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與李杜齊名,佳作良多,可《唐詩三百首》為何沒一首他的詩?

李賀與李杜齊名,佳作良多,可《唐詩三百首》為何沒一首他的詩?

世人皆謂李商隱是少有的刻意追求詩美的人,而李賀卻堪稱大唐詩壇沉迷創作的癲狂癮者,其"詩鬼"之號主要表顯他波譎神詭的詩風,其實在對詩歌的態度上,他更適合"詩狂"的稱號。

李賀有一頭毛驢,還有一隻布袋,毛驢自長安來,布袋裝滿神仙鬼怪。他騎驢遊蕩,每有佳句便投進布袋,等回家後整理整理,便成了一首好詩。

為了能寫出驚世駭俗的句子,他的語言幾近悲冷悽苦,選詞煉句不落窠臼,選擇意象獨闢蹊徑,可謂是嘔心瀝血地在創作。如此,他才能成就詩歌神話,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李白之後又一位享受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與李杜齊名,佳作良多,可《唐詩三百首》為何沒一首他的詩?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李賀少年成名,壯年早夭,為詩而生,為詩而死。7歲時,李賀便寫得一手好詩文,名震長安。韓愈聽說後心存疑慮,便聯合友人一起前去驗證真相,他們要求李賀現場即興創作,不一會兒一首《高軒過》寫就,竟引得韓愈等爭相拜服,從此李賀詩名傳遍天下。

只可惜,李賀太過於注重創作,生活方式大多以焦思苦吟為主,外加仕途受阻,因此長期抑鬱感傷,最終27歲即英年早逝,一代鬼才隕落。

李賀素有"詩鬼"之稱,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又是"詩中三李"之一,在詩壇地位頗高,可謂是風範大家,可是《唐詩三百首》中為什麼連一首他的詩都未收錄?

李賀與李杜齊名,佳作良多,可《唐詩三百首》為何沒一首他的詩?

唐詩選集歷朝歷代都有編纂,至今存世300餘種,《唐詩三百首》堪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編者是清代學者蘅塘退士。

《唐詩三百首》共收錄了77位詩人的311首作品,在數量上以杜甫最多,共有38首,其次是王維29首,再次之便是三李:李白,27首;李商隱,22首;然而,同為"詩中三李"之一的李賀,卻是一首也沒有。

《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的千古名作,皆被一一忽視。當然,堂堂大學士蘅塘退士是不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從而疏漏了李賀的詩,忽視了這顆閃耀的明星。顯然,編者之所以不用李賀,是有意為之。原因很簡單,蘅塘退士不是不願用,而是不敢用。

李賀與李杜齊名,佳作良多,可《唐詩三百首》為何沒一首他的詩?

首先,我們要清楚《唐詩三百首》的受眾群體,是正咿呀學語的嬰孩,是需要詩歌啟蒙的學童,那麼編者就必須本著這個原則來為他們選詩:其一,所選詩需正面、溫和、積極,主導思想是正能量的;其二,既為初學者之教材課本,那麼選取詩歌就要以經典且易懂為參考標準。

而李賀詩歌最多的恰恰就是這些需要避開的忌諱。李賀多次參加科舉卻接連受挫,一生懷才不遇,生活愈加清苦,他的詩多是抒發此種情感,慨嘆生不逢時,懷憂內心苦悶;同時,李賀還對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受苦的事實進行了大肆描寫。而這兩者,正是清朝統治者不希望看到的。

李賀與李杜齊名,佳作良多,可《唐詩三百首》為何沒一首他的詩?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官方的教輔,是為科舉恢復詩制服務的,更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而李賀抨擊社會和統治者的作品,往往就是那些經典的作品,而且是諷刺得十分犀利且狂放。

比如批判唐憲宗的《苦晝短》就有"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之句,這連李白都不敢寫的悖言,真可謂狂放無邊了。當然,這是就統治階級而言的,對於普遍讀者來說,這可是極好的佳句。

所以說,《唐詩三百首》不收錄李賀的詩,並不是說他的詩不好,而是因為不敢錄,畢竟一旦出現問題,或被下了"文字獄",那蘅塘退士自是承擔不起,所以為了以防萬一,他只好含淚拋棄了李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