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

文|子佳看职场

字|6400字,阅读约8分钟

本文是一篇长文,详细的阐述了在会议上不敢发言背后的心理障碍和技巧困惑,并以实践经验,给出了简单易行的方法技巧及运用注意事项,建议收藏,有空可以细看。

01

道理都懂,为什么就不敢抓住发言机会

2019年过去一半的时间了,各大企业都在进行年中总结会议,我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

参加了几场的年中总结会,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其他同事汇报完毕的时候,老板总会随机点人发言:“某某,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有不少的同事磨蹭半天:“领导,我没什么补充的”。

我很诧异:难道大家不明白这个时候,是难得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吗?

私下和几个同事聊了聊,发现道理大家都懂,也认可多发言、多说话对自己有好处:毕竟难得一年有个机会能在大会上说话,尤其是还有更高层领导或者兄弟领导在场。

但是知道归知道,行动上最终还是没迈出发言这一步。

通过沟通,总结大家没有发言的原因,主要就3点:

  1. 担心暴露缺点,让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
  2. 要说的东西太多,一时不知从哪说起;
  3. 担心不会说话,得罪了同事;

如果说第1点是心理上的障碍,那么第2点和第3点则是属于发言技巧上的问题。

到底怎么破?听我接下来一一道来。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办公室开会,不敢发言

02

多曝光自己,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

一、多曝光自己,才能挖掘更多的优点和缺点,扩大自我成长空间

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一个经典的“周哈里窗”理论,通过他人认知与自我认知的不同,将人的内在分为4部分:分别是公众我、盲目我、隐私我、潜在我。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公众我:自己和他人都知道。比如我们的身高、样貌、外在个性。

隐私我: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比如我们的兴趣、爱好、欲望、缺点等。

盲目我: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比如小动作、口头禅、下意识思维。

潜在我:自己和他人都还不知道的。也就是有待我们不断去挖掘的。

周哈里窗理论,让我们清晰地认知到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除了自认为的优缺点外(“隐私我”),其实还有“盲目我”区域的优缺点,以及“潜在我”区域的优缺点。

在会议上发言,曝光自己,虽然有可能暴露出缺点,但是我们得到的收益也同样会更大。

①多曝光有可能发现“盲目我”区域的缺点,找到更多让自己成长的空间。

“盲目我”区域可以让我们更快发现不曾察觉的缺点,尤其是无意识下的错误习惯与思维方式。

为什么我先讲这一点,是因为“盲目我”区域曾让我改掉了两个不曾察觉的缺点,让我印象深刻,并受益至今。

▶改掉口头禅:

在上高中的那段时间,也许是受黑社会类电影及小说的影响,我说话会有一个不好的口头禅:“我X!”

这句口头禅我压根没意识到,直到相熟一位忘年交实在忍不住了告诉我:你下次说话能不能不要说“我X”两字,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对你也不好,小小年纪一句一个“我X”,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个地痞流氓呢。

后来我在每次说完一段话后,脑袋就会下意识地反应一下,刚才是不是又说“我X”了?直到慢慢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改掉“无意识的错误思维”:

2010年跨行业跳槽,当时新公司招聘我的原因,是因为看中了我在上家公司的行业经验。

当年的年终绩效访谈,部门老大反馈给我一个从来不曾意识到的错误习惯与思维:

部门老大很委婉地对我说:以后和其他部门沟通的时候,说话少用“就我上家企业的经验来说”。

当时我突然反应过来,我曾经一直引以为豪地相关行业经验,却让我犯了两个大错误:

1、口头上一直带着上家企业,会让我不容易融进新的公司;

2、虽然新公司要借鉴我过往的行业经验,但是因为跨行业,不代表着需要完全照搬,在思维方式上,我要学会吸取过往的优秀经验,并能转化为适合新公司的落地方案,才能让人信服。

所以,不需要惧怕曝光自我,曝光的越多,越能让别人认识我们更多,这样才有机会从别人那里挖掘到“盲目我”的缺陷。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主动寻求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当然,曝光自我只是扩大了“盲目我”区域,要想真正获得进步,还需要我们主动去挖掘出“盲目我”部分,把它变成别人知道,自己也能知道的“公众我”。

如何挖掘?很简单:去询问最亲密的亲友或者最信得过的职场前辈,问问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而就我过往实践的经验,询问他人对自己评价最好的方式是:手写书信。

  • 一方面,手写书信具有延迟性,给了对方思考空间与回旋余地,避免了当面沟通及通讯工具需要即时反馈的尴尬局面。
  • 另一方面,手写书信也表达了个人态度的慎重和诚意,让别人感受到真诚与自我完善的决心。

②有可能挖掘出“潜在我”的优势项,重新认识自己。

多去尝试扩大舒适区,去接触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才有可能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力。

在会议上主动去发言,也许我们会有与自我认知不一样的发现:

• 我们的现场应变能力可能比自己想象中强;

• 又或者,我们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强大的控场能力。

就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研究的:每个人类个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山,我们浮出表面的意识与行为仅仅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潜意识才是一个人身上巨大的宝藏。

我们真正开发出来自身的潜能只有1%,还有99%的潜能有待我们不断去挖掘与探索,多尝试多曝光,才能不断开发自我潜能。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二、即使暴露出缺点,也没什么大不了,说不定还能收获别人的信任与认可

我们不敢在会议上发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担心暴露自己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的缺点,也就是担心暴露“隐私我”部分。

但是,暴露缺点其实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①要明白,自我隐瞒≠别人不知道。

周哈里窗理论告诉我们,一定会存在一个“盲目我”,换句话说,在别人心中我们可能缺点已经不少了,只是还没当面告诉我们。

甚至于我们本身想隐瞒的缺点,别人也是知道的,只是我们自以为隐藏的很好。

我小时候因为被亲戚戏弄,导致我一直到初中,说话都有点轻微口吃。

为了不让同学发现,我会在说话时刻意放慢语速,想给别人造成我说话较慢,同时还在不断思考的印象。

但是直到有一天,某个好友说起:你好像有点轻微口吃,要不我推荐你一个方法练习一下吧,绝对有帮助!

从那一天起,我就明白,不要“自以为是”,或者“自欺欺人”。

直面缺点并找到方法解决才是正途。

②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缺点,会让人们更喜欢你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暴露缺点效应”:

暴露缺点效应:对于一个德才俱佳的人来说,适当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缺点,不但不会形象受损,而且会使人们更加喜欢他。

为什么会这样?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背后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 会让人觉得你更像一个普通人,与你相处没有压力与自卑感,更容易相互亲近;
  • 会让人感觉到你对他人的真诚与信任,会觉得更加可爱与充满魅力。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暴露缺点也不能肆无忌惮

当然,暴露缺点也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也必须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a. 先抑后扬式的暴露缺点,更容易让你获得别人正面的看法

在某本书上曾看见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国藩刚创建湘军,和太平军接触的时候一直在打败仗,按理说这是要被责骂的。但是因为写奏章上呈朝廷的时候,他把幕僚所写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不仅没受罚还获得了通报嘉奖。

为什么?因为人们的看法容易受到“近因效应”和“认知惯性”的影响。

近因效应:我们对某一件事情或人的认知,更多会受最近一次的信息的影响。

认知惯性:我们习惯用已有的信息与经验,去判断接下来事情可能发生的趋势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仔细感受一下:

  • 我是个大学生,但是其实我不太爱读书,我最近在尝试着读一些书。
  • 我不太爱读书,但是其实我是个大学生,我最近在尝试着读一些书。

同样的信息,用不同的顺序说出来,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人们基于认知惯性,也会自动脑补出不同的场景。

  • 第一句话给人的感觉:我确实是不爱读书啊,只是最近在“逼迫“自己读书
  • 而第一句则让人感觉:我在自责自己作为大学生,竟然能不爱读书,太不应该了,所以我最近在积极尝试读一些书。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b.将缺点分类,选择暴露不会与对方产生利益相关,或者轻相关的缺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少缺点,有缺点不可怕,只要缺点不对他人产生影响,对方是不太会在意我们暴露出来的这些缺点的。

比方说:我有个缺点是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面对冲突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想着要逃。

那么这个缺点就不适合暴露给我的老板,因为如果我想要晋升,尤其是想做个管理者,必然会面临“冲突管理”这个课题。

但是这个缺点,暴露给我的家人或者平行同事可能并没有关系,因为我的家人不在乎这个,而我的同事只会觉得你是个善良的人。

现在,我们应该对暴露缺点觉得没那么可怕了。在心理上放下了戒备,打开了心防,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在会议上发言时,如何解决发言技巧上的困惑了:

  • 想说的太多,不知道从哪说起
  • 担心说话不当,得罪了同事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03

用2个说话技巧,让会议发言既能充满逻辑性,又能降低同事的预期不满

职场上,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

明明思考的很深刻,却因为缺乏合适的说话技巧,产生顾虑而不敢在会议上发言的人,白白错失了表现自我,晋级加薪的机会。

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说话技巧类文章,但是我们能记住并运用的却不多,效果也不好。

技巧这东西,“贪多嚼不烂“,学会一两招,用熟练了就能产生好效果,而且只有用熟练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地步。

在会议这种即时发言的场景下,我分享2个技巧,一种帮助你快速梳理发言的框架逻辑,另一种则让你的发言降低同事的预期不满程度。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建立表达锚点,形成结构化套路

一、建立能快速整理思路的锚点,形成结构化的套路,让发言充满逻辑性。

很多员工在发言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很多内容,却不知道从哪里讲起,所以不敢讲。从本质上看,其实这种担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担心一不小心内容讲的多且杂,毫无逻辑性,会影响领导或同事对自己的印象,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如把想法憋在心里,不要说了。

为什么口头表达,会出现讲着讲着就散了,主要是因为我们说话缺乏一个固定“锚点”,又没时间再修改,跑偏了就拉不回来了。

怎么办?要学会建立口头表达的“锚点”,保证口头表达不跑偏。

锚点,就像是船只航行过程中的导向标一样,通过结构化的套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表达建立锚点,这样既能帮助自己快速建立起口头表达的思考路径,不容易跑偏主题,也能让听众听的清晰,觉得你的逻辑思路很强。

①要建立有效的口头表达锚点,先学会抛弃“第一、第二、第三”式的表达方式。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最大的区别就是即时性,我们需要快速的整合起思路,并能沿着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并且不偏离主题思想。

类似“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式的表达方式,用在书面写作上,会显得逻辑清晰,层次明显,让人读文章时不会觉得累。

但是,这种方式,作为口头表达的锚点,明显缺乏一条清晰的“航道”:

  • 一方面,说着说着,就容易跑偏主题或者收不住尾;
  • 另一方面,也会让听众难以跟上你的思路,听到关键点。

②学会利用有关联性的“锚点”,为自己的口头表达建立清晰“航道”

什么叫做有关联性的“锚点”?

就是一旦我们说了第一个锚点,就能让自己和听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他锚点,沿着锚点指引的前进“航道”,自己能说有条理清晰,听众也能听得简单明白。

常用的有关联性的,且适合会议发言的锚点结构有以下4种:

  • 时间锚点:按时间顺序为维度做表达。比如过去、现在、未来;季初、季中、季末
  • 空间锚点:按空间顺序为维度表达,比如:北上广深、东南西北;
  • 钟摆锚点:从一个事情的极端的两方面先阐述,再合并成相对中立的观点。

钟摆锚点是相对来讲会比较客观公正,常用来表达自己的中立观点。

比如:一方面是……,反过来说……,所以……;正面观点是什么,反面观点是什么,建议观点是什么……;这事不干会……,全部都干了又会……,所以应该……比较好。

  • 变焦锚点:从大及小,从远及近,从高到低,体现出来层次感,把问题拉升到更高角度或者反过来聚焦到更具体的领域。

变焦锚点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可以从大及小式聚焦,也可以从小及大式拉升。就像我们用变焦望远镜观察事物一样,拉近或拉远。

比如:具体来说……,广泛来说……,从整体来讲;从分公司操作来看……,区域角度来说……,从总部全体来看。

其实,具有关联性的锚点还很多,比如因果锚点、5W1H锚点、骨牌锚点、正反锚点等。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我建议作为职场人,先学会4个最常用的锚点结构,因为这4个与职场的关联性更强。

  • 职场工作都是以时间顺序来推进的;
  • 职场上最容易以各部门、各地域等物理空间结构切分;
  • 为避免工作陷进极端风险,要表达的观点一般要中立客观,这时候就需要用到钟摆锚点
  • 灵活运用变焦锚点,既能体现自己的全局观和整体意识,又能聚焦个人本职工作,有高度,有视野,还有踏实落地的具体细节。

二、借鉴“汉堡原理”,让自己的中肯建议不会引起同事的不满

在职场,领导有时候点名做发言,尤其是点评同事的发言,想要不说点干货,是难以过关的。毕竟领导要的不是假大空的套话,说的太不靠谱,还真不如不说。

那么如何才能既说出自己中肯的建议,还让同事不至于产生不满呢?

在管理者做绩效访谈有一个“汉堡原理”,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汉堡原理的基本操作:

第一步:表扬特定的成绩,给予真心的鼓励;

第二步:提出需要改进的“特定”行为表现;

第三步:以肯定和支持的话语结束。

汉堡原理原本只是给管理者做绩效面谈时使用的,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说的直白点,就是表扬+指出特定行为的改进+肯定式总结。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汉堡包原理:用两层厚厚的“”表扬”,包裹着中间的“批评”

我们在会议发言点评时,一般不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而多是平行部门,不适合直接采用“汉堡原理”的鼓励与肯定方式,在借鉴时一定要有所变通:

①真心的夸奖,要指出同事汇报的值得自己学习或借鉴的地方;

②提出自己觉得可以改进的小点,采用类似“我觉得什么事情这样做可能更好”式的语气,表达出仅仅是自己的观点与意见。

在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平级评价时,不要说同事发言的大框架、大方向、大逻辑上出现错误了,在职场,这不是一个平级可以随意评价的点,即使真的出现太不靠谱的表述,也要含蓄、委婉地表达仅仅是自己的感觉。

最好的中肯建议:是指出同事在具体某一项行为上、落地方案细节上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③最后除了再次表达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作为同事,还要表达具体支持的行动计划。

在汉堡原理运用中,结尾一定要以整体的肯定来结尾,作为领导着重表达出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就行。

而作为同事身份,在借鉴汉堡原理时,我们一定要做出变通:既然提了建议,就要表达自己愿意提供支持与帮助的善意,或者是从自己的本职工作角度出发,愿意与同事一起合作改进的决心。

毕竟,作为同事,我们是一起配合做事的,提了意见,就代表团队可能都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一定不能仅仅轻描淡写的提出建议就结束了,自己作为搭档,要体现出一起做事和保证落地的态度和具体行动计划。

“菩萨保佑,老板千万别点我发言!”|解决这3点,公司会议不再怕

最后,成功应用汉堡原理,还有2点注意事项:

①夸奖和肯定要真诚,而要让别人觉得真诚,一定是够具体

所以提出夸奖和肯定的时候,要说出你觉得好的细节点是什么,启发有什么。

②批评中提到的问题,不要在性质上、重要性上大于夸奖中提到的方面。

比方说,不要夸奖说PPT排版很不错,值得学习,但是工作的某个方面落地没到位彻底;

或者,不要夸奖说招聘工作中宣讲做得非常好,但是招聘最终过来的人员质量有点差强人意。

为什么这种方式不让人舒服?是因为“对比原理”和“负面偏好”在作祟。

对比原理:当两件事情一前一后展示出来的时候,要是第二样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

负面偏好:人们往往会更多地注意负面的信息和事物,并且强化这种体验。

当两件事物一前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并出现不同时,人们就会放大两者之间的区别。

就好像我们日常买东西的时候,先看到贵的价格,再看到打折后的便宜价格,就会下意识的觉得很便宜。

因此,当我们既说了表扬,又说了批评的时候,就会让人们放大两者间的区别,并且因为负面偏好而强化不好的感受。

这个时候,如果批评指出问题的重要性、性质程度还大于表扬的方面,无疑是我们自己在主动放大“对比原理”和“负面效应”的影响,从而使别人只关注到批评,而忽视了表扬。

04

跨出第一步,在会议上精彩的发言,也是自我的成长与进步

无论我们曾经在会议上,错过了多少次发言的机会,从现在开始,勇敢的走出去,才有机会实践技巧,展示自我,不仅能增大加薪晋级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正如罗斯福夫人所说: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