,瀛洲等神岛神洲,聊以自慰。


从建章宫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中国古典园林,从起源,发展等说起—为浮躁的灵魂造一个净化空间


葫芦神话与壶中仙境


葫芦在中国吉祥文化中,是吉祥物的典型。围绕葫芦的生帐态势/性能与实用,古人不断将逐步发展的感知,希望,幻想加诸于它。“葫芦”作为园林建筑构件样式或图案, 在园林的门洞,铺地,亭子及装饰图案上随处都可以看到。


神话。传说故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带给人们创作的灵感,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的浪漫主义/属灵主义影响着古典园林的形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从文化的角度上看也是宝贵的传承。


古代文人的风雅园林生活

先不说陶潜的桃花源,也不说佛教和老庄哲学的盛行,从大环境上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朝野动荡,手无实权的文人对朝政深感无力之时就对“自然”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兴趣。


他们向往山野,寄情山水,这种向往,不是躲避战乱的归隐,而是积极地向山水借智慧和品性,以求在精神上与自然相近。但苦于不能真正地与大山大水为邻,又求在朝市中的清净,求精神上的“隐居”,于是圈起园子,盖起高墙,自己造山水,过上“不出城廓,而能坐享山林之乐;不下堂筵,而能坐穷泉壑之幽” 的林泉生活。

从这时起,文人和私家园林的关系就没有割裂过。

中国古典园林,从起源,发展等说起—为浮躁的灵魂造一个净化空间


宋•王安石《杭州的聚景园》

绿漪堂前湖水绿,归来正复有荷花。花前若见余杭姥,为道仙人忆酒家


唐•陆畅《题独孤少府园林》

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曾经迷几人。

宋•欧阳修《渔家傲·正月斗杓初转势》

正月斗杓初转势。金刀剪彩功夫异。称庆高堂欢幼稚。看柳意。偏从东面春风至。十四新蟾圆尚未。楼前乍看红灯试。冰散绿池泉细细。鱼欲戏。园林已是花天气。


在造园子这件事上,晚明的文人们状态最好。当时经济发展得好,收藏家多起来,文人不再以谈利为耻。也不寄希望于腐朽的朝廷了,就专心伺弄这些雅趣,像文震亨、米万钟,都是这方面的高手。手工业非常发达,江南这一代有名的匠人太多了,为苏州有这么多好园子打好了基础。晚明的文人是最幸福的,最懂得把才情放到修身养性的事情上,享受之余还留下了《长物志》这样的书。


园林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虽有着安全舒适,建造速度快等优点,但建筑之中缺少文化内涵,无法引起人们共鸣,无法成为情感载体,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合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明清两代则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最后高峰,也是传统建筑存世最多的时期。值得现代建筑行业学习和借鉴,建设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时期建筑。


在人文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潮浪之下,建筑设计行业逐渐开始改变现代建筑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研究遗留在世的明清建筑,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建造出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建筑。


 在明清两代,单体建筑的营造工艺上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这一工艺技术和造型至今影响着当代建筑艺术。所谓的艺术影响即时用一种感情可以凭借一种实体体现出来。传统建筑艺术运用在现代建筑上可以使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上表现特有的情感。


  建筑不仅仅只是适合居住,更要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展示建筑形象的艺术品。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是难得的宝库,可以把他借鉴到现代建筑之中,根除现代建筑的生疏感,增添人文气息,形成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