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李光弼,辽宁朝阳人,契丹族。唐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飞龙战将——李光弼

李光弼的父亲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期,从契丹降唐开始,李楷洛的官职一直做到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郡公。李楷洛以骁勇善战而出名,在反击突厥战争中暴卒,获赠营州都督,谥号“忠烈”。

李光弼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颇有谋略。李光弼从少年时便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之后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公元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不久后,李光弼袭封父爵蓟国郡公。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公元749年,经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也就是实际上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非常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李光弼实在不喜欢安思顺的女儿,便装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唐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公元755年十一月, 安禄山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兵十五万,南下反唐。公元756年,郭子仪向唐玄宗推荐李光弼。情急之下,唐玄宗立即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兼云中太守。

李光弼上任后,第一个目标是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常山郡地处叛军南北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五千人进攻常山,当地团练兵将自己的将领史思义绑来投降,李光弼善待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

叛军得知常山被李光弼占领,第二天便由史思明亲自率领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义的“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策略,守城不出,分属下兵马为四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叛军死伤惨重,只得退兵。当叛军退去休整,在野外吃饭时,李光弼派轻骑数千,突然袭击,一举消灭叛军五千多人,收复常山郡九县中的七县。其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又率领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一千余人、战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闻讯后,纷纷重新归顺了唐军。

嘉山之战大胜后,李光弼想趁势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郡,以绝其根基。但适逢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逃奔蜀地,人心惊骇。结果此事只能被搁置,否则安史之乱很快就会被平息。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公元756年七月,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随即遣使命郭子仪和李光弼赶赴灵武。八月,唐肃宗接见完郭子仪和李光弼,便命李光弼从灵武率军赶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大家都非常害怕,准备加固城墙竭力抗敌。而李光弼认为,一来,现在大面积修建城墙已经来不及了,二来,敌人太多,即使城墙再坚固也难以抵挡进攻。于是李光弼一面命人防御固守,一面做好有攻准备。

李光弼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还在城上安装抛石器,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此时,叛军内讧,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并且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李光弼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李光弼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胜利消息传到灵武,唐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国公。

公元758年八月,唐肃宗再次诏李光弼入朝,升他为侍中,改封郑国公。九月,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

唐肃宗对郭子仪和李光弼都不是非常相信,于是此次出征,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唐军出师后,在获嘉击败叛军,斩首四千级,捕虏五百人。叛将安太清逃到卫州防守,安庆绪派七万军队援救卫州。唐军大破安庆绪,斩首四万级,缴获铠胄数十万,攻占卫州。唐军又在愁思冈击破叛军,并趁势围攻邺城。安庆绪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出动十三万军队援救邺城。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公元759年三月,双方爆发相州之战,史思明率军奋战,李光弼等率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死伤人数相当,不分胜负。郭子仪率部在后,正准备出击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漫天扬沙,天地晦暗,谁都看不清谁,唐军与叛军同时撤退。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

公元759年七月,唐肃宗夺剥夺了郭子仪兵权,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率五百亲兵赴洛阳,统帅朔方军。

公元759年八月,李光弼又被任命兼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汴州节度使许叔冀叛降史思明,致使汴州失陷,叛军甚至南下江淮一带。李光弼缓行至洛阳后,决定撤出洛阳,移军河阳,留洛阳空城给史思明。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李光弼先设计诱得史思明所部良马千余匹。接着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在黄河上的火船攻势。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进攻河阳,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内藏刀,表示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三军为之感动,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获马两千匹,军资、武器数以亿计,叛军大将周挚、徐璜玉、李秦授等都被擒获,叛将安太清退守怀州。河阳之战,李光弼再次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此役的胜利,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史思明不知周挚等已经战败,还在攻河阳南城。李光弼在河边向其展示俘虏,并趁势攻怀州,史思明来救,李光弼迎击于沁水之上,又将其击败。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一个多月,李光弼令部将仆固怀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里应外合,攻克怀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公元761年二月,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不听李光弼的意见,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李光弼无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唐军只好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唐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加李光弼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后又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进攻史朝义军。

公元762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旋即挥军收复许州,斩杀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

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

公元763年初,吐蕃在仆固怀恩的引诱下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李光弼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其后,吐蕃被郭子仪打败。唐代宗返回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诏书未至推辞,率军回到徐州收租赋。唐代宗再诏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七月,唐代宗赐李光弼一子三品官,并加实封食邑三百户。

起初,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公元764年七月十四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潜龙战将——李光弼(七十二名将)

李光弼的地道战

李光弼足智多谋,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是中唐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李光弼部下的李怀光、仆固怀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韩游瑰、浑释之、辛京杲、荔非元礼、郝廷玉、李国臣、白孝德、张伯仪、白元光、陈利贞、侯仲庄、柏良器等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将领。

——云州鑫河


天德龙将——郭子仪(七十二名将)

游击始祖——彭越(七十二名将)

宽仁福将——长孙嵩(七十二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