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治國有貞觀遺風,為何最後卻把江山還給了李唐?

隱愚者


有貞觀遺風才更得還,更何況的是她不得不把帝王給李唐,指望她武家,武三思之流嗎?守得住嗎?一步私心選擇錯誤,那死後都得不到清靜,武家是守不住的,怕最終落個滿族被滅,取屍鞭骨,挫骨揚灰。

為什麼要還?

其實武則天有過將皇位傳給武家的念頭,但是當她嘗試性的試探之後,以狄仁傑為代表的朝中老丞極力反對,這才作罷。

她也清楚的認識到,還位李家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她登基之前有著比較好的過渡期。本來作為李世民的女人,隨著李世民的死去,她的一生將定格在深宮之中。但是她的命好,有一個愛她愛到骨子裡,愛到衝昏頭腦的李治。

李治不顧倫理綱常,將本是他小媽的武則天變為自己的老婆,還將武則天推上皇后的位置上。被愛情衝昏頭腦的李治忘了後宮不得干政,讓武則天處理一些政事,而武則天也對於政治有著天生的智慧,能比較出色的完成。當李治還在世時,就有二聖了,武則天跟著李治一起上朝,處理的國事越來越多,所掌握的權力也越來越大。而到後來李治一命嗚呼,他的兒子們沒有一個可以堪當大用的,武則天以凌厲的手段震懾住了朝中大臣,成功登基。

她處理政事的能力得到眾臣的肯定,國家在她的治理下變得越來越富強,強力蒸蒸日上,反對她的大臣越來越少,以至於後面都沒有反對的了。

但是她知道,這些大臣們不反對她,但是如果是武家的人上位,這些李唐的老臣一定會群起而攻之。江山是李唐打下來的,還給李唐,對李家對武家都好。


致史明鑑


武則天稱帝后發生過兩次立太子事件,主角是她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兩次都有人站出來反對——第一次的代表是李昭德,第二次是狄仁傑。而且表達了基本一致的觀點,即皇位應傳與兒孫而不是侄子,因為侄子將來無法給她立廟祭祀。兩次建議武則天均表示認同。

代唐興周的第二年(691年),已成為武家法定繼承人的武承嗣看到了希望,指使王慶之等幾百人上表,請求廢黜皇嗣李旦,並立他為太子。為達目的,武承嗣還夥同酷吏來俊臣在外圍清除異己以推波助瀾。此事完全由武承嗣自導自演,並非武則天本意。彼時武則天稱帝不久,政局尚不穩定,主觀上應該沒有立武廢李的念頭,重用武承嗣等武氏宗親,也只是出於鞏固地位的需要。

王慶之等人反覆逼宮,終於惹惱了武則天,命鳳閣侍郎李昭德徹查原委。李昭德不加審訊便杖殺了王慶之,也讓武則天看到了事情的複雜性,即改變宗嗣傳承的難度遠遠大於稱帝的難度。而李昭德提出的姑侄不如母子,以及立廟祭祀等問題,也正是武則天認同和擔心的。她同時也開始擔心魏王兼宰相的武承嗣尾大不掉,所以依照李昭德的建議,免去其文昌左相之職。懷恨在心的武承嗣意圖打擊報復,被武則天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吾任昭德,始得安眠。”


武則天比較強烈的傳承武氏的想法,應該是在稱帝7年之後。痴心不改的武承嗣和同樣有覬覦之心的武三思百般遊說,武則天思想出現動搖。作為嘗試,她就立武三思為太子的問題專門召開了一次徵求意見會。性格耿直的狄仁傑毫不留情地亮明瞭自己的態度,說武三思的能力不如已被貶黜的廬陵王李哲——即武則天的兒子、後來的唐中宗李顯,然後繼續以姑侄母子、立廟祭祀的大道理說服武則天。結果一如從前,武則天悻悻罷會。不過沒多久,武則天便以晚上做的兩個夢——下雙陸棋不贏和大鸚鵡折翅——問詢狄仁傑,後者心領神會,對以無“子”可下和啟用武(鵡)氏二子(翅)。武則天就坡下驢,即刻召回李顯並立為太子,讓李唐序列迴歸。

象徵意義如此明顯且清晰的夢如果真的存在——二夢分別記載於《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也一定是武則天的託辭,所謂問夢、解夢不過是給狄仁傑一個再次說話的機會,亦即武則天認可狄仁傑召回李顯的建議。至於姑侄母子、立廟祭祀的肺腑之言,並非武則天做出改變的關鍵——畢竟李昭德7年前也說了同樣的話,而是武則天內心的變化。7年的經營仍是相同的結果,讓她意識到這種想法的執行難度——支持李唐正統的反對聲音不只侷限於朝堂內部,彼時後突厥可汗默啜也正以此為由出兵邊境,身後事尚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作為把持朝政近40年的皇后和皇太后,奪權稱帝是武則天長久蓄力的爆發。而且儘管改朝換代,但作為出嫁女的武則天,在序列上已經屬於李家而非武家,人們接受起來不至於太突兀。但要顛覆根本,改變皇位傳承的既有次序就不那麼容易了,也不是年屆75歲的武則天精力所能達到的。與其死後被清算,還不如順應潮流。武則天回對狄仁傑的那句“還爾太子”,實則包涵了諸多無奈。


路衛兵


原因一,人心向李。儘管武則天有把皇位傳給武家的打算,但十多年來,他殺了不少文臣武將和皇親國戚,但到頭來還是有人不願意她把江山傳給武家,而且這些人還是她親自選拔的重臣,如狄仁傑、張柬之等,雖沒有明著反對,但不時在提醒她,見過天下誰家廟堂裡供奉著女兒的,這讓武則天感到天下人心向李,她再也無力改變民意,只能順民意,從民願,把皇位還給李家。



原因二,封建祖制。在封建社會,女兒雖然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但終歸女兒屬於婆家的人。一結婚,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這一點讓武則天思考了很多年,但她無力改變封建祖制,天下也的確沒有誰家的祠堂裡供奉著嫁出去的女人,女人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武則天嫁給了李家,那她死後只能進李家的廟堂,享受李家子孫的供奉,不會有那個武姓子孫在她百年後,為她盡孝供香,這是武則天最後發生思想改變的根本原因。



原因三,尋找真愛。武則天一生男寵無數,但到頭來她還是覺得只有丈夫李治愛她,其他都是與她逢場作戲,玩弄感情,她也的確一生真正愛過李治,作為女人,她不願意死後成了孤魂野鬼,無人疼愛,為了能回到丈夫身邊,她只有把江山還給李家,這樣她才能名正言順葬在丈夫身邊,否則,丈夫不會答應她,她也無法也向丈夫交待。



原因四,子比侄親。她把江山傳給侄子,她死後武家不會有那一個子孫想到她,因為她進不了武家的祠堂,而把皇位傳給兒子,她會得到李家子孫的原諒,還可以以媳婦和母親的身份,堂堂正正的走進李家太廟,受到兒子和李家子孫的祭拜,所以在兒子和侄子面前,她最後選擇了兒子。



武則天最後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正因為她的正確選擇,才為以後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武則天淫而不亂受到了天下人的肯定和尊重,也使她成為褒獎不一,但總體有功於中國歷史的一代女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