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美軍的湯姆遜衝鋒槍名滿天下,而M3衝鋒槍卻很少被提及?

軍武文齋


堅決持不同意見!在我國的抗日“大”劇中,比如1938年的臺兒莊會戰期間,《我的特一營》兄弟們就人手一支M3衝鋒槍,殺得鬼子人仰馬翻。在舉國聞名的經典《亮劍》劇中,日軍山本特工隊在1940年左右也裝備了M3,楊村戰鬥直接幹殘了孔捷的獨立團,你敢說這款槍不是“名滿天下”?

(我的特一營劇照)

如果你注意觀察,其實M3跟德軍的MP38/40頗有相似之處,確實,美軍直到1942年跟德國陸軍正式交手後,才有借鑑德制槍械經驗的機會,再加上湯姆遜工藝複雜和成本高昂,從而抓緊開始研製新式衝鋒槍。經過必要的研發與測試時間,重要參照的就是英制司登和德制MP38/40,M3直到1944年2月才定型 ,此時距離二戰結束已經沒有多長時間了。

很多兵器類文章對MP40衝鋒槍的評價是:性能中庸,而筆者恰恰以為,這反而是對該槍的較高肯定。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一款武器有長處就必然有短處,增加射程就難以小巧,提高威力就得犧牲穩定性,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MP系列衝鋒槍的“中庸”,正說明它的火力輸出、自身重量、殺傷威力和製造成本達到了一個平衡的狀態。



顯然,美國人的M3正是吸取了其中的成功經驗,它的槍重只有3.67公斤,不伸開金屬槍托的話槍長只有579毫米(槍管長只有203毫米)。並且全部零件都使用鋼板衝壓和焊接工藝製造,成本控制在17到22美元左右(型號不同),造價低廉,卻擁有0.45英寸的口徑、30發彈匣和200米的有效射程,火力不弱,性價比還是相當可以的。

把抗日神劇的穿越拋開不提,硬要說M3衝鋒槍不如湯姆遜之處,首先就是列裝過晚,M3經過量產後是1944年底才裝備美軍的,此時無論是歐戰還是太平洋戰爭都接近尾聲,所以戰場成績自然大打折扣,甚至不如M1卡賓槍。而湯姆遜早在一戰後的1919年便已經問世,經過20年的發展、完善和變種,從二戰爆發開始就一直活躍在戰場上。



其次是產量差別較大,僅在二戰期間美國就生產了140餘萬支湯姆遜衝鋒槍,如果再加上戰前的產量估計超過300萬支。尤其是在中國,不僅有早期太原兵工廠、四川兵工廠的仿造,以及中國遠征軍的的批量裝備,更重要的是1944年底以後,美軍全部停產湯姆遜轉為生產M3衝鋒槍,因此替換下來的大批各型湯姆遜通過折價、贈與等方式,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國軍部隊,使其保有量大增。

有據可查的是,1947年在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中,我軍就繳獲敵整編第74師的“湯姆式”1210支,而在1949年解放上海的戰役中,第三野戰軍繳獲“湯姆式”的數量高達3415支,與之相比,M3衝鋒槍的繳獲數量並沒有規模記錄,可見數量不多。美國人總共才生產了60餘萬支M3衝鋒槍,尚不及湯姆遜的五分之一,因此流入蔣軍手中的數量也必然有限,而所謂的“名聲”是與武器使用的廣泛性密切相連的。

(亮劍劇照)

還有最後一點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從武器主要諸元對比可以看出,M3衝鋒槍與湯姆遜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由於湯姆遜衝鋒槍據槍姿勢與步槍基本相同,重量也與步槍大致相似,且有快慢機裝置能控制單連發(還可以配用50發和100發的彈鼓),所以比較適合於一線步兵使用,與輕重機槍和步槍形成完善的火力體系。

而M3衝鋒槍過於強調結構的簡單和質量的減小,又照搬了“司登”衝鋒槍雙排單進的彈匣,因此造成壓彈極為困難,供彈可靠性差則意味著戰場生存性不強。

(美軍單兵裝備)

所以筆者在軍史文獻的研讀中,發現M3衝鋒槍大多裝備了蔣軍的裝甲兵、憲兵、警衛部隊等二線作戰人員,而未能成為戰場主要步兵武器,那麼它的“出鏡率”和故事也就不會太多,這恐怕也是如題所問不太被人提及的原因之一。而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裝備的M3衝鋒槍卻是主流,反而鮮見湯姆遜的身影,可以理解為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時代感不強吧。

M3衝鋒槍居然是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剛剛配發給美國大兵時,它的外型遭到極度鄙視,被蔑稱為汽車潤滑用的“注油槍”(黃油槍),但是用著用著,發現確實是款性能出色的單兵武器,也就罷了。尤其是它的槍機前衝量與槍彈後坐衝量幾近相等,所以射擊時射手極好控制,一點也不像抗日神劇中表現的那樣,連發時劇烈抖動的一塌糊塗。

(解放軍繳獲的M3衝鋒槍)


度度狼gg


其實,M-3黃油槍的名聲不比湯姆遜衝鋒槍小,尤其是在中國,M-3黃油槍,是美國人借鑑了英國司登衝鋒槍推出的簡化衝鋒槍,大量使用衝壓件,並且大量使用點焊鉚焊等工藝,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不過在二戰中,M-3的露面太晚了,到了1944年下半年才出來,而大規模裝備部隊已經是1945年的事情了,過了沒幾天二戰就完事了,沒有太多的參戰機會,產量也不高才65萬支,還沒湯姆遜多,不過要注意的是這65萬支可是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生產出來的。

湯姆遜衝鋒槍太貴,而且生產複雜,所以美國人借鑑了英國人的司登衝鋒槍而生產出來M3,M3好像是在福特還是通用汽車做車燈的工廠裡邊生產的。

美軍中使用的比較多的是湯姆遜衝鋒槍,但是M-3衝鋒槍的服役時間更長,美軍中的M-3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撤裝,不過美軍用M-3是給坦克乘員當作自衛武器用。

日軍現在還在用,山本特工隊本不可能用上的黃油槍,今天日軍可還是真的在用。
解放軍是從國軍中繳獲後繼續使。


美軍也把它當作軍援武器給了南越軍隊,南越軍隊有丟給了越共遊擊隊。

不過,M-3並沒有隨著二戰的結束而停止服役,而是還服役了很長的時間,美軍的M-3是一直到了80年代才開始退役,而日軍中的M-3到今天還有繼續服役的,這一點比湯姆遜衝鋒槍要長的多。在越戰中,M-3也是美國的主要軍援物資。


老的電影裡邊,M-3的出鏡率可是相當高。


某種程度上M-3衝鋒槍和M-1卡賓槍成了美械裝備的代言人。

而M-3在解放戰爭中大量裝備國民黨軍隊,後來大量被解放軍繳獲並使用,在老電影中,M-3的出鏡頻率相當高,遠遠超過湯姆遜衝鋒槍,可能是M3的重量輕一點,而且在60年代,這些M-3的狀態要比湯姆遜要好的多,不過在美國人的電影裡邊,這傢伙露面的確不如湯姆遜。


有痰


太晚了啊,M3正式獲批開始裝備軍隊已經是1944年2月了,而且剛小規模裝備了一批之後,暴露出了槍機復進不到位啊、彈匣釋放鈕容易誤碰導致掉彈匣、照門容易碰歪之類的毛病。所以暫時停止裝備。

等到小毛病改好之後已經是1944年8月了,這是後才開始逐步換裝。而且這時候美軍還是覺得M3的成本太高,於是到了1945年12月,又推出了更簡單、連拉機柄都沒的M3A1。

但這回開始,已經沒啥大的仗等著他們了。即便是M3在突出部之役、北風行動中有露臉。但這會德棍已經大勢已去,M3也沒啥建樹。名聲自然是比不上從20年代黑手黨手裡就開始名聲大噪的湯姆遜。


瘋狗的輕武


湯姆遜衝鋒槍能夠被人們熟知,主要是因為很多槍戰遊戲裡面都有這把槍,就像98K步槍一樣,只要是玩過大逃殺類遊戲的人,都對98K步槍記憶猶新。湯姆遜衝鋒槍屬於大器晚成的一類衝鋒槍,在20世紀20年代,湯姆遜衝鋒槍就已經研製成功,然而當時的美國依仗著地理位置的優勢,不注重陸軍裝備的發展。湯姆遜衝鋒槍一直沒有被美國軍隊大批量購買,公司一度因為銷量不足而瀕臨破產。

在二戰爆發之前,湯姆遜衝鋒槍一直都在民用市場發展,每年的銷量非常的有限。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黑幫非常多,他們對湯姆遜衝鋒槍十分的青睞,成為了湯姆遜衝鋒槍的重要買家。孫中山的衛隊也曾經裝備過湯姆遜衝鋒槍,並且依靠著湯姆遜衝鋒槍打退了陳恫明叛軍的進攻。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規模開始不斷擴大,湯姆遜衝鋒槍迎來了一個黃金髮展的時期。

二戰前中期美軍裝備了一百多萬把湯姆遜衝鋒槍,這把衝鋒槍也成為美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一款衝鋒槍。雖然湯姆遜衝鋒槍的性能非常不錯,但是湯姆遜衝鋒槍存在一個極大地問題,那就是這把衝鋒槍的造價非常高。如果不是二戰時期的美國財大氣粗,那麼湯姆遜衝鋒槍根本沒有機會成為大批量生產的制式衝鋒槍。

由於湯姆遜衝鋒槍存在性價比的缺點,在1943年之後,美國開始大量生產M3衝鋒槍,M3衝鋒槍更加的輕巧耐用,可靠性也非常的高。最重要的是M3衝鋒槍的造價便宜,更適合於美軍大量裝備。其實從實用性和性價比的角度來看,湯姆遜衝鋒槍都不如M3衝鋒槍,只是湯姆遜衝鋒槍在網絡遊戲中經常出現,所以湯姆遜衝鋒槍的名氣才會比較大,甚至超過了二戰時期產量最大的波波沙衝鋒槍。


軍武小咖


湯普森衝鋒槍起步早,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在美國黑幫手裡大顯神威,由於射擊聲音類似打字機而被稱之為芝加哥打字機。不過真正進入部隊是在二戰期間,定型版本M1A1式衝鋒槍,我們在很多二戰紀錄片或者影視題材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的M1A1"湯姆森"衝鋒槍,槍不離手近戰效果非常理想。

正是由於使用較早、產量較高,還有原來黑幫使用的紀錄以及大量出口,所以湯普森衝鋒槍知名度相當高。鋼鋸嶺中的劇照,正面第三位使用的就是湯普森衝鋒槍。

由於湯普森衝鋒槍製作工藝複雜、成本太高,對於戰時的美國來說就想找一款廉價槍械用於補充,參考了英國司登衝鋒槍設計。直到1943年秋美軍才開始裝備M3衝鋒槍,用慣高大上裝備的美軍對M3的外觀確實看的不爽,被戲稱為“注油槍”,不過實用性在戰場上逐漸體現出來很快獲得大家信賴。

還是《鋼鋸嶺》電影劇照,裝備M3衝鋒槍的是豪威爾中士,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還有一段M3衝鋒槍運動中射擊追擊日軍的場景相當精準。


河東三叔


眾所周知,衝鋒槍是一種近距離速射武器。在上世紀20到30年代,衝鋒槍的結構複雜,造價高昂,再加上耗彈量大,所以各國軍隊對沖鋒槍不是特別重視,人們對沖鋒槍的使用價值也認識不夠。不過隨著戰術思想的革新,衝鋒槍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軍就是吃了沒制式衝鋒槍的虧,被手持索米衝鋒槍的芬軍打得損失慘重,戰後不得不研製出波波沙衝鋒槍。

在上世紀40年代,各國都掀起了研製衝鋒槍的熱潮,為了適應二戰的需要,衝鋒槍的結構變得越來越簡單。如1941年定型的英制司登衝鋒槍,就是用粗糙的金屬管和衝壓件焊接而成的。此時的美國也不甘落後,在收集了世界各國生產的各種衝鋒槍,進行操作性、生產性等方面的對比後,終於在1942年研製出了M3衝鋒槍,結構簡單,生產性能高是其最大的特點。而湯姆遜衝鋒槍,則定型於19世紀20年代,所以其結構複雜,造價昂貴。到了二戰時期,美軍對湯姆遜衝鋒槍也進行了簡化改進,但還是不便於大規模批量生產,因為湯姆遜系列的很多衝鋒槍都得靠複雜的切削加工來完成。最終,美軍用M3代替了湯姆遜,1944年末,生產供美軍使用的湯姆遜衝鋒槍的兵工廠全部停產,轉而生產M3衝鋒槍。

至於M3衝鋒槍為什麼沒有湯姆遜衝鋒槍那麼出名,其實是受制造時間的影響,畢竟後者比前者早生產20餘年。二戰之前,美製湯姆遜曾大量銷售於國外,湯姆遜也是中國最早大量仿製的衝鋒槍之一,廣東兵工廠、太原兵工廠就曾仿製過。美軍裝備了M3衝鋒槍後,把大量的湯姆遜衝鋒槍都援助給了國府,國軍的美械王牌師中,就大量配備湯姆遜衝鋒槍。

現在很多射擊類遊戲中,湯姆遜衝鋒槍的出鏡率也是非常高的,這說明它確實很出名。M3衝鋒槍本來也可以那麼出名,但它露面實在太晚,當美軍全軍裝備此槍時,二戰已快結束,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很多抗戰劇中會出現M3衝鋒槍,其實這都算是穿幫。此槍在1942年研製出,1944年2月才定型,1945年美軍才完全裝列,怎麼可能會大量出現在抗日戰場?就連當時接受美軍援助的中國駐印軍,都沒有裝備M3衝鋒槍的記錄,國軍裝備此槍,都是在抗戰結束之後了。


兵說


湯姆遜衝鋒槍,可謂大名鼎鼎,1922年,在美國就有了銷售紀錄,但美國軍隊並未裝備,只是警察有少量使用,更多的則是民間用槍。

當時,湯姆遜衝鋒槍,被黑幫勢力用來街頭火併,由於火力非常強大,即便當代的衝鋒槍,都沒有此槍火力兇猛,採用50/100發彈鼓供彈,湯姆遜衝鋒槍就是一把子彈噴射器。

此槍在美禁酒令頒佈的年代,成了芝加哥黑幫用來搶地盤非常給力的殺人武器,可裝入小提琴盒內隱蔽出行,就有了“芝加哥小提琴”的綽號;又由於射速高,發出清脆的聲音,又有“芝加哥打字機”的綽號。

20年代初,儘管美國軍隊並未採購湯姆遜衝鋒槍,但並不妨礙其他國家軍隊裝備,孫中山接觸到此槍,就驚詫於此槍的火力,就親自訂購了一批,裝備自己的衛隊營。

在叛軍攻打總統府時,衛隊憑藉湯姆遜衝鋒槍強大的火力,殺開一條血路,掩護孫中山夫婦登上海軍永豐號炮艦逃之夭夭順利脫險。

晉軍統領閻錫山,也根據M-1921式湯姆遜衝鋒槍為基礎,研發了晉造衝鋒槍,只是將口徑改成了11.25毫米,採用20發彈匣,同時兼容50發彈鼓,在綏遠抗戰、忻口抗戰中,晉造湯姆遜衝鋒槍給予了日軍以大量殺傷。

抗戰後期,根據美國對華武器租借法案,中國軍隊獲得了大批美國產M-1A1湯姆遜衝鋒槍,裝備駐印軍和遠征軍,這些湯姆遜衝鋒槍在反攻緬北和雪峰山會戰中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戰時期,湯姆遜衝鋒槍隨美國大兵征戰了太平洋、東南亞、北非和歐洲戰場,此時用的是湯姆遜衝鋒槍的改進型,口徑依然是11.43毫米,但捨棄了笨重的50/100發彈鼓,採用了20/30發直彈匣供彈。

至於M-3衝鋒槍,誕生的時代則比較晚,是在二戰中後期,1943年秋季開始,才逐步裝備美國軍隊,這把外觀似注油槍的衝鋒槍,口徑11.43毫米,採用30發彈匣供彈,比價格昂貴的湯姆遜衝鋒槍結構上要簡潔許多。

由於M-3衝鋒槍裝備時間比較晚,而此時的M-1A1湯姆遜衝鋒槍則早已在反法西斯戰場上名聲大振,因此,M-3衝鋒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自然沒法和湯姆遜衝鋒槍相比。


國平軍史


這玩意兒倒是戰後很出名,越戰期間經常看見,米國的二線部隊用到本世紀初,不過曾經將版權賣給日本井坂公司,產的M3和M3A1上面都打上大櫻花的標記,給日本自衛隊使用,一直用到今天。


顧小悅


因為湯姆森代表的是20年代的美國黑社會而M3只是二戰的曇花一現沒走出軍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