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757年正月,安慶緒門外把風,宰相嚴莊、宦官李豬兒持刀而入。李豬兒掄刀砍開了安祿山的肚子,腸流腹外、血染床榻。一代梟雄安祿山,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公元759年三月,史思明將安慶緒及其黨羽誘騙至軍中,痛斥其兵敗無能、弒父篡位。然後,吩咐甲士像牽狗一樣把安慶緒拉出去絞死。

公元761年三月,史朝義夥同一眾親隨,直接殺入史思明的帳中。史思明逃跑未遂,被叛徒駱悅等人抓住囚禁起來,後來也被活活絞死。

安史之亂自公元755年底起算,到公元763年2月結束,持續了八年時間。但是,叛軍集團卻發生了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任何一股勢力都無法承受這種重創。但是,安史叛軍卻依舊頑強。安祿山梟雄、史思明悍將,有這兩個人在,叛軍強悍自若。但是,安慶緒和史朝義時期,叛軍也從未慫過。叛軍就是一直打不死的小強,而大唐則是敗必慘敗、勝也慘勝,最後只能以屈辱的綏靖收場。

安史叛軍為何如此頑強,而大唐又為何如此羸弱?

歷史敘述了戰亂的表象。而要探究背後原因,就需要從趨勢中探究、從細節中推敲、從底層中挖掘。安史叛軍之所以強,就是因為:這股勢力,是最強軍事力量與最強經濟中心的結合;而大唐無論軍事還是經濟,全都完敗。

01.香積寺之戰:李嗣業長刀如牆、僕固懷恩胡騎迂迴

公元756年7月,李亨靈武稱帝。公元757年4月,西北邊軍、胡人騎兵與朔方軍完成集結。於是,唐肅宗發起了收復長安之戰。對於長安,大唐勢在必奪,不僅組織了15萬軍隊,而且還從回紇請來了四千騎兵。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已被謀殺,叛軍本應遭遇群龍無首的困局。叛軍確實發生了分裂,但並未群龍無首。如果叛軍是一條巨蟒,那麼在安祿山死後,這條巨蟒就變成了兩頭蛇。一頭在范陽,史思明為首;一頭在洛陽,安慶緒為首。而且,安慶緒並非所謂“素懦弱”。弒殺老爹之後,安慶緒立即發動了睢陽之戰,比唐軍反擊長安還要早。所以,叛軍依舊掌握戰場主動。

唐軍對長安勢在必奪,叛軍對長安呢?遠沒有那麼關心,雖然強將據守,但安慶緒一直就在洛陽。叛軍並沒有把長安看得太重,安慶緒的態度就是長安不丟就行,而且也不相信唐軍能夠收復長安。

公元757年5月,唐軍進攻,但進攻受挫,被叛軍步騎夾擊、打得大敗。公元757年9月,唐軍孤注一擲,十五萬蕃漢聯軍全部壓上,在香積寺與十萬叛軍開展決戰。

叛將李歸仁舉兵挑戰,唐軍將其擊潰,大軍壓向叛軍陣前。叛軍則立即組織全線反擊,唐軍不敵、前部後退。如此規模的大軍交戰,誰退誰死,唐軍陣型大亂、自相踐踏。叛軍趁勢推進,壓著唐軍打,同時開始搶劫唐軍輜重。

今日不以身餌敵,軍無遺矣。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唐軍前軍主帥李嗣業,激勵將士、背水死戰。而言外之意,就是唐軍實際上已經敗了,正面較量,完全不是叛軍的對手。但是,英雄總是在這個時候才能出現。李嗣業赤膊上陣,率所部親軍各執長刀,拼死砍殺,史載: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正是李嗣業的力挽狂瀾,唐軍才扭轉敗局,從被叛軍壓著打到壓著叛軍打。但是,叛軍的精騎伏兵,正在虎視眈眈。只要唐軍推進到既定地點,叛軍精騎就會迂迴衝陣。

這時候,大唐請來的回紇騎兵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四千回紇騎兵,一舉擊潰叛軍騎兵,同時對叛軍實施反向迂迴,從叛軍後方發動進攻。此戰,唐軍大勝,斬首六萬、收復長安。

02.鄴城之戰:九節度使二十萬大軍,卻慘淡收場

長安失守,潼關慘敗,同時河南損兵十餘萬,於是安慶緒立即逃往河北。這時候,安慶緒眾叛親離、叛軍群龍為首,大唐獲得了徹底消滅安慶緒叛軍的機會。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安慶緒逃到滏陽的時候,手中僅有一千多人,而滏陽的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手中有一萬多人。結果,安慶緒就是用這點兒人把李光弼打得大敗。大唐澤潞節度使王思禮,聽聞李光弼戰敗,所部士兵立即四散奔逃。

這就是唐軍的戰鬥力,沒有強兵,名將也不管用。

安慶緒擊敗李光弼後,立即樹立了威信,實現了對叛軍的重新凝聚,蔡希德、田承嗣所部紛紛向其靠攏,最後集結了超過六萬的軍隊。

大唐這方面呢?雖然失去了快速推進消滅安慶緒的機會,卻組織了九節度使、二十萬大軍,號稱六十萬,出擊河北。唐軍得勝之師,先後渡黃河、克衛州,接連擊敗叛軍,前後斬首三萬,並把安慶緒困在鄴城。

鄴城之戰極為慘烈,安慶緒所部被圍在城中四個多月,餓紅了眼的叛軍只能捉老鼠吃,用混著麥殼的馬糞喂戰馬。但是,即便叛軍狼狽到這種境地,唐軍仍舊攻不下鄴城。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而此時,史思明已經從范陽舉兵十三萬來援。史思明並不開戰決戰,而是施展叛軍最厲害的武功:劫掠。所部各營每天派精騎五百,圍著唐軍大營輪番抄掠。後來,又派出精騎換上唐軍的旗號服裝,去打劫和燒燬唐軍的運糧部隊。

經過幾番折騰,鄴城之外的二十多萬唐軍扛不住了,所謂:人思自潰。真正的硬仗還沒有打,唐軍戰士就已經想著怎麼逃跑了。

公元759年3月,史思明舉兵五萬對唐軍發動決戰進攻。到這個時候,唐軍還以為是史思明的遊擊部隊。等接上火了,才發現這是主力。於是,郭子儀趕緊佈陣、組織應戰。還沒等佈陣完畢,突然颳起了一股大風。這股風是真的大,“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然後,高度緊張、正要死磕的唐軍和叛軍,跟商量好了似的,一起集體炸營了。唐軍往南跑、叛軍往北跑。

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

大風過後,鄴城之圍自解,唐軍萬匹戰馬,僅剩三千;甲仗十萬,丟失殆盡。從鄴城衝出來的史思明所部,光糧食就撿了六七萬石。此場大風之後,戰場形勢逆轉,唐軍只能退守洛陽,朔方軍斬斷河陽橋,防止叛軍追擊。

大軍慘敗,是因為九路節度使沒有統軍人物,唐肅宗只派了一個太監魚朝恩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凡是戰敗總要找一個壞人,但有時候一個壞人真得擔不起這麼大的責任。如果此戰失敗是因為魚朝恩,那麼李光弼滏陽戰敗又是因為誰?

關鍵的原因,就是唐軍的戰鬥力扛不住叛軍衝擊。特別是史思明參戰之後,唐軍退也得退、不退也得退。大風突起,唐軍撤退,斷後的是郭子儀的朔方軍,因為只有朔方軍還有一定的戰鬥力,能跟叛軍周旋一番。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03.一紙綏靖詔書:叛軍就是打不死的小強

鄴城之戰後,史思明在叛軍集團,又組織了第二起政治謀殺,幹掉了安慶緒及其一眾黨羽。之後,史思明所部渡過黃河、佔領洛陽,開始向關中方向運動。

接下來的趨勢,就是史思明要把安祿山的路重走一遍,再把大唐打回至暗時刻。安祿山殘暴,但史思明要遠比安祿山殘酷得多。魏州之戰,史思明所部一天就殺了三萬多人。叛軍破城之後,老弱全部殺掉、壯丁徵為挑夫、婦女盡數姦淫。就是按照這種方式,叛軍瘋狂地向著關中推進,河南之地被打成了一片火海殘墟。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公元761年2月,史思明在邙山之戰中,擊敗李光弼,並乘勝進攻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以史思明的的行軍彪悍,大唐馬上就要遭遇至暗時刻。即便有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名將也沒用,因為安史叛軍一直就是最強軍事存在,唐軍死活打不過。

但是,邙山之戰後,叛軍又爆發了一起政治謀殺。史朝義殺死父親史思明,自己成為叛軍的新領袖。

叛軍已經發生了三起圍繞領袖人物的政治謀殺,叛軍首領都已經換到第四個。而且,史朝義謀殺史思明之後的局面,要遠比安慶緒差得多。此時,大唐已經復都長安、據兵關中;而且幽州老家還爆發了內亂,搞起了自相殘殺。

但是,史朝義成為新領袖之後,叛軍仍然掌握著戰場主動,唐軍只能勉強招架。事情的逆轉出現在史思明死後一年,即公元762年。逆轉的方式,不是戰爭,而是大唐的新皇帝和新詔令。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東都、河北應受賊脅從署偽官並偽出身,悉原其罪,一切不問。

唐代宗繼位後,立即整頓兵馬,命太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並再請回紇騎兵參戰,把史朝義從洛陽一直追殺到河北。但是,太子領兵、回紇參戰,也不及這一道詔書的作用大。因為這道詔書,就是一份綏靖要約:只要叛軍投降、一切罪責既往不咎。而且,在後期的執行過程中,大唐已經綏靖到毫無底線的地步,不僅罪責不問,而且封官封地。

大唐的這個價碼已經足夠誘人了。叛軍集團的四名主要將領紛紛率部投降,而且全被封為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河北北部)、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河北中部)、薛嵩為相衛節度使(山西與河北交界地區)。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04.安史之亂的趨勢、細節以及底層邏輯

安史之亂背後有一個非常大的趨勢。這個大的趨勢可以概括為:央地關係正在由集權向分權轉移。而趨勢的現實表現則是:在軍事上是緣邊節度使的設立;在行政上是諸道採訪使的掌權。安史之亂後,這個趨勢繼續強勢發展,演變為藩鎮之亂。

只不過在這個地方分權過程中,安史之亂爆發了,把這個分權的問題擺在了帝國面前。但是,趨勢就是趨勢,趨勢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地方分權,在西周時期,表現為各地諸侯;在兩漢時期,表現為各地豪強。但是,在大唐帝國,卻演變成了軍事利益集團。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安祿山的三鎮精兵與河北道結合起來,成為最強的地方分權勢力。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河北道富甲整個帝國,軍事與財富的結合,使得安史叛軍成為當時的最強軍事存在,也是最強力量存在。

這時候的大唐呢?大唐拿不出可戰的軍隊、也拿不出可戰的財富。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但並非八年之間無歲不戰。這期間,有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時期細節。

公元757年秋,大唐收復兩京之後,便停止了進攻。於是,安慶緒才能夠在河北重新集結力量。持續了一年時間後,在公元758年秋天,大唐才組織鄴城之戰。

公元760年幾乎全年無戰,直到公元761年開打邙山之戰。在最後戰役之前,大唐與叛軍之間也沒有爆發大的戰爭,期間足足持續了十八個月。

原因是什麼?叛軍方面,經年大戰後,中原沒什麼可搶的;大唐武裝起來,所以想搶也很難搶。大唐方面,汴渠等幾個關鍵的交通要地要麼毀壞、要麼戰亂,所以江淮財富始終無法大量輸送過來。


三起政治謀殺、換了四個皇帝,但叛軍依舊頑強,而大唐卻無力再戰


唐軍沒有可戰的資源,所以就是想打也打不動。但是叛軍呢?自公元756年之後,叛軍控制的河北地區,特別是范陽輻射的河北北部地區,一直就沒發生大戰。而河北道一直是大唐的經濟中心,所以叛軍的財政狀況要比大唐好得多。所以,安史叛軍在財力上,一直壓著大唐;而大唐在財力上,一直窘迫不堪。

趨勢上看,地方分權後,以范陽兵與河北道為基礎的安史叛軍成了大唐的最強軍事存在,所以不僅能戰而且能一直戰。細節上看,財源斷絕後,大唐不僅失去了河北財富,而且無法充分利用江淮財富,所以一直羸弱不堪。於是,總結其底層邏輯,就是:大唐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財力上,都無法與叛軍實現對等較量。

回紇騎兵參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軍事上的不足。因為大唐無可戰之兵,即便在數量上佔優,也無法在力量上碾壓叛軍。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安史之亂是以無底線的綏靖方式收場的。如果杜甫能夠知道這些,他可能不是喜極而泣,而是擲書於地、怒唐之不爭。

無論怎麼說,安史之亂也算平定了。那麼,大唐能否再從頭收拾舊山河、重現盛唐風采?不能,因為趨勢沒有改變,所以盛唐只能一去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