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有一位文化名人,常年一袭白衣,满头银发,相貌清瘦。他身份多元,是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马英九的文化顾问,实际上他们二人还是高中同学,马英九有一次还对他说,“一次同学会,大家谈论上高中时的事情,谈起你,大家仍认为你是那个最不可思议的人”。

这个最不可思议的人有着多重身份,而他最喜欢的身份就是“禅者“林谷芳。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 禅者的启蒙:6岁旁观生死 —

“禅者”林谷芳学禅之路的萌芽也许来自于他儿时旁观的一场生死。6岁那年,他和伙伴们在晒谷场玩,有一位中年男子自缢身亡后,尸体停放在屋外长板凳上,林谷芳回忆小伙伴们好奇地看过后就接着去玩耍了,可是他却深受震动,闷闷不乐地独自回家了。林谷芳22岁时,又特意回老家看了那个影响他一生的晒谷场,“那里离我的家门只有70公尺的距离,可我却记得6岁时的自己走了一下午才到家,可见这件事对一个小小心灵的触动。” 由此,生死就成了林谷芳心中的大问题,彼时的他为了“不死”,甚至在高中前就自修道家功夫,而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也是像孙悟空一样的不死英雄。高一见到书中关于生死的句子“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如电光火石般撞击他的内心,于是决定开始学禅。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林谷芳后来有一次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他对死亡的体会又有了新的认识。他回忆说:“那次是在华山讲堂,讲到最后一讲时突发心绞痛,别人看我脸色不好,但也不知道我究竟怎么了,我开车想找医院,但墨菲定律是你越想找什么越找不到什么,我觉得自己随时会昏倒,就把车停在路边,拿起手机给老婆打电话,只说了句‘撑不下去了’,就坐在车里等死。那时没有凄凉哀伤,只是感觉很冷、很轻、很寂静,外在的声音都听不见了,但我当时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半小时以后,我渐渐恢复了,没有走成。”从鬼门关出来后,林谷芳觉得自己更能够放下执著、看淡生死。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 禅者的自在:春天做花、夏天做鸟—

看淡生死的林谷芳更自如地看待、处理出世和入世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被誉为“无役不与”的林谷芳是台湾文化界的一把剑。但2000年时,他一纸公开信宣布退出评论界,转变为一个禅者,他说“一直臧否别人,自己又在哪里?”曾经有人问,每次做出世、入世的决定,林谷芳是否需要谨慎思量?林谷芳摇摇头道:“禅者是什么?禅者就是春天做花、夏天做鸟、是秋天的风、冬天的雪,禅者就是该什么时候就做什么时候的事,会轻松地归零。比如我不做文学评论、不做研究所,都是很快就做出了决定。普通人觉得出世、入世难,是因为有太多的计较和思虑心,而禅者就是要很深地观照生命本身,生命到了哪里就去遵循哪里的自然法则,截然转身、毫无牵扯。”

林谷芳说,“人是带着禀赋来到人间的,我们家到台湾四代,从我曾祖父开始就做苦力,我是整个大家族第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家没有任何背景,没有课本以外的书,可是从小我对这些东西就有一种直觉性的掌握,对于生命的根本困顿及超越一直是我人生观照的核心。”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 禅者的浪漫:现实未及之处—

林谷芳习禅,对自己会进行严厉“洞察”,但是对于太太却有一种古典的浪漫。谈起太太,林谷芳说自己只是一眼,就知道了这个女人将成为他的太太,而太太最打动林谷芳的,是她的单纯,“禅是把问题消融掉而不是求答案,在禅看来,无生无死、消融生死,我很喜欢禅家这种态度,太太不修禅,但是她以平常心就把我克住了,我不喜欢复杂,因为复杂会让生命失去智慧。”林谷芳说自己现在也会在大众面前搂太太,每天都对她说“我爱你”,“我不怕肉麻,我的浪漫不是一般的浪漫,是古典的浪漫,就像高仓健。高仓健离婚后不再娶,住的地方离太太的墓地那么近,这就是浪漫。浪漫是现实所未及之处。”当有人问及太太眼中的他是何种形象时,他说“我在太太眼中就是一个糟老头,时常乱丢东西,也就是个要吃喝拉撒的普通人。”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 禅者的超越之道:一心 —

对于禅者来说,禅是融于身心的一种存在,那对普通人来说,禅在哪里?林谷芳答禅是让人和生活更亲近的一个观照。人们在极速变动、做很多加法的社会,对身边的事物都是概念化的,没有切身的了解。人们有太多的欲望,以心逐物的现象特别严重,因此导致了很多人的彷徨、焦虑等种种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平常人的生命如何实现超越?

林谷芳提供了禅者心中的超越之道,那就是 “一心”。他说:一心做些什么事,只要心定了,小处都能见大。一心做一件事情,跟这件事情有一个最真切的一个连接,其实超越性就在这个里面。这个超越一方面使自己的身心跟过去完全不一样,另外做出来的东西别人也看得到。如果能一心,任何的事就体现了超越,就会体现别人看不到的一个方面。事不在大小,不在巨细,是内在的风光有多丰富,而且那种丰富与贫瘠不是从外面能看到的,而是你自身感受到的。当你没有悟到这些,别人说你贫瘠,你真就开始感受贫瘠了。

如此一来,生命就在面前的一方天地里,不管是泡茶也好,画画也好,茶席一铺、画笔一拿,周围的空间多大多小,影响都不大,在那张茶桌上,那个画板前,他就安顿了。

这就是一位禅者所说的超越之道:纷扰尘世,一心可寻。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END

编辑:万物三千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岁旁观生死的禅者告诉你如何在红尘中安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