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说到“蓝印花布”你可能会很陌生,但你一定在影视作品里见过。

比如《芙蓉镇》里的刘晓庆和《红高粱》里的周迅,她们身上所穿的就是蓝印花布。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就在这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纺织工艺即将消逝的今天,仍有一批匠人在坚守。其中上海纺织博物馆就在不断地为保护传统纺织工艺文化而努力。

此次上海纺织博物馆特邀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先生,为大家带来题为《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的专题讲座。

随着吴元新馆长对蓝印花布前世今生的讲述,仿佛也为我们展现了一道浸润在蓝白之间里的老时光。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蓝印花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然而它那蓝色的染制技艺其实出现得更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蓝草这种植物中含有天然的靛青液体,于是就用来制作成了染料。

《荀子·劝学》中的那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便是借这种植物能制成染料来比喻学术上的后起之秀。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这种纯天然的印染技艺也被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明治时代非常流行。

直至今日,在日本的街头你仍可以看到这种天然的蓝色,这种蓝色甚至被欧洲人称为了“Japan Blue”。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蓝印花布中除了染制工艺外,其纹样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复杂。

纹样一般用刻板附上豆粉石灰作为防染剂,在浸染过后用刀刮去石灰粉而成。

但刻板上的纹理不仅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之间的缝隙距离也要精确到毫米。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在过去,不同的纹样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寓意。

比如有孩子出生时,就需要“喜鹊登梅”纹样的蓝印花布来做襁褓;

到上学时,必须要一条“五子登科”纹样的蓝印花布做被面;

再到新婚时一条“凤戏牡丹”或“麒麟送子”纹样的蓝印花布做被面,甚至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这块伴随着一代代人们成长的蓝印花布,其实已经成为了他们对生活的憧憬。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但在八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化学的染料和机械的流水线在成本上逐渐驱逐了那些手工布艺匠人。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韩国的外商也收走了大量蓝印花布的纹样。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不仅做蓝印花布的人少了,就连纹样也越来越少。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第三排最右侧,学徒时期的吴元新


就像上世纪70年代,当时还是印染厂里年纪最小的学徒吴元新,如今他却是唯一一位还在做蓝印花布的人。

对他而言,学会了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但他不仅继续传承着这个即将被遗忘的文化,同时还走遍了各地尽最大努力去保护这些遗存。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在吴元新的记忆中有一只蓝印花布的枕头让他今生难忘。

那是一个白底蓝花的枕头,它曾是一位90多岁老奶奶年少时的嫁妆,是当时老奶奶的母亲亲手制作的。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那时做了两个枕头,另一个蓝底白花的给了她丈夫,最后随着她丈夫的过世,也一并烧祭给了他。

对于老奶奶来说,这是母亲留给她的念想,所以当她走了后也要带着这份念想离开。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又将少了一抹蓝印花布存在的痕迹。

好在吴元新三番五次的劝说下,老奶奶才同意将这份美好的遗存留给博物馆,让后人看到他们那一代的故事。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对于即将被遗忘的文化来说,比起传承,更艰难的是让它再一次被我们记住。

对他们而言,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的活法


所以上海纺织博物馆也正在不断地努力去呈现昔日一个个传奇的纺织工艺技术,让它们重现在我们眼前。

而此次讲座是上海纺织博物馆十周年馆庆系列讲座之一。

上海纺织博物馆也将邀请更多匠人、学者来馆,为大家全方位讲述那些已经被逐渐遗忘的纺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