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燕园红袖


由于名著《三国演义》把蜀汉作为正统正面来渲染描写的,后人把蜀汉的代表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及后期的姜维视为神一样的英雄人物,故对终结蜀汉的邓艾作为敌对人物,从心理上加以排斥。再从邓艾和姜维两人的才略人品来比较,邓艾有军事才能,终结蜀汉为三国归晋立下第一功,但其采取的手段并非正大光明地和姜维对阵,而是靠冒险偷袭侥幸成功,后人对其作为不太认可。而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文武双全,忠勇兼备,为后期蜀汉的中流砥柱人物。观其一生,对蜀汉忠心不二,统军有方,行军布阵总有谋变方略,志在为蜀汉扫平天下,一统江山。叹蜀汉自刘备在夷陵一战大败之后,精英损折,国力大衰,姜维虽竭尽全力,终因以弱攻强,回天无力,最后功败垂成,以身徇国,令后人为其惋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诸葛亮,也可用在姜维身上。


志远586


姜维忠义


尚茶居


前言

长江之水成为文人直抒胸臆的对象,《三国演义》引用楊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开篇引言,尤其恰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巧合的是,《三国演义》卷末依旧用诗结尾,不过却苍凉许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为什么后人对邓艾少有赞许,而对悲情英雄充满同情呢?且听在下分解:

(姜维字伯约绣像)

能够在后蜀政权中比肩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人,只有姜维了。他们俩位都是主张北伐的“鹰派”人物,屡屡兴兵北伐,却屡屡失利而回。北伐的名义当然冠冕堂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历经一千多年,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个“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诸葛亮虽败犹荣!

而姜伯约在后世的影响上,根本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曾经是姜维幕僚的陈寿这样评价自己的上司:“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我认为陈寿的点评正确。

不可讳言,诸葛亮与姜维为什么要数次北伐,不惜倾尽国力。我们晓得,刘备、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席捲益州,成都的土著当然心头不安逸:“我们益州天府之国,不需要你们来搞扶贫开发!”为了转移视线,便于集中蜀汉人、财、物大权为荆州集团撑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北伐!

(邓艾(左)与姜维大战三百回合)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然君臣一心。但是,姜维的头上就缺少这种光环,加上“鸽派”人物蒋琬和费祎的休养生息政策,姜维无所作为。

延熙十六年(253)春,费祎去世,夏天姜维就点齐几万兵马围攻南安。紧接着在十七年、十九年、二十年、景耀元年、五年、六年,姜维都战斗在北伐第一线。

但是,长年带兵在外的姜维由于连年征战,寸功未立,引起宦官黄皓的小报告,想以右将军阎宇取代姜维。引起姜维警觉,从此不轻易回成都。由于黄皓以鬼神来对待国家大事,致使川西北的阳安关口,阴平桥头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与钟会缠斗,邓艾趁势从阴平经景谷道直取江油关,趁势在绵竹打败诸葛瞻,在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姜维接到后主命令在今天的绵阳向钟会投降。以后在伙同钟会在成都的叛乱中,姜维及全家都在乱军中被杀害。

(邓艾绣像)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鹰派”人物喜欢姜维,如蜀汉政权的笔杆子卻正对姜维推崇备至:“姜伯约身处上将之位居于君臣之首,却住宅简鄙,没有多余的财产。居住侧室没有侍妾,后庭没有音乐娱乐,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具备,饮食节俭且又不过份节俭。不留积蓄,......这样的评价是偏颇的,正如罗贯中在结尾诗中所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辛劳。”陈寿与罗贯中的评价近似:“姜维粗具文武之才,有志于建立功业,但他轻率出兵,滥用武力,对形势不能准确的把握,最终身死。

这使我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付对联中:“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古知兵非好战。”看来针对姜维的成份多些。

现在谈邓艾

(邓艾从摩天岭上裹毡滾岩直取江油关)

说实话,三国迷们对邓艾的确不太熟悉,很大程度上缘于邓艾没有惊险、壮烈的打斗场面描写,更重要的是邓艾是资格的乡村农民出身,他的故事犹如今天的网络小说巜都市里的小农民》一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契而不舍的追求人生价值。他的地位低到相当于旧社会的“赤贫农”,在流浪中被警方在今天的河南省襄城县強制性收容,当了曹操的“典农部民”即农奴。

就是这样的一个草根,凭着非凡的才华,被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司马懿所看中,因为他正与曹爽明争暗斗,十分需要人才的支持。而邓艾的主要的功绩在于屯田建设上的战略眼光。当司马师掌权时,邓艾已经是讨冦将军,汝南郡太守。跻身大员行列。

当司马昭掌权时,正元二年(255)二月夏天,姜维认为曹魏内乱,于是发兵进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姜维首战告㨗,曹魏震动,只好首次把已经在中央警卫部队任将军的邓艾派上前线单挑姜维。结果邓艾大胜,姜维退出。从此,姜维几次北伐都要踫到邓艾,两人互有胜负,但姜维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景元四年(263),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司马昭决定进攻蜀汉政权,动用十八万兵力,分成三路南下进攻。邓艾率兵三万正面进攻姜维,此时的邓艾年己七十,而指挥十多万人部队的钟会才年仅40岁,邓艾与钟会开国元勋的父亲钟繇是平辈的一代。

邓艾翻过摩天岭来到现在的青川县,江油的雁门镇,然后掉头向西,到达平武的南坝镇,一直向南,终于通过艰苦的左担道,直接杀到今天的绵阳市,站在涪县的龟山上眺望,成都市的万家灯火通明!邓艾结结巴巴的大吼:“大成都,俺(他是河南人)来了!”

当忠心的邓艾向中央领导人表示要趁势夺取东吳时,却犯了朝庭大忌。更凶险的是被小人钟会利用了这个事情,在半路上拦住为邓艾向朝廷送八百里加急快递的使者,擅自改动邓艾的文书,使之充满骄横跋扈的语气,密封后送呈司马昭。中央密令:“抓捕邓艾送京!”在押送的时候,双方部队火併,钟会、姜维、邓艾父子都丧身火併中。

结束语

邓艾被称为曹魏战将型名将第一名,毫不为过,因为他指挥二万人马就消灭了蜀汉政权,这当然是他的辉煌战绩,不过出生于士大夫阶层的钟会,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这些四十岁的新生代哪里容得下这个父辈资格的,出身农奴的草根呢!所以陈寿点评到邓艾时,说他:“邓艾志气昂扬,建立功业,但却不能防患于未然,很快就失败了。”这个评价很不错,因为“功业”二字的份量太重,只有邓艾可以担当,而姜维仅仅是“有志于功业。”区别就在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