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考了18個狀元的江西,為何在清朝只考了3個狀元?

1371年,正是明朝洪武四年。
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舉行了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併產生了第一個狀元——這個開國第一狀元被37歲的江西人吳伯宗收入囊中。後來,吳伯宗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朱元璋廢除宰相後,武英殿大學士就相當於宰相一職。


在那以後,一直到明朝滅亡,江西人就不斷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明朝一共舉行了90次科舉考試,產生了90個狀元,其中江西就拿到了18個狀元,佔據了狀元總名額的五分之一。
在進士方面,江西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明朝近300年間,江西一共有2724人考取了進士功名,佔據進士總額的九分之一。
1404年,江西更是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蹟:當年的殿試中,江西學子包攬了前七名,分別是狀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簡、第四名楊相、第五名王環、第六名王訓、第七名王直。
明朝時期,在朝廷裡當官的江西人比比皆是。其中有18個江西人,官至宰輔之臣。解縉、湯顯祖、宋應星、黃子澄、楊士奇、況鍾、嚴嵩、夏言、鄒元標、練子寧、夏原吉等一大批在史冊上留名的大臣,都是從江西這片熱土上走出來的。他們都說著一口流利的江西話,活躍在明朝的政壇上。為此,《明史》都記載了一筆:“國初館閣莫盛於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這裡的吉水,指的是江西的一個縣。吉水是廬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就以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聞名於世,曾出現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佈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盛況。

除了吉水縣,廣信府被稱為“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課子孫讀書為事”,南昌府被稱為“市井多儒雅之風”,吉安府被稱為“環吉水百里之疆多業儒”……
可是,在明朝“狀元冠天下”的江西,到了清朝後卻走了下坡路。清朝近300年間,一共產生了114名狀元,狀元數量高於明朝,但江西總共只拿了3個狀元,分別是秦藩信、汪鳴相、劉繹。1667年,秦藩信獲得狀元后,在長達165年的時間裡,江西竟然顆粒無收,直到1833年汪鳴相才打破這一空窗期,重新在狀元榜上寫上江西人的名字。
從18個狀元,到3個狀元,江西在明朝和清朝的科舉成績為何相差如此巨大?
每一名狀元的背後,都是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兩宋、明朝以來,擁有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長江重要支流贛江的江西,傳統農業非常發達,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同時,江西位於連接廣西、廣東和江蘇、浙江的關鍵節點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處在南北大動脈上,交通發達,使得江西經濟充滿活力。
繁華富庶的江西,使得江西有足夠的財力來培育更多的年輕人走上科舉考試這條道路,從而能夠保持文運興盛不衰。
到了清朝,全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繼續往江蘇、浙江一帶轉移。江蘇、浙江一帶的絲綢、茶葉、鹽業貿易異常繁榮。老百姓有錢了,開始重視教育,捨得花錢送孩子讀書,狀元就如雨後春筍一半出現了。

數據是不會說謊的。在清朝時期,江蘇一共考了49個狀元,浙江一共考了20個狀元,兩個省佔了全部狀元的三分之二。家裡有餘糧,考試就是硬氣啊。
相比之下,堅持傳統農業生產的江西,就顯得有些“落寞”了,經濟實力大不如前。當沒有足夠的財力來培育讀書人後,江西學子就與科舉考試的道路越來越遠了!


在明朝考了18個狀元的江西,為何在清朝只考了3個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