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李光弼,遼寧朝陽人,契丹族。唐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飛龍戰將——李光弼

李光弼的父親原為契丹酋長,武周時期,從契丹降唐開始,李楷洛的官職一直做到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郡公。李楷洛以驍勇善戰而出名,在反擊突厥戰爭中暴卒,獲贈營州都督,諡號“忠烈”。

李光弼自幼為人沉穩嚴毅,擅長騎射,喜讀《漢書》,治軍極嚴,頗有謀略。李光弼從少年時便入軍旅,任左衛親府左郎將。之後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公元746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兵馬使,並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將所受的禮遇,也不能與他相比。不久後,李光弼襲封父爵薊國郡公。後因擊敗吐蕃、吐谷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

公元749年,經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也就是實際上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非常喜愛李光弼的才幹,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是李光弼實在不喜歡安思順的女兒,便裝病辭官。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唐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公元755年十一月, 安祿山以討伐宰相楊國忠為名,從范陽發兵十五萬,南下反唐。公元756年,郭子儀向唐玄宗推薦李光弼。情急之下,唐玄宗立即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兼雲中太守。

李光弼上任後,第一個目標是收復被叛軍攻佔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常山郡地處叛軍南北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領朔方軍五千人進攻常山,當地團練兵將自己的將領史思義綁來投降,李光弼善待史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供出叛軍動向。

叛軍得知常山被李光弼佔領,第二天便由史思明親自率領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義的“按軍入守”、“以逸待勞”策略,守城不出,分屬下兵馬為四部,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只得退兵。當叛軍退去休整,在野外吃飯時,李光弼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多人,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其後,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領唐軍在嘉山(今河北曲陽東)與叛軍決戰,大破叛軍,斬首四萬級,俘一千餘人、戰馬五千匹。河北十餘郡聞訊後,紛紛重新歸順了唐軍。

嘉山之戰大勝後,李光弼想趁勢攻取叛軍的老巢范陽郡,以絕其根基。但適逢潼關失守,長安淪陷,唐玄宗逃奔蜀地,人心驚駭。結果此事只能被擱置,否則安史之亂很快就會被平息。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公元756年七月,唐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隨即遣使命郭子儀和李光弼趕赴靈武。八月,唐肅宗接見完郭子儀和李光弼,便命李光弼從靈武率軍趕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公元757年正月,叛軍史思明、蔡希德等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滿萬人的弱卒,聽聞史思明即將攻城,大家都非常害怕,準備加固城牆竭力抗敵。而李光弼認為,一來,現在大面積修建城牆已經來不及了,二來,敵人太多,即使城牆再堅固也難以抵擋進攻。於是李光弼一面命人防禦固守,一面做好有攻準備。

李光弼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還在城上安裝拋石器,擊斃大量叛軍;地道後來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此時,叛軍內訌,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並且自立為帝。史思明退兵范陽,留駐的蔡希德等人疲憊不堪。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隊向叛軍發動進攻,斬首七萬餘級,繳獲大批軍械。太原之戰取得完全勝利。李光弼又進收清夷、橫野等軍,擊破攻擊好畤、大橫關一帶的叛軍分支。戰後,李光弼轉拜檢校司徒。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第一次重大勝利和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勝利消息傳到靈武,唐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他為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國公。

公元758年八月,唐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他為侍中,改封鄭國公。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領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

唐肅宗對郭子儀和李光弼都不是非常相信,於是此次出征,不設主帥,只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諸軍。唐軍出師後,在獲嘉擊敗叛軍,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叛將安太清逃到衛州防守,安慶緒派七萬軍隊援救衛州。唐軍大破安慶緒,斬首四萬級,繳獲鎧冑數十萬,攻佔衛州。唐軍又在愁思岡擊破叛軍,並趁勢圍攻鄴城。安慶緒求救於史思明,史思明出動十三萬軍隊援救鄴城。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公元759年三月,雙方爆發相州之戰,史思明率軍奮戰,李光弼等率部先與史思明交戰,雙方死傷人數相當,不分勝負。郭子儀率部在後,正準備出擊的時候,突然颳起了大風,漫天揚沙,天地晦暗,誰都看不清誰,唐軍與叛軍同時撤退。戰後,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

公元759年七月,唐肅宗奪剝奪了郭子儀兵權,命李光弼接替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率五百親兵赴洛陽,統帥朔方軍。

公元759年八月,李光弼又被任命兼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汴州節度使許叔冀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叛軍甚至南下江淮一帶。李光弼緩行至洛陽後,決定撤出洛陽,移軍河陽,留洛陽空城給史思明。十月,史思明進攻河陽,李光弼先設計誘得史思明所部良馬千餘匹。接著又用木杆鐵叉叉住史思明在黃河上的火船攻勢。史思明損兵折將,親率大軍再進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內藏刀,表示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三軍為之感動,部將李抱玉、荔非元禮等率兵奮勇殺敵,大敗叛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餘人,獲馬兩千匹,軍資、武器數以億計,叛軍大將周摯、徐璜玉、李秦授等都被擒獲,叛將安太清退守懷州。河陽之戰,李光弼再次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此役的勝利,牽制了史思明主力軍,保障了潼關和長安的安全。

史思明不知周摯等已經戰敗,還在攻河陽南城。李光弼在河邊向其展示俘虜,並趁勢攻懷州,史思明來救,李光弼迎擊於沁水之上,又將其擊敗。安太清在懷州拒守一個多月,李光弼令部將僕固懷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裡應外合,攻克懷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公元761年二月,唐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不聽李光弼的意見,命李光弼冒險進攻洛陽。李光弼無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陽,自己與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會同魚朝恩進攻洛陽。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佈陣,致使大敗,唐軍只好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軍也因此得以休整。唐肅宗將邙山之敗歸罪在僕固懷恩身上,加李光弼開府儀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營節度使。後又任命他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統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今江蘇盱眙),進攻史朝義軍。

公元762年,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旋即揮軍收復許州,斬殺叛軍首級一千餘級,擒獲叛將二十二人。史朝義分兵進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李光弼領軍救援,將其擊退。

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將之一,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為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勞蓋世,卻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

公元763年初,吐蕃在僕固懷恩的引誘下乘虛攻入關中,佔領長安。唐代宗出逃陝州(今河南三門峽),急詔李光弼奔赴陝州行在。李光弼害怕遭到魚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其後,吐蕃被郭子儀打敗。唐代宗返回長安後,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詔書未至推辭,率軍回到徐州收租賦。唐代宗再詔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加害,仍不敢去長安見駕。七月,唐代宗賜李光弼一子三品官,並加實封食邑三百戶。

起初,李光弼治軍嚴整,先謀後戰,能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諸將不敢不服。後來,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將田神功等人對他的敬畏態度大有變化。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感到恥辱、慚愧,致使憂鬱成疾,於公元764年七月十四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潛龍戰將——李光弼(七十二名將)

李光弼的地道戰

李光弼足智多謀,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為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史稱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李光弼部下的李懷光、僕固懷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韓遊瑰、渾釋之、辛京杲、荔非元禮、郝廷玉、李國臣、白孝德、張伯儀、白元光、陳利貞、侯仲莊、柏良器等都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將領。

——雲州鑫河


天德龍將——郭子儀(七十二名將)

遊擊始祖——彭越(七十二名將)

寬仁福將——長孫嵩(七十二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