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貨取件看孩子 生意主打人情牌

送貨取件看孩子 生意主打人情牌

小區裡送貨量大,通哥就會用上三輪電動車。

送貨取件看孩子 生意主打人情牌

文華幫小區居民取快遞。

“快遞拿不了了!哥你用推車接我一趟”“家裡做飯、下不去,你順便給我取個快遞”“我把孩子先擱你這,幫我看會啊”“你進點豆乾、臭豆腐啥的唄,我兒子愛吃”“通哥嗎?我是郵政的,你家樓上有個人來件了,打不通電話,你趕緊給找一下”……這些五花八門的要求幾乎每天發生在美達倉買店主通哥身上。

記者探訪發現,2月以來,紮根在哈爾濱街頭巷尾、社區各個角落、一公里之內都可以找到三五家的夫妻倉買迎來了銷售小高峰,他們不僅承擔了社區居民大部分生活物資供應,還憑著無限接近居民,24小時在線,寄存個東西,幫拿個快遞,幫消毒,打聽下小區事務……在疫情期間,和人們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繫。

不是在收快遞就是在送貨的路上

送貨取件看孩子 生意主打人情牌

幫居民代收跑步機。

“通哥,我要兩袋掛麵、5包老壇酸菜面、1瓶醬油,再來袋捲紙。”“哥們,來了個快遞,我沒在家,你給取一下,是個跑步機。”通哥趕緊扒拉兩口碗裡的飯,讓媳婦去送貨,自己取快遞。兩人戴上口罩、手套,出去時順手把店門鎖上了。

10分鐘後,7樓的小夥兒聽見敲門聲。等開門,早就沒人了,只有裝滿商品的袋子放在門口,上面留個“已消毒,無接觸配送”的條子。通哥用推車把跑步機也運了回來,倉買重新開門,讓門外等著的熟人進去。

5年來,夫妻倆經營著南崗區北宣橋街小區內的一家倉買。不到30平方米的小店被各色商品塞得滿滿當當,只能容一個人通行。一進店是酒水飲料及乳製品、香菸,轉過身的貨架是各色零食糖果,往裡走拐個彎是泡麵、米麵糧油及日用百貨。

小區居民都是熟人,家裡缺啥微信上說一聲,或者在倉買露個臉,通哥就知道他要啥。“住3樓的老太太喜歡買掛麵,住四樓的夫妻倆喜歡給孩子買零食和酸奶,住6樓的小兩口結婚不久,喜歡買午餐肉和番茄醬,經常在小區溜達的大爺來了準買菸。”兩口子如數家珍。

“因為疫情,出來買東西的人少,基本全靠送。”老闆娘說,“我倆最多1天配送了37趟,幫取了17件快遞,其中有個跑步機。”

倉買四周七成人都有兩口子微信

送貨取件看孩子 生意主打人情牌

無接觸配送。

剛開始,倉買是窗口售貨和無接觸配送。有天晚上9點多,突然來個人在門口晃悠手電筒。“我倆尋思這是進賊了?敢情是旁邊樓住戶,專門過來掃碼加微信。”老闆娘哭笑不得。僅2月份夫妻倆就多了70多個微信好友,目前,倉買四周居民樓裡70%的住戶都在兩人微信好友裡。

這家倉買以前每天的流水是2000元左右,2月起每天流水最高能達到3500元,一個月兩口子掙了將近9000元。疫情為夫妻倆帶來了大量的配送訂單,還沒來得及高興,貨先“撐不住了”。

3月初,包括奶、飲品、麵粉、方便麵等多種熱門商品都斷貨了,人們只能“剩啥買啥”。

這時的進貨難度堪比“考A證”,所有倉買、便利店都在盯著廠家,只要一亮貨,幾乎秒搶光。一邊是同行競爭,一邊是廠家拒絕送貨,搶到貨只能自己僱車往回拉,夫妻倆陷入進貨的焦慮中。

需要的貨一定搶,不需要的也得囤。直到3月底,夫妻倆勉強把各品類的貨都“接上流兒”了,不過,由於成本提高,價格也悄悄漲了。“你倆賺老了吧!”熟人看見通哥就說,通哥聽到這話,感覺有一口氣憋在胸口,說不出。

他其實很尷尬——不漲價的話細算成本,竟然往裡搭錢,又不敢漲得明顯、怕得罪顧客。“廠家不像以前一樣有優惠了,我把毛利真壓得很低了。”,通哥哀嘆道,“要不咱們報道的標題叫《李國通越跑越窮》”。

“誰像你似的,天天樓上樓下瞎忙活!耽誤多少事!”老闆娘一邊擦著貨架一邊吐槽。“哎、沒辦法,都太熟了……”通哥聲音很小。

豬頭肉、消毒液,倉買增加新品類

文華倉買開在道外區水晶社區附近,老闆娘叫文華。自從3月初,哈爾濱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等級調整到二級,文華就讓丈夫守在門口檢測進店人員體溫,限制1次只能進店1個人,至今一直如此。

“最後臨門一腳了,我這小店不能拖後腿。你們都體諒點。”文華說。門外的人們都很“聽話”,隔老遠才站一個人。疫情期間,倉買進了很多新貨品。饅頭、花捲、豆沙包,餃子皮、麵條,消毒洗手液、溼巾,雞、鴨、鵝蛋,甚至還有豬頭肉及一些熟食、半成品菜,深受歡迎。

“以前一天的生意是下午5點、人們下班以後才開始,現在不一樣了。”眼下,從早上五六點,夫妻倆就忙起來了。“誰家要用麵條,我去送,誰家來了快遞,我去取,甚至把孩子放在我門口,我給看一會兒也是常有的事”。

文華倉買開了3年,文華可以清楚地叫出小區內碰到的每個人的名字。疫情期間,她還可以將小區最新管控措施和物業都為大家做了什麼向人們講得明明白白。她甚至知道周圍人們常用的淘寶旺旺名,快遞在小區門外打不通收件人電話時,還可以直接聯繫她讓她代為聯繫、或代為寄存……

“人都生活在社群裡,需要互相搭把手。”她說,“別看是個小倉買,沒有比它更方便的。”

“來啦!”眼瞅著一個熟人帶著孩子走進倉買,文華揚起聲音,笑著接待:“是不是又買湯圓?不好消化,讓你兒子少吃點,看看別的。”“哎,不給他買就哭,這孩子跟他奶奶哭著喊著要,都是慣的。”“再鬧就送過來跟我玩兩天!”……一來一往的對話中,客人選好了一堆東西放在臺面上結賬。

“錢轉過去了,兒子,跟姨說再見。”“再別來了啊。”文華含著笑意喊。

“守著家門口,不怕沒生意”

“說實在的,我們家倉買的作用早就遠超一般的便利店了。”在文華夫妻倆看來,自己的倉買在一排排樓房中間,無限接近居民,不僅是小區居民自己的油鹽醬醋茶“倉庫”,還是一個供周邊居民交流、寄存東西的公共空間,在你來我往中,可記賬可預存錢,比現在最先進的AR人臉識別技術更早實現了“刷臉”購物。

文華倉買1公里範圍內有3個大型綜合超市。乍一看,大超市品類豐富,產品新鮮質量好,價格很有優勢,整天客流不斷。對比之下,夫妻倉買位置偏僻,門前冷冷清清,看起來像是被擠壓到了牆角。文華卻絲毫不慌:“我們做的是不同的生意,我的更有人情味。我能知道每個人愛買啥、精準進貨。比如,對面樓2樓的小女孩喜歡髮卡,我們就特地進了一批飾品;有個阿姨總來問餃子皮,我們就進了餃子皮和手擀麵;疫情發生後,人們愛買半成品回家做,我們就進了塑封麻辣燙。”

維繫夫妻倉買長久經營的關鍵因素,並不是價格低或者品類多,而是長期共存於最後一公里所形成的緊密關係。疫情期間全民宅居,分散在社區各處的倉買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通過無接觸配送、寄存貨物、收取快遞等方式,與人們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聯繫。記者聯繫採訪的多家倉買,均表示經營良好,甚至迎來了銷售小高峰。

顯而易見的是,疫情過後,夫妻倉買的銷售額和客流,恐怕要打上很大折扣。不過,兩口子好像並不擔心。

“我的目標是沒加微信的居民,也來加上我微信。”通哥鬥志滿滿。

“疫情過去咋了,愛溜達的老李照樣還得來我這買菸,樓上樓下的沒事還得過來嘮嗑,守著家門口,還怕沒生意做?”文華底氣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