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地道戰就已經被墨子琢磨透了!

地道戰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單一的躲藏,逐漸發展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防火防毒、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地道戰就已經被墨子琢磨透了!

電影《地道戰》中“高家莊”的原型冉莊則利用地道對敵作戰72次,配合正規部隊對敵作戰85次,殲滅日偽軍2100多人,自己卻只犧牲了1人。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如此戰果簡直是一個奇蹟。然而,地道戰這一作戰方式並不是抗日時首創,而是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存在了。

我國記載最早的地道戰

我國記載最早的地道戰,是在距今2400年前的戰國時期。出自古代防禦戰專家的墨子,他在《墨子·備穴》中就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明確記載:

子墨子曰:問穴土之守邪?備穴者城內為高樓,以謹候望適人。適人為變築垣聚土非常者,若彭有水濁非常者,此穴土也。急塹城內,穴其土直之。穿井城內,五步一井,傅城足。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固順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

墨子回答說:你問的是對付用打隧道來攻城的防守方法嗎?對付打隧道的攻城方法是要在城內修建高樓,用來密切觀察敵情。敵方有變,修築掩體牆而積聚土石就不同於一般情形,如果四周有平常不同的渾濁泥水,這便是敵人在挖隧道。應趕快在城內對著敵人隧道方向挖溝和隧道以防範它。假若還不能準確判斷敵人挖隧道的方位,就在城內挖井,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牆牆基。地勢高的地方掘深五尺,地勢低的地方,打到出水,有三尺深就夠了。命令陶匠燒製肚大口小的罈子,大小能容納四十鬥以上,用薄皮革蒙緊壇口放入井內,派聽覺靈敏的人伏在壇口上靜聽傳自地下的聲音,確切地弄清楚敵方隧道的方位,然後挖隧道與之相抗。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地道戰就已經被墨子琢磨透了!

三國時期的地道戰

地道戰雖然源於戰國時期,但此後長期停滯, 到了三國時期才又有了新的發展。

從公元198年到公元258年的60年間,使用地道作戰有文字記載的就達9次之多: 公元198年曹操與張繡安眾之戰;199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200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204年曹操與袁尚的鄴城 之戰;219年徐晃與關羽的樊城之戰;223年曹真與朱然的江渡之戰;228年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238年司馬懿與公孫淵的襄平之戰;258年鄧艾與姜維的祁峪之戰

《資治通鑑》記載,公元 204年,那時袁紹已經因為官渡之戰大敗羞憤吐血而死,曹操趁著袁家兄弟內訌渡黃河圍攻鄴城時,就採用過地道戰。

五月,操毀土山、地道,鑿塹圍城,週迴四十里,初令淺,示若可越。配望見,笑之,不出爭利。操一夜浚之,廣深二丈,引漳水以灌之;城中餓死者過半。

五月,曹操毀去土山、地道,開鑿壕溝,包圍鄴城,圍圈達四十里。最初命令軍士挖得很淺,看去好像可以直接越過。審配在城上看見,放聲大笑,沒有派兵出來破壞。曹操派人乘夜疏浚,一夜之間,挖成深二丈、寬二丈的深壕,把漳河水引入壕溝,完全斷絕了鄴城內外的聯繫。城中人餓死大半。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地道戰就已經被墨子琢磨透了!

在 238 年司馬懿受魏明帝的命令,揮兵四萬討公孫淵,六月,司馬懿兵到遼東,見“公孫淵使大將軍卑衍、楊祚將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於是避其鋒芒,假裝向南,等引誘對方精銳也向南之後,暗渡濟水,向北挺進,只取襄平,敵大慌,率軍連夜撤回,司馬懿迎擊,大敗敵軍之後圍死襄平城,高堆土山,深挖地道,用幹、櫓車、鉤梯、衝車,日夜攻城,射箭與石密集如雨。公孫淵窘迫危急,糧食已盡,以至人與人互相格殺殘食,死亡極多,部將楊祚等投降,後襄平城敗潰。

《三國志》也曾記載:袁紹大軍圍攻公孫瓚在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公孫瓚在城裡挖了數十道壕溝,在壕內堆起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在上面蓋房子;中間壕裡的土堆最高,足有十丈,留給自己住,還在那裡儲存了三百萬斛的糧食。

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

袁紹久攻不下,先設伏兵,後挖地道“袁紹分部攻者掘地為道,穿穴其樓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所施之柱,樓輒傾倒

” 破壞了破壞了公孫瓚的壕溝和住處,並馬上要攻到中京。公孫瓚自知必敗,於是悉數殺了家人,又自殺而死。《三國志》註解的這條記載表明, 三國時期地道戰的技術應用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地道戰就已經被墨子琢磨透了!

地道戰是隨著要塞戰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攻城戰術。到三國時期, 地道戰雖然仍是主要用於攻城作戰,但是形式逐漸豐富起來。

據《三國志》記載,公元 198 年,曹操被張繡和劉表聯軍圍在安眾(現河南省鄧縣東北),曹軍“

乃夜鑿險為地道,悉為輜重” 。這是曹軍將地道用於撤退方面。

219 年,關羽將曹仁圍在樊城,前來援救曹仁的徐晃則挖地道,穿過關羽的營寨同曹仁取得聯繫,這是將地道用於通信聯絡方面。

258 年,鄧艾在祁峪口挖好地道,等蜀將姜維的部隊在這裡宿營之後,突然向其發起攻擊,結果蜀軍大敗,這是將地道用在伏擊作戰方面。

反地道戰

任何一種新興戰術的產生,必然也會催生出另一種應對的戰術。隨著地道的廣泛運用和發展,反地道戰也開始出現。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為地道攻操,操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 。意思是袁紹挖地道進攻曹操,曹軍在營內挖了一道長長的深溝,以抵禦袁軍從地下來攻。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地道戰就已經被墨子琢磨透了!

228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與郝昭在陳倉進行了一場地道戰與反地道戰的交鋒:12月諸葛亮率大軍包圍陳倉,可是辦法使盡仍攻城不下。最後諸葛亮又挖地道,企圖從地道攻入城裡,郝昭卻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雙方利用地道晝夜攻守,相持20多天。諸葛亮因糧盡退兵。

“安史之亂”中的地道戰

安史之亂恐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反唐叛亂,震驚了朝野,這場內戰也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當時,幸賴李光弼、郭子儀等一班舊臣老將鼎力平叛,才挽救了大唐江山。這段歷史雖然許多人都知道,但李光弼利用地道作戰,克敵制勝,卻鮮為人知。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地道戰就已經被墨子琢磨透了!

757年正月,史思明發兵十萬進攻太原,當時守城的李光弼手裡只有不到一萬人。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讓戰士從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擊敵軍;他還在城上安裝石炮(拋石器),擊斃大量叛軍;

思明宴城下,倡優居臺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駭,徙牙帳遠去,軍中皆視地後行。又潛溝營地,將沈其軍,乃陽約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悅。俄而賊數千沒於塹,城上鼓譟,突騎出乘之,俘斬萬計。

史思明在城牆下襬宴,歌女在戲臺上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直接抓獲了他們。史思明非常驚恐,將主帥的營帳撤離很遠,軍中的士兵們先看清楚地面然後才敢走。李光弼又暗中在敵軍營地裡挖出深溝,預謀將其陷入其中,然後假裝投降。到了約定時間,派精銳士兵守在城上的矮牆後,派遣副將出城,裝作是送財投降的,史思明見了非常高興,不久後,叛軍數千人同時陷入深溝中,城上守軍擂鼓吶喊,騎兵出城殺敵,俘虜、殺死敵人上萬人。

地道戰在我國曆史已久,這一古老的作戰方法又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和創造,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發揮了打擊敵人的奇效,註定載入史冊。


參考:

【1】肖佔中.三國時期的地道戰韓金坡 .軍事歷史【J】 ,1984-06-05.

【2】張立峰.地道戰漫談.黨史博採(理論)【J】,2005-12-15.

《三國志》

《新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