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左權“五地一產”入市改革 探索穩脫貧促振興新機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山西省左權縣把推進農村集體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資產“五地一產”入市改革作為奮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切入點,通過喚醒農村資源,壯大集體經濟,探索出“四路並進”的穩脫貧促振興新機制。

百里畫廊“黃金谷”, 太行醉美新景觀。從左權縣城沿207國道、322省道至麻田鎮,一排排規劃獨特、栽植整齊的“金色”苗木在春天裡舒展枝條,與路旁桃紅、柳綠、連翹花黃的山谷相映襯,好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美景。

龍泉鄉溫城村黨支部書記李愛宏每天早上趕到正在建設的“民歌角”忙活,眼瞅著240畝育苗基地裡,配套建設的涼亭、觀景平臺、休閒長廊、遊園步道、蓄水池、廁所和停車場一天天有了眉目,他自信地說:“以後俺村就吃上綠水青山的旅遊飯啦!”

溫城村是典型的資源枯竭後的返貧村。雖然交通便利,生態良好,但近年來經濟發展後勁不足,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在“黃金谷”育苗項目建設中,縣政府統一流轉了村裡的300餘畝土地,由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育苗,並吸納村裡60%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3年後的成苗,由縣財政保底回收。生態、經濟、社會“三效合一”,大大帶動了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作為左權縣推進“五地一產”入市改革的縮影,“黃金谷”項目累計流轉沿途涉及的龍泉、桐峪、麻田3個鄉鎮的集體土地125.49畝、農戶土地914.51畝,每年可直接帶動村集體增收8萬餘元、農民增收63萬餘元。

統籌謀劃 試點引路全力以赴增強“造血功能”

2019年4月,經山西省政府批准,左權縣成功退出國定貧困縣行列,正式脫貧摘帽。

晉中市委常委、左權縣委書記王兵說:“左權縣的‘五地一產’入市改革工作,必須與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安排、同部署,有機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增強貧困村持續發展、穩定增收的‘造血’功能。”

為加強這項改革的組織領導,縣委常委會就做好“五地一產”入市改革進行專門研究,下發《實施方案》,對主要任務、方法步驟等做出具體安排。

縣級成立由市委常委、縣委書記王兵,縣長趙宏鍾任雙組長的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下設1個辦公室、6個指導組,並同步成立鄉村兩級工作機構。

縣委、縣政府統籌設計改革“路線圖”,以“試點先行、壓茬推進”為步驟,確定桐峪鎮為試點鎮,重點在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資產入市改革等方面創造經驗。試點鄉鎮4月底前完成摸底清查、6月底前完成非承包耕地入市、12月底完成所有入市改革,其餘鄉鎮從下半年開始,壓茬全面展開。

為強化責任落實,左權縣實施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縣直主管部門成立工作專班負責業務指導,鄉鎮幹部包片包村,村級黨組織從村“兩委”班子、集體經濟組織和村務監督委員會中抽調骨幹力量,全面開展清產核資、確權登記等工作。

多元開發 產業興路因地制宜增強經濟動力

“怎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挖掘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五地一產’入市改革無疑為我們基層幹部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只要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鄉村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發展機遇。”正在桃園有機社區調研“村莊改造+有機農業+生態旅遊”的拐兒鎮黨委書記程振華說。

發展是根除返貧風險的總辦法,而要增強發展的驅動力,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左權縣深入總結挖掘全縣“五地一產”已完成入市改革的成功案例,構建自主經營、企業(合作社)開發、個人租賃、村村聯建、入股分紅等多元開發模式,為鄉村兩級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做法,激發工商資本積極參與入市改革,走出一條依靠產業增收、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徑。

地處偏遠的龍泉鄉連壁村大力推進集體非承包耕地和四荒地入市改革,通過引進光伏發電公司、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及村集體自主實施核桃、雜糧、中藥材等種植項目,使村集體收入達到45萬元。

丈八村將237.7畝集體非承包耕地進行租賃,每年為村集體帶來租金收益30萬元。

桐峪鎮引進總投資5億元的光伏電站項目,租賃3個村荒地2100畝,每年為村集體創收16萬元。

石匣鄉合玉村依託豐富的荒山荒坡和林地資源,引進專業農科公司傾力打造康養小鎮,帶動集體、農民“雙增收”。

盤活鄉村資源,形成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產業,左權縣逐步描繪出一幅“光伏+生態農業+旅遊開發”等多元化產業發展的新圖景。

合理分配 改革暢路群眾穩定脫貧有保障

通過“五地一產”入市改革,貧困群眾有了就業崗位,提升了發展能力,這是他們穩定脫貧的最大保障。

左權縣在核準、確權、規範的基礎上,把改革的著力點放在入市和分配兩個環節,通過整體打包入市、集中連片開發、集體收入核算、股權配置分紅,不僅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而且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實現了“盤活一片資源、帶動一群增收”的雙贏目標。

百里畫廊“黃金谷”育苗項目採取“政府引導、企業實施、市場運作”模式,由縣政府統一流轉土地,27支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育苗,並吸納53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增收6000餘元,成為“政府+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入市改革典型。

龍泉鄉西瑤村將集體四荒地和林地租賃給旅遊開發公司,除村集體每年增收17萬元外,還吸納26名貧困人口在景區就業,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同時帶動周邊村發展農家樂10個,成為“村集體+生態旅遊+農戶”的入市改革典型。

桐峪鎮南冶村以土地和部分資產入股礦業公司,企業按年收益的10%給予村集體分紅,158戶村民以2000元至2萬元入股企業,享受不同的分紅收益,成為“企業+集體+農戶”的入市改革典型。

“我們既是這次改革的參與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桐峪鎮上武村村委主任王華偉說。“五地一產”入市改革開展以來,全縣農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他們努力轉變角色,積極提升市場經濟適應能力,更深度地參與到產業鏈中。

規範程序 穩定鋪路長效機制保證長遠發展

“‘五地一產’入市改革,是一項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農村改革工作。村民變股東,資源變資產,農民腰包鼓了,村集體富了,每個變化都對推進鄉村振興、完善鄉村治理具有重大意義。”趙宏鍾說。推進“五地一產”入市改革,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牢牢把握改革要求和原則,保證改革質量,確保把好事辦好。

左權縣認真落實村級治理六項制度機制,村集體重大事項實行“四議兩公開”,主動徵求黨員村民意見,集體資源資產收益、村民分紅定期公開,接受村民監督,做到“四個從嚴”,即從嚴規範合同、從嚴使用管理、從嚴收繳費用、從嚴財務管理;“四個確保”,即執行村級議事決策機制,確保程序規範;各項結果公示公開,確保群眾認可;工作過程保留記錄和影像,確保真實完整;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切實得到解決,確保村情穩定。切實把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貫穿到入市改革的全過程。

採取“一週一上報”和“一月一例會”方式,縣委、縣政府定期研究解決入市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並把“五地一產”入市改革作為全縣當前的重點工作,納入2020年度縣級考核體系,強化督導檢查,以考核倒逼責任落實,保障入市改革工作紮實有序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